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正式對東南亞四國光伏産品發起新一輪雙反調查

作者:酒死了
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接到申請不到一個月内,美國決定對東南亞四國光伏産品重新開機雙反調查。

5月16日,中國貿易救濟資訊網釋出消息,應美國太陽能制造貿易委員會(American Alliance for Solar Manufacturing Trade Committee)于2024年4月24日送出的申請,美國商務部宣布對進口自高棉、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晶體矽光伏電池(無論是否組裝成子產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上述案件涉及美國海關編碼8541.40.6025、8541.42.0010、8541.40.6015和8541.43.0010項下産品以及8541.40.6015和8541.43.0010項下部分産品。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預計将最晚于2024年6月10日對此案作出産業損害初裁。

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裁定涉案産品的進口,對美國國内産業構成了實質性損害或實質性損害威脅,美國商務部将繼續對本案進行調查,并預計于2024年7月18日作出反補貼初裁,10月1日作出反傾銷初裁。

5月16日,元件龍頭天合光能(688599.SH)對界面新聞回應稱,美國此雙反調查對其影響需看後續事件進展情況。

該公司稱,其一直積極推進全球化布局,在美國、印尼、阿聯酋均有在建或者儲備産能項目,這一方面提升海外市場競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海外抗風險能力。

“企業不能左右海外貿易政策風險,但是面對同樣的政策環境,有充分全球化布局和本土化營運能力的企業會始終保持領先。”天合光能稱。

據美方統計,2023年美國自各涉案國家進口被調查産品的金額分别約為:高棉23億美元、馬來西亞19億美元、泰國37億美元、越南40億美元。

美國國際貿易管理局官方披露的資料顯示,目前高棉所謂的傾銷稅率為125.37%、馬來西亞81.22%,泰國、越南分别達到70.36%、271.28%。傾銷率指傾銷幅度與課稅價格的比率。

美國正式對東南亞四國光伏産品發起新一輪雙反調查

此次美國對東南亞太陽能産品的雙反調查最早源于4月24日。雙反請願書由美國太陽能制造業聯盟貿易委員會送出,涉及企業包括美國太陽能制造商Convalt Energy、First Solar、Meyer Burger、Mission Solar、Qcells、REC Silicon和初創公司Swift Solar。委員會由華盛頓特區律師事務所Wiley Rein LLP代表。

彼時,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譯陽在接受界面新聞獨家采訪時表示,鑒于中國很多光伏企業在東南亞投資,美方此舉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目的還是要打壓中國光伏産業。

劉譯陽認為,雙反相關政策需要經過諸多程式,可能不會太快落地,但中長期看,落地可能性很大,中國光伏産業要不要抱有僥幸心理。一旦落地,可能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企業的東南亞産業布局。

實際上,上一輪東南亞雙反問題還沒有正式結束。

2022年2月,加利福尼亞州光伏元件企業Auxin Solar曾送出請願書,希望美國商務部對來自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高棉四國的太陽能産品發起反規避關稅的調查。

幾個月後,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對東南亞四國的光伏電池闆免征24個月關稅。今年6月,對東南亞四國的反規避豁免期即将結束。

去年8月,美國商務部公布了上述反規避調查。終裁結果顯示,認定泰國、高棉、越南和馬來西亞四個被調查國家在全國範圍記憶體在規避,八家反規避調查強制應訴企業中,比亞迪香港、阿特斯(688472.SH)、天合光能、隆基樂葉與New East Solar五家企業被暫時認定為存在規避行為。韓華、晶科能源(688223.SH)和博威合金旗下博威爾特三家公司被認為不存在規避行為。

目前,隆基綠能(601012.SH)在馬來西亞擁有一體化産能,同時在越南擁有電池、元件産能。

晶科能源年報顯示,其進一步拓展了包括東南亞工廠在内的全球一體化供應鍊。此前資料顯示,該公司在馬來西亞電池年化産能約6.3 GW,元件年化産能約為7.1 GW,其在越南也投建了矽片、電池、元件産能等。

晶澳科技(002459.SZ)在越南基地已基本形成6 GW光伏一體化産能,在馬來西亞亦擁有工廠。天合光能已在越南及泰國建設共6.5 GW一體化産能。

此外,阿特斯、東方日升(300118.SZ)、正泰新能源、協鑫內建(002506.SZ)等多家中國光伏企業均在東南亞地區有所布局。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中國已有近20家光伏企業通過合資、并購、投資等方式在東南亞地區布局光伏生産。

劉譯陽此前對界面新聞表示,美國市場每年新增裝機40 GW左右,占全球市場總量不到10%,雙反影響早已和2010-2012年相差甚遠。此外,在全球能源轉型的背景下,中國光伏産品有很強的價格優勢,全球需求非常旺盛,中國光伏産業多元化發展,擁抱全球的産業鍊布局可以幫助我們有效應對風險。

劉譯陽建議在四國投資的光伏企業要積極聯系駐在國政府,運用法律武器和國際貿易規則積極應訴法,保護自身權利。

他認為,中國光伏企業為四國提供了大量稅收和就業,也提升了四國的工業制造水準,美方此舉對四國的經濟發展都會帶來不利影響。

另有一位光伏業内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稱,如果美國要實作未來的淨零目标,對新能源光伏的需求将持續增長。即使關稅增加,以目前中國光伏産品的品質與價格優勢來看,在美國市場依然存在較高競争力,是以對上述措施不必過度擔憂。

近期除了在東南亞進行雙反調查外,美國還對中國“新三樣”等多項産品加征301關稅。針對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無論是否組裝成子產品),美國政府從今年起将關稅稅率從25%提高到50%。

白宮聲明指出,提高關稅是為防止中國政策驅動的産能過剩,這種過剩壓低了價格,抑制了中國以外太陽能産能的發展。

聲明稱,中國利用不公平的做法主導了全球太陽能供應鍊80%-90%以上的某些部分,并試圖維持這種現狀。中國的政策和非市場做法正在向全球市場大量提供人為廉價的太陽能元件和電池闆,破壞了對中國以外太陽能制造業的投資。

中國商務部對此表示,美方出于國内政治考慮,濫用301關稅複審程式,進一步提高部分對華産品加征的301關稅,将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是典型的政治操弄,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5月15日回應,中方敦促美方切實遵守世貿組織的規則,立即取消對華加征關稅措施。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自身權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