天天看點

當李彥宏說AI First Business,百度在做什麼?

作者:钛媒體APP
當李彥宏說AI First Business,百度在做什麼?

比起财報上的數字,行業内外更關注百度AI做到哪了,能否兌現預期甚至超過預期。

5月16日晚,百度釋出2024年Q1财報,一季度總營收315億元。歸屬百度的淨利潤(Non-GAAP)70.11億元,同比增長22%,歸屬于百度核心的淨利潤(Non-GAAP)66.28億元,同比增長26%,均超出市場預期。

在财報電話會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特别強調,百度要從Internet Centric Business轉型為AI First Business。AI對百度正在進行全面的重構,這不僅是推出一款産品或是模型這麼簡單,而是對産品邏輯的徹底變革,這份财報,或許可以讓我們一窺大模型真實的産業價值與商業價值。

如何了解從Internet Centric Business到AI First Business?

Business的核心判斷依據,是業務模式和增長驅動力的來源,如果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強調AI投入,但核心支柱僅有網際網路業務,則仍為Internet Centric Business。百度有信心喊出AI First Business,意味着百度的AI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

《跨越S曲線》一文寫到,所謂基業長青,并不是在一條曲線裡面把它拉得非常長、非常陡,而是能夠一次又一次地跨越第二條曲線,在企業并未出現失速點時,盡早的開啟第二曲線,可能是企業追尋S曲線成功的最大秘籍。

好的公司都有自己的S型增長曲線,而且也大多吃過沒有第二增長曲線的虧,例如PC網際網路時代的霸主微軟,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亦步亦趨,戰略轉向“雲為先,移動為先”後又順利轉型。

百度早早就在找尋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甚至第三增長曲線,但在産業與技術的起與伏之間,戰略到落地并不總是一馬平川,但這次大模型的到來,百度有些不一樣了。

大模型時代Day1的搜尋

網際網路時代的産品大多分為三個步驟,先是搭建高頻使用場景,通過免費模式獲得使用者,第二步是沉澱商業場景提高留存率,第三步是完成商業閉環,做到可持續賺錢。

百度的核心業務搜尋也遵循如上邏輯,近年來百度在搜尋業務主要平衡使用者體驗與商業化,但是你能想到一個完全沒有商業化,隻考慮使用者體驗的百度搜尋麼?

這意味着,百度在大模型時代讓搜尋重新回到Day1。

钛媒體App觀察到,百度正在逐漸提升AI生成的搜尋結果,并且增加了“互動”欄,完全改為問答式搜尋,種種動作都表明,AI重構搜尋的速度在加快,而且也更放開手腳。目前,越來越多的搜尋結果由AI生成,格式越來越多樣化,如文本、圖像、第三方連結、興趣點等。

經過文心大模型重構後的百度新搜尋,具備極緻滿足、推薦激發和多輪互動三個特點。在目前百度搜尋每天已有的問答需求中,首條滿足的比例已達到70%,百度搜尋日均新增問答需求超過5000萬。

以網際網路為中心的搜尋考核的是收入和利潤,但AI優先的搜尋,考慮的是使用者體驗和規模。

财報還提到,2024年3月百度App月活使用者達6.76億,同比增長3%,季度線上營銷收入170億元。百度在持續推進AI重構搜尋,基于文心智能體平台AgentBuilder建構的智能體可在百度搜尋等生态内進行分發,以豐富内容生态、提升客戶效率。

當李彥宏說AI First Business,百度在做什麼?

在财報電話會上,李彥宏給出了最新判斷,搜尋是AI時代最可能成為KillerApp的應用,AI能生成更精準、直接的結果,讓使用者一步滿足——這是最顯而易見的。

目前百度11%的搜尋結果由AI生成,僅僅是個開端,搜尋是百度的基本盤,百度能不能真的在AI時代立足,AI如何與搜尋結合,百度想得足夠清楚,其中最難的部分可能是重回Day1的創業心态,而對于其後新搜尋的路徑,可能沒有哪家企業比百度更熟稔了。

順着新搜尋向下深挖,還可以看到兩個趨勢,一是在百度搜尋上分發智能體,這或許是AI時代的“小程式”,短期能提升使用者體驗、提升商戶投放效率,長期來看,智能體形成的生态,可能讓百度成為一個超級入口;二是AI生成沒有廣告,短期會影響廣告收入,但長期看,能彌補百度的内容生态,增加使用者粘性。

此前百度已經推出了智能體開發工具AgentBuilder,讓每個人、每個組織都成為智能體的開發者。借助AgentBuilder的“零代碼模式”,新手小白用自然語言,幾句話就能建立一個智能體。現在,百度搜尋、小度、地圖、貼吧、車機等百度生态産品,都已接入智能體的相關能力,為開發者解決流量分發的後顧之憂,獲得實打實的收益。

例如當使用者搜尋“新加坡旅遊”,即可和新加坡旅遊局智能體進行互動。提問“什麼時候去新加坡人最少”“去新加坡旅遊的注意事項”“新加坡排名前三的酒店”等,智能體會綜合多個來源的資訊,生成一個答案。此外,使用者還能讓智能體直接預訂新加坡環球影城的門票,一站式解決需求,大大節省時間。

截至目前,已經有5萬多名開發者和上萬家企業入駐文心智能體平台,智能體日均分發數百萬次,被大模型賦能的智能體能夠提升廣告轉化率,帶來長期的變現機會。

AI價格和門檻打下來,智能雲收入拉上去

智能雲是百度的第二曲線,李彥宏在财報電話會上透露,百度智能雲在本季度營收達47億元,同比增長12%,并持續實作盈利(Non-GAAP)。同時,生成式AI貢獻的收入比例達6.9%,占比逐漸擴大。

文心大模型正在成為雲的重要增長來源,正如李彥宏在電話會中所說“模型推理是重要的長期機會”,目前文心大模型日均處理Token文本達到2500億,日調用量2億次,在此前披露的中國三星、榮耀合作基礎上,小米、vivo、OPPO、聯想和蔚來汽車也成為文心大模型的客戶,通過智能裝置,進一步帶動了模型調用量的增長。

從戰略布局角度看,AI在智能雲領域的方向愈發清晰,并且貫徹落實到位,即降低AI應用的價格和門檻,聚合行業客戶,真正讓雲和AI的生态循環跑起來。

價格方面,百度做了兩件事,一是讓文心大模型旗艦版的成本降低至原本的1%,二是推出了5款輕量級/特定場景模型,結合3.5/4.0等旗艦模型,形成MoE(大小模型協同)的使用方法。

像文心大模型4.0這樣的旗艦大模型,性能雖然強大,但調用價格很高,基于4.0開發所有應用,也是一種資源浪費,是以百度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選擇,包括旗艦版的ERNIE3.5、 ERNIE4.0, 也包括輕量版的ERNIE Speed、Lite、Tiny等,在性能和成本上供客戶挑選。

當李彥宏說AI First Business,百度在做什麼?

降低門檻方面,百度提供基于大模型開發所需的各種應用工具,包括智能體開發工具AgentBuilder,AI原生應用開發工具AppBuilder,以及各種尺寸的模型定制工具ModelBuilder。

三大工具,是百度将AI轉化為先進生産力的能力,譬如小度使用ModelBuilder,把這五款模型和文心3.5/4.0的旗艦版混用,普通問答調用小模型、算數學題才用4.0,最終實作了應速度提升了2倍,成本下降了99%。

第一步,百度打下了大模型的價格,降低企業和開發者調用模型的成本。第二步,百度降低了開發門檻,讓大衆用自然語言就能開發智能體和AI原生應用,百度智能雲的收入自然就有了保障。

相關資料統計顯示,2024年1-4月,國内大模型相關項目中标公告已釋出近200個,在中标數量上已經遠超2023全年總數;在中标金額上,大模型中标項目的披露金額已經達到2023年全年的77%左右。

其中,百度在主流大模型廠商中一舉拿下三項第一:最多中标項目數量(7個)、覆寫最多行業(6個)、中标金額總數最高(超過5600萬)。對應項目采購機關包含中華全國總工會、南方電網、中國聯通、鐵塔集團等行業頭部客戶,也展現出大模型技術在政策、市場的雙輪驅動下相較于傳統創新技術,展現出了更為強勁的增長态勢。

大模型時代的AI與雲是一對互為前提的業務,AI的需求無疑會增加智能雲的使用量,智能雲體系能為AI提供更多的落地可能,AI與雲的價值可以實作倍增。

自動駕駛,走進規模效應的前夜

在深耕十年自動駕駛之後,百度正在迎來自動駕駛新的曙光。在近日舉辦的Apollo Day上,百度Apollo釋出了支援L4級自動駕駛的大模型Apollo ADFM(Autonomous Driving Foundation Model),同時上新了搭載百度第六代智能化系統解決方案、價格僅20萬元的蘿蔔快跑第六代無人車。

自動駕駛是百度的第三級曲線,如今技術和産業環境更加成熟,尤其是大模型驅動自動駕駛,有望實作技術階躍。百度Apollo ADFM基于大模型技術重構自動駕駛,可以兼顧技術的安全性和泛化性,做到安全性高于人類駕駛員10倍以上,實作城市級全域複雜場景覆寫。

也正是依靠自動駕駛大模型的應用實踐,百度蘿蔔快跑已經攻克了武漢的複雜道路場景,實作了武漢城市全域、全時空場景覆寫,為近半數的武漢市民提供便捷的無人化出行服務。同時在L2+智能駕駛領域,純視覺城市領航輔助駕駛産品ANP3也将全面應用自動駕駛大模型Apollo ADFM,煥新更新為ASD(Apollo Self-Driving),即将在極越全系車型量産首發,實作智駕全國都能開、有百度地圖的地方都能開。

當李彥宏說AI First Business,百度在做什麼?

業内都在關注特斯拉FSD和Robotaxi入華的消息,特斯拉FSD與百度地圖是合作夥伴,百度地圖真車道級導航即将在特斯拉全球首發,但百度Apollo與Robotaxi則是競品,支撐特斯拉無人駕駛的技術是FSD,百度蘿蔔快跑的核心技術則是ASD,百度投入了10年的無人駕駛,并不過于擔心“狼來了”。

百度智能駕駛方面表示,對于特斯拉FSD和Robotaxi即将入華,百度對此特别期待,也非常歡迎,但同時認為,在中國複雜的道路場景下做Robotaxi不容易,比如在武漢,特斯拉想要做到目前百度的全無人營運水準,還是需要挺長時間,少則3年、多則5載,如果不信可以先來武漢跑一跑。

蘿蔔快跑正在做兩件事,一是想把武漢打成真正的标杆,營運面積擴大一倍、實作7X24小時營運、覆寫武漢700萬人口,讓蘿蔔在武漢從“實驗”變得“實用”,真正成為武漢市民出行的一部分。

二是技術上積極推進,上線六代車、釋出自動駕駛大模型,進一步提升安全性和風險防範能力,同時降低成本,讓商業模式真正跑通。

結合百度蘿蔔快跑在武漢的動作,也許自動駕駛規模化應用亦不遠矣。

在最近一次百度内部發言中,李彥宏表示,“大模型我們走在最前面,我們要去勇闖無人區,需要去冒前人沒有冒過的風險。”

當李彥宏說AI First Business,百度在做就是讓自己重新回到創業第一天,去做沒有人做過的事,從搜尋到雲再到自動駕駛,用大模型重塑自己的三級增長曲線。熬到最後,百度就能再創業成功。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App,作者 | 張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