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内憂外患:細數兩宋對外40場大戰,有幾人可以稱得上名将?

作者:傑絲聊曆史

提起宋朝,很多人第一時間可能會想到“文弱書生”,認為這是一個内憂外患不斷的朝代。當我們細數兩宋時期的外交戰事,會發現這個看似柔弱的朝代其實隐藏着不為人知的剛毅與堅韌。在長達三百二十年的兩宋曆史中,幾乎有一半時間處在與外敵的纏鬥之中。

内憂外患:細數兩宋對外40場大戰,有幾人可以稱得上名将?

趙匡胤,這位開創宋朝輝煌的皇帝,雖然他的名字不像某些穿越劇中的英雄那樣家喻戶曉,但他的決策和戰略布局卻深刻影響了宋朝的基業。976年,他有意将都城遷至洛陽,但是趙光義的一番“在德不在險”的勸說,讓他最終放棄了這一念頭。趙匡胤的遺憾之言“不出百年,天下之民力殚矣”仿佛預示了後來的北宋軍事重負。

内憂外患:細數兩宋對外40場大戰,有幾人可以稱得上名将?

趙匡胤的戰争政策,往往是以和平為前提,但一旦和平手段無果,他又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武力解決。例如他對幽雲地區的收複計劃:首先嘗試和平贖買,不行再用武力。他甚至将平南唐所得的府庫金帛,計劃用于贖買遼國的土地。這種“軟硬兼施”的政策,在那個時代顯得尤為獨到。

進入趙匡胤的北宋,我們不得不提到對北漢的幾次大規模軍事行動。首次北伐,是在北漢内亂的大好機會下,宋軍一度逼近太原,但由于遼軍的及時援助,宋軍未能成功攻下北漢,隻得倉皇退兵。這次經曆讓趙匡胤深刻認識到,對抗遼國的準備不足是緻命的。

内憂外患:細數兩宋對外40場大戰,有幾人可以稱得上名将?

不甘心的趙匡胤,在第二次北伐時,精心準備,特意安排了何繼筠在石嶺關阻擊北面來援的遼兵。這次宋軍雖然也未能攻破堅固的北漢城池,但何繼筠的出色表現至少為宋軍赢得了一次小勝。遼國的第二批援軍到來之時,宋軍的精力與物資已經大大消耗,再次選擇了撤退。

直到趙光義時期,宋朝的軍事政策更為成熟和果斷。979年的第四次北伐,可以說是趙光義軍事生涯的高光時刻。他不但親自坐鎮指揮,還特别任命了經驗豐富的郭進和田欽祚等将領,準備充分。這次,宋軍在白馬嶺之戰役中首次使用了火藥武器,大大增強了進攻的力度。最終,在猛烈的攻勢下,北漢城破,徹底被宋朝吞并。這一戰不僅标志着趙光義的軍事才能,也在一定程度上穩固了宋朝的北方邊境。

内憂外患:細數兩宋對外40場大戰,有幾人可以稱得上名将?

成功并非隻由一人或一戰決定。曆史的長河中,那些在戰火和政治風雲中往往被忽略的名将,其實才是支撐大宋江山社稷的真正英雄。如嶽飛、韓世忠等,雖然屬于稍後的時期,他們的出現,和他們對抗金軍的英勇表現,更加證明了宋朝并非隻有“積弱”的一面。

内憂外患:細數兩宋對外40場大戰,有幾人可以稱得上名将?

嶽飛的忠誠與勇敢,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佳話。他的“還我河山”不僅僅是一句口号,更是對外侵略者的堅決抵抗。而韓世忠,這位同樣以勇猛著稱的将領,在采石之戰中力挽狂瀾,他們的事迹一次次重新整理了人們對宋朝軍事力量的認知。

内憂外患:細數兩宋對外40場大戰,有幾人可以稱得上名将?

到了南宋,面對更加兇猛的蒙古鐵騎,宋軍雖然處于劣勢,卻依舊展現出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陸秀夫的海上抗元,更是展現了宋人在絕境中的智慧和勇氣。這一系列的抗争,雖未能最終擋住外敵的腳步,但展現的是一個不同于書生形象的宋朝。

内憂外患:細數兩宋對外40場大戰,有幾人可以稱得上名将?

他們不僅是戰場上的将領,更是民族精神的代表。從趙匡胤到嶽飛,從北宋的開拓到南宋的抵抗,每一位将領都在用他們的方式書寫着曆史。

内憂外患:細數兩宋對外40場大戰,有幾人可以稱得上名将?

兩宋時期的戰争和将領的回顧,宋朝并非如表面上的文弱。從趙匡胤的戰略布局到嶽飛的壯烈抗戰,這些曆史事件和人物塑造了一個堅韌不拔、敢于自我革新的宋朝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