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淵曾2次想處死李靖,随後表示: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作者:尚宮女史

提到古代名将,唐初名将李靖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其軍事能力在整個古代史中排在前列,為大唐南征北戰,開疆擴土,未有敗績,但就是這樣的一代名将,最初唐高祖李淵曾兩次想要處死李靖。

李靖隻比李淵小五歲,都是出生于北周時期,成長于隋朝時期。李靖也出自官宦之家,自小耳濡目染有文武才,不止一次對家人說:“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

李淵曾2次想處死李靖,随後表示: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但很顯然,在隋朝時期,李靖并沒有遇主逢時,盡管韓擒虎、牛弘、楊素這樣的隋朝能臣猛将對李靖的評價都很高,但李靖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在大業年間也隻是做着不大不小的官。

大業末年,李靖任馬邑郡丞,當時的馬邑郡守是王仁恭,适逢突厥犯邊,太原留守李淵和王仁恭聯合北擊突厥,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做為王仁恭副手的李靖近距離接觸了李淵。

這一接觸不要緊,李靖敏銳的察覺到了李淵的不一般,他看出李淵有四方之志,是一個極有野心的人,而當時的大環境正好是隋炀帝楊廣龜縮江都,各地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盡管李淵表現出來的依舊是效忠隋朝,但李靖不認為做為太原留守的李淵會真的無動于衷,李淵的野心也不容許他這樣做。

而且李靖已經發現李淵身邊聚集了不少的豪傑,這本身就是一個很不好的信号,李靖知道李淵的起事不過是時間問題。

是以他做了一個驚人的舉動,那就是“自鎖上變”,也就是說李靖自己帶上枷鎖,僞裝成囚犯,然後準備到江都去将李淵的事情報告給隋炀帝,但很不幸的是,當李靖走到長安的時候,就因為各地起義不斷造成道路阻塞而滞留在了長安。

李淵曾2次想處死李靖,随後表示: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在動亂年代,一個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李靖有才華、有能力、有忠心,但他連江都都去不了,更無力阻止李淵的起事。

很快,李淵就在晉陽起兵,劍指長安,僅僅四個月,李淵就攻進了長安,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李淵進入長安城後,就想起來李靖的事情了,他甚至沒有給李靖申辯的機會,直接下令處死李靖,李靖怎麼也沒有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

眼看着就要人頭落地,李靖知道自己如果不能一句話打動李淵,很可能就這樣交代了性命,于是他大喊:

“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

李淵殺李靖自然不能完全說是私怨,畢竟如果李靖真的到了江都見到了楊廣,那本就忌憚李淵的楊廣自然不會将這件事輕拿輕放,但真要說起來,李靖此舉也是對隋朝盡忠,本就沒錯。

李淵曾2次想處死李靖,随後表示: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李靖說得對,李淵是要做大事的人,他已經入主長安,接下來就是平定天下,完成大事,沒必要在這個時候處死沒成事的李靖。

李世民也站出來為李靖說好話,當然,李淵也知道李靖的才能,李靖又有降唐之意,于是李淵就放了李靖。

降唐的李靖被李世民招入幕府,開始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戰,在攻打王世充的過程中立下戰功,以功授開府。

不久之後,李淵調李靖南下平定蕭銑,李靖接到指令下火速率兵赴任,途經金州時,正好遇到鄧世洛率數萬人屯聚在山谷間,而奉命讨伐的廬江王李瑗讨伐不順,接連戰敗,正無可奈何時,李靖給李瑗出謀劃策,助力李瑗很快擊敗鄧世洛。

而李靖也順利通過金州,抵達峽州,結果又遇到了控制着險要之地的蕭銑,遲遲無法推進,李淵知道後誤認為李靖滞留不前,贻誤軍機,直接秘密下令讓峽州刺史許紹處死李靖。

李淵如此不容李靖,讓人震驚,其實從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李淵對李靖的不喜。在大唐初立天下未定之際,李淵為了籠絡人才和獲得支援,什麼大赦、封官許願、特賞等都做了個遍,唯獨在對待李靖這件事上,李淵顯得很沒有容人之量。

李淵曾2次想處死李靖,随後表示: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這或許就是因為李淵依舊記得李靖“自鎖上變”,以至于忽略了李靖的才能,即便之前已經放過了李靖,但依舊不喜李靖,是以才會不信任李靖,一有風吹草動就想要殺了李靖。

好在許紹很欣賞李靖,不願意這樣的一個人才被殺,是以為李靖請命,李淵這才沒有堅持殺死李靖。

此後不久,開州冉肇則叛唐,進犯夔州,李孝恭率軍迎戰失利,李靖自動請纓,領兵八百襲擊冉肇則的營壘,大獲全勝,又趁機在險要之地設下埋伏,殺死冉肇則并俘獲五千多人。

李靖這一戰打的大快人心,當捷報傳到長安的時候,李淵高興地對群臣說:“朕聽說使用有功勞的人不如使用有過失的人,李靖果然就立下了大功。”

還特意頒下玺書給李靖:“卿竭誠盡力,功效特彰。遠覽至誠,極以嘉賞,勿憂富貴也。”

此時的李淵是真的很高興,他知道李靖有能力,但沒想到這麼有能力,那點因為李靖“自鎖上變”帶來的不舒服終于消散了。

是以李淵手敕李靖:“既往不咎,舊事吾久忘之矣。”

李淵曾2次想處死李靖,随後表示: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啥意思呢?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到了這一刻,李淵是真的将李靖當做了大唐的一份子,是他準備要倚仗的武将,自此再沒有動過殺了李靖的心思。

而李靖也用自己的能力和忠心回饋李淵,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天下既定後,又鎮守北邊,以抗擊突厥,可以說,哪裡有戰場,哪裡就有李靖的身影。

等李世民登基後,李靖出将入相,在内參與政事,在外征戰四方,開疆擴土,一生未有敗績,成為一代名将。

然英雄總有暮年,李靖也不例外,年過七十後,李靖的身體就不行了,後來,李世民準備征讨高句麗,将李靖召入内閣詢問建議,李靖表示:“臣往者憑藉天威,薄展微效,今殘年朽骨,唯拟此行。陛下不棄,老臣病期瘳矣。”

已經近十年不曾上過戰場的年老病弱的李靖依舊願意從征高句麗,但李世民考慮到李靖的年齡和病情,并沒有同意。

649年五月,79歲的李靖去世,李世民下诏:“贈司徒、并州都督,給班劍、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