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2年大陸緻信蔣經國商談統一,蔣提出要求,鄧小平反問:這現實嗎

作者:史理學思

來源:中國知網 原創稿

1982年的7月24日,廖承志給蔣經國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廖承志先是表達了對蔣經國這名故友的思念。

緊接着,又明确表示希望大陸與台灣進行談判,共竟祖國統一大業,這封信在第二天的時候還被刊登在了《人民日報》上面。

在收到這封信以後,蔣經國的内心既為廖承志的關心而感動,又被廖承志的商談統一一事說動,他随後便向大陸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然而,面對蔣經國提出的這一要求,大陸方面并沒有答應,鄧小平同志更是嚴肅地反問道:“你認為這一要求現實嗎?”

那麼,蔣經國到底向大陸提出了怎樣的要求?在這以後,大陸與台灣的關系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82年大陸緻信蔣經國商談統一,蔣提出要求,鄧小平反問:這現實嗎

廖承志的信

1981年的9月30日,葉劍英就台灣問題發表了九條建議。

這九條建議主要是對台工作小組在對海峽兩岸的文化、經濟、貿易、交通等方面進行調查以後而制定的具體對策。

葉劍英的這九條建議經中共中央常委會審批并發表以後,很快就引起了海内外的巨大震動。

當時無論是大陸人民,亦或者是台灣人民,都感受到了中國共産黨的博大胸懷,海峽兩岸的人民都對這九條建議非常地贊同。

此時台灣方面的上司人是蔣介石的長子蔣經國,他向來便對大陸都保持友好的善意。

在葉劍英發表了對台九條建議以後,蔣經國更是意識到這是一個改善大陸與台灣關系的絕佳機會。

于是他派出了相關人員對大陸進行了回應,一時之間,全國人民都看到了兩岸恢複正常往來的希望。

82年大陸緻信蔣經國商談統一,蔣提出要求,鄧小平反問:這現實嗎

為了落實中國共産黨對台灣的具體方針,讓對台灣的工作可以進一步地展開,廖承志同志在1982年7月24日的時候給蔣經國發出了一篇公開信。

這篇公開信同時還出現在了7月25日的《人民日報》上,這明顯展現了大陸方面對促進兩岸交流的積極性。

而之是以會讓廖承志同志出面寫這一封信,也是因為他身份上的特殊性。

作為廖仲恺的兒子,廖承志與國民黨有着一定的淵源,他本人與蔣經國更是有着很深的交情。

早在年幼的時候,廖承志與蔣經國就因為各自父親的身份而相識。

兩人之間的關系不是兄弟勝似兄弟,雖然此後因廖仲恺一事,廖承志與蔣家斷絕了往來,但在1930年廖承志前往莫斯科留學的時候,卻在此處遇到了蔣經國。

82年大陸緻信蔣經國商談統一,蔣提出要求,鄧小平反問:這現實嗎

當時的廖承志知道父親的死并不是蔣經國的錯,是以并沒有将一切都怪在他身上,在莫斯科留學的這段期間,兩人的關系又和好如初。

當時莫斯科的天氣很是寒冷,是以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廖承志總會将自己的大衣拿出來和蔣經國一起蓋上。

因為此事,廖承志在給蔣經國寫信的時候,還專門寫道:“往事曆曆在目。”

在公開信中,廖承志不僅回憶了與蔣經國的過往經曆,還以同窗兄長的口吻來對蔣經國進行鼓勵與勸慰。

他明白如今的蔣經國在台灣是非常不易的,是以字字句句都寫出了對他的體諒與了解,不得不說,廖承志的這封公開信有相當的不可替代的情誼力量。

除了寫個人對蔣經國的感情以外,廖承志更多的還是寫了大陸方面對開啟兩岸交流的決心與深切期望,廖承志還表示他願意親自去到台灣,開啟兩岸的交流。

82年大陸緻信蔣經國商談統一,蔣提出要求,鄧小平反問:這現實嗎

兩岸上司的努力

當廖承志的這封公開信傳到蔣經國的手中時,蔣經國表現出了少有的鄭重。

他戴上自己的老花鏡,讀着廖承志這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信。

在看完信以後,蔣經國久久未言,或是在回憶他與廖承志的過往,或是在思考大陸與台灣的和合問題。

其實,此時蔣經國的心中未嘗沒有讓大陸與台灣和平統一的想法,可惜的是,彼時的台灣當局在對待祖國大陸的立場上極為頑固,他們認為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中國共産黨的“陰謀”,是以始終一心一意地推行着“三不政策”。

作為台灣當局的主政者,蔣經國不得不站在台灣當局的立場上考慮,但同時,他又不能對廖承志的這封信默不作聲,否則的話,很有可能會徹底斷了與大陸恢複關系的機會。

于是,蔣經國授意将此事交給宋美齡來解決,可宋美齡此時仍然糾葛在國民黨失敗的情緒中難以自拔。

她在給廖承志的回信中,一再強調了台灣正在實行的“三不政策”,最後更是提到了“敝帚自珍,幡然來歸”八個字,極大地傷害了廖承志乃至大陸對此事的誠意。

82年大陸緻信蔣經國商談統一,蔣提出要求,鄧小平反問:這現實嗎

蔣經國沒想到宋美齡的回信竟會如此惡氣充盈,他立即站出來向大陸方面解釋道:“宋美齡所說的一切完全是她自身的立場,與台灣當局無關。”

在宋美齡回信以後,蔣經國曾陷入一段時間的沉默,他在思考接下來自己應當如何回複大陸。

鄧小平同志了解蔣經國的難處,是以他并沒有着急,還對其他同志說道:“這是可以了解的,我們要給人家一些考慮的時間。”

随後,鄧小平還特意接見了準備前往台灣的鄧昌黎,他在談話中聊到:“我看你們之後要去台灣,希望你們順便看看我們的老朋友,讓他不要老是沉默,你可以把我們的誠意告訴給他,讓他也努力讓兩岸共同協商。”

鄧昌黎将鄧小平的話都放在了心上,在之後去到台灣以後,他便将共産黨的誠意轉述給了蔣經國。

蔣經國得知大陸方面的誠意以後,終于打消一直以來的顧慮,在1982年10月份的時候,蔣經國讓前助理沈誠以密使的身份,偷偷前往大陸,與共産黨方面進一步進行商讨。

82年大陸緻信蔣經國商談統一,蔣提出要求,鄧小平反問:這現實嗎

其實,這已經不是沈誠第一次去往大陸了。

早在1981年的時候,已經在香港擔任《新香港時報》社長的沈誠就收到了一封邀請函,這是葉劍英邀請沈誠參加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紀念大會的邀請函。

在收到這封邀請函的時候,沈誠的内心是非常猶豫的,他雖然已經離開了台灣,但曾經的他可是蔣經國的機要助理。

共産黨突然邀請他參加紀念大會,他如何敢輕易答應呢?

想到這裡,沈誠并沒有多做耽擱,他立即回到台灣請示了蔣經國,蔣經國想通過沈誠的赴宴緩解與大陸之間的關系,于是他很快便準許了沈誠前往大陸。

在沈誠出發前,蔣經國還特意叮囑道:“去了大陸以後,你可以順便去一趟溪口,拍一些我老家的照片回來。”

從蔣經國的這番叮囑便能看出,他其實也是希望台灣與大陸和平統一的,隻有這樣,他才能重新回到思念已久的家鄉。

82年大陸緻信蔣經國商談統一,蔣提出要求,鄧小平反問:這現實嗎

沈誠第一次回到大陸是非常順利的,葉劍英等中共高層與沈誠談了許多,這也為之後蔣經國與鄧小平的深度接觸奠定了基礎,正是因為這次經曆,蔣經國之後才會讓沈誠擔任自己與大陸接觸的密使。

在接到蔣經國的任務以後,沈誠于10月6日到達了北京,鄧穎超負責與沈誠進行交流。

在交談的過程中,鄧穎超多次想與沈誠商談有關兩岸和平統一的問題,但或許是收到了蔣經國的指令,沈誠始終沒有接這個話題,他還暗示道:“如今台北的氣候,還沒有到适合談判的時候。”

鄧穎超也明白了蔣經國那邊的想法,的确,如今兩方才剛剛進行接觸,确實不應該太過急切,于是雙友善默契地跳過了這個話題。

遺憾的是,一直緻力于此事的廖承志同志在1983年的時候去世了,沒能親眼見到兩岸和平統一,也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

在沈誠第二次大陸之行結束以後,鄧小平、葉劍英等同志又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了希望台灣與大陸和平統一的看法,這也讓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關系得到了緩和。

除了中央上司以外,遠在台灣的蔣經國也始終留意着這方面的消息,終于在1986年的時候,蔣經國再次令沈誠來到大陸,而此次也是沈誠第三次來到台灣。

82年大陸緻信蔣經國商談統一,蔣提出要求,鄧小平反問:這現實嗎

不現實的要求

此次沈誠是帶着蔣經國交給他的使命來到大陸的,在與中共中央上司進行會面以後,他便将蔣經國提出的要求告訴給了中央上司。

沈誠一開始提到的有關兩岸貿易、通航等問題,大陸方面都早有預料,他們對這方面的内容也不抵觸。

但令上司們沒有想到的是,在蔣經國所提出的要求裡,竟然還包括了要用“三民主義”來統一中國。

蔣經國的原話是這樣的:“對兩岸一統一事,我本人也是非常期待的,但是台灣正在實行的三民主義,不僅是家父一生的心血,同時也是中山先生的遺志,我希望在兩岸一統以後,大陸與台灣都能實行三民主義。”

蔣經國竟然能提出這個要求,不知道他是真的犯了蠢,還是确實有别的心思。若是真的在大陸實行三民主義的話,那将中國共産黨置于何地,将共産黨這些年的努力置于何地呢?

是以,鄧小平同志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是不現實的,曆史已經證明了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拯救中國,才能讓中國發展起來。國民黨曾經在大陸搞了多年的三民主義,但搞出來的卻是一片烏煙瘴氣,國家與人民是以變得貧弱。”

82年大陸緻信蔣經國商談統一,蔣提出要求,鄧小平反問:這現實嗎

說到這裡,鄧小平還提到了國民黨失敗的原因:“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提到了民生、民權與民族,但你們卻忘記了這幾個重點,這導緻三民主義在台灣就用得不是很好。若是到了大陸,以大陸問題的複雜程度,單是三民主義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沈誠原本是堅定與蔣經國站在一邊的,但鄧小平的這一番話卻是将他徹底說動了。

鄧小平見狀又繼續勸說道:“我們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了,還是要盡快解決這個曆史問題,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好好地過日子,隻要不違背根本利益,蔣經國先生的其他要求,我們都會認真地去考慮。”

在這一輪商讨結束以後,沈誠便帶着鄧小平的回複回到了台灣,他将這些話一字不差地轉述給了蔣經國。

聽完以後的蔣經國内心也是非常地感慨,他也明白了自己想要實行三民主義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于是便打消了這個想法,又就其他問題同大陸方面進行交流。

82年大陸緻信蔣經國商談統一,蔣提出要求,鄧小平反問:這現實嗎

有所進展,遺憾離世

1987年的時候,沈誠再次帶着蔣經國的任務來到了北京,此次接見他的是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

在一番商談以後,楊尚昆将一封寫給蔣經國的信交給了他,信的内容是有關共産黨邀請國民黨派代表來北京談判一事。

蔣經國在收到這封信以後,終于下定了決心:“中共是有誠意的,黨與黨之間的對等談判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就這樣,在1987年7月14日的時候,蔣經國正式廢除了台灣此前一直在實行的“三不政策”,這也是大陸與台灣的僵持關系首次破冰。

鄧小平在得知蔣經國的作為以後,心裡非常地高興,他認為台灣問題有望在自己這一代解決。

不僅是鄧小平有着這般預見,就連兩岸的人民,當時都感到祖國不日就要得到統一了。

可就在兩岸關系有所進展的時候,蔣經國卻在1988年1月13日這一天突然病逝了,作為台灣的掌權者,蔣經國的離世也給兩岸統一的程序蒙上了陰影。

在蔣經國離世以後,新上任的李登輝辜負了此前蔣經國的信任。

他一改蔣經國先前的政策,讓兩岸有所好轉的關系又再次降到了冰點,原本有希望解決的兩岸問題,又一次變得遙遙無期。

82年大陸緻信蔣經國商談統一,蔣提出要求,鄧小平反問:這現實嗎

結語

為了讓兩岸成功一統,鄧小平等國家上司人可以說是付出了許多努力,可就在即将成功的時候,卻因為李登輝的插曲而功虧一篑,不得不說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但我們也不必氣餒,如今的中國已經更進一步,對台灣的收複也有更大的把握,相信在不久的将來,台灣一定會重回祖國的懷抱。

參考資料:

中國知網《廖承志緻蔣經國公開信的幕後故事》——李明富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BQVG6Ge829aj_rC_c4YS73AXQsGn4S4lv2-Yx_7mfF2Bw6pMr8qikMSwA6NTHDstQ57Z6tzDk3pazCRaHJyA8n14nfsW_og_dmLB3mmatQ-vR48mq5uH7DVTWzIN4rYv-8o0PzKIzAgqlCNtc8_HsQ==&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中國知網《《蔣經國日記》與近代史研究》——林孝庭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BQVG6Ge829ZA78tbmNdxNPFsfwxSM2IMtERGmmj_kvdYhYUPhldcMby5IX7p2OcFciq9SbIYUOTPEp-hDp_Yg8M3DGyESR4DFbV1tw6CY5hkwyiksmHUI1fZosyz66Dc04TDD1fqEdhpJ_ktK0jHRg==&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82年大陸緻信蔣經國商談統一,蔣提出要求,鄧小平反問:這現實嗎
82年大陸緻信蔣經國商談統一,蔣提出要求,鄧小平反問:這現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