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種“病”不是病了,而是老了,過度看病是浪費

作者:内科醫生小紅姐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每天給您分享專業的醫學科普知識,幫助您及其家人提高健康生活品質,感謝您的支援!

老張是個七旬老人,他常常感歎自己的身體不如從前了。每次爬樓梯都覺得氣喘籲籲,汗流浃背。他去看醫生,檢查結果卻總是一切正常。

這讓他很不解,難道自己真的生病了?其實,很多所謂的“病”,并不是真的病,而是因為老了,身體發生了一些正常的變化。本文将探讨七種常見的“病”,并解釋為何過度看病是一種浪費。

7種“病”不是病了,而是老了,過度看病是浪費

正确認識老年健康标準

中國老年人健康标準規定,老年人有些體檢名額哪怕不正常,可在治療後達到基本正常水準,就屬于健康老年人。

這意味着,即使身體出現一些問題,隻要能夠通過治療恢複到正常水準,就不必過度擔心。老年人在體檢中發現問題時,不必過于焦慮,應該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而不是盲目求醫。

骨關節退行性改變:正常的衰老過程

随着年齡增長,很多人會出現骨關節退行性改變,俗稱關節炎。關節炎會導緻關節疼痛、僵硬和腫脹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即使在體檢中發現了關節炎,也不必過度擔心。

7種“病”不是病了,而是老了,過度看病是浪費

這隻是正常衰老的一部分,而且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和适當的運動來緩解症狀。對于輕度的骨關節退行性改變,不必過度治療,避免浪費金錢和時間。

動脈斑塊:無法避免的老化現象

動脈斑塊是老年人常見的問題。随着年齡的增長,動脈内壁逐漸積累脂質、膽固醇等物質,形成斑塊。這是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屬于正常的老化過程。

據統計,大陸有2億人存在頸動脈斑塊,其中大多數為老年人。斑塊的形成會導緻動脈硬化,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但并不意味着每個有斑塊的老年人都需要治療。

7種“病”不是病了,而是老了,過度看病是浪費

斑塊的危害主要取決于其大小和穩定性。小斑塊通常不會引起明顯症狀,隻需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鹽低脂飲食和适當運動,進行管理即可。而對于較大的、不穩定的斑塊,可能需要進行醫學幹預,如藥物治療或手術。

過度檢查和治療不僅會增加老年人的經濟負擔,還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醫療風險。老年人在發現動脈斑塊後,應與醫生充分溝通,評估其風險,決定是否需要治療。

前列腺增生:随着年齡增長而來的變化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見的生理現象。随着年齡的增加,前列腺組織逐漸增生,導緻尿頻、尿急、排尿困難等症狀。統計資料顯示,60歲以上男性中,約有50%會出現前列腺增生症狀。這種情況多為良性,稱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

BPH雖影響生活品質,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治療。症狀較輕者,可以通過生活方式調整來緩解,如減少夜間飲水、避免刺激性飲食等。

7種“病”不是病了,而是老了,過度看病是浪費

而症狀較重、影響日常生活者,才需要考慮藥物治療或手術。部分老年人一旦出現排尿困難,便迫不及待地尋求醫療幫助,甚至進行過度檢查和治療,這不僅浪費了醫療資源,也增加了經濟負擔。

在處理BPH時,老年人應與醫生詳細讨論,了解自己的具體情況和治療選擇,避免不必要的過度醫療。合理的治療方案不僅能有效緩解症狀,還能避免因過度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和風險。

7種“病”不是病了,而是老了,過度看病是浪費

對于大多數老年人來說,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醫療幹預,足以使他們在面對BPH時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認知功能輕微下降 :老年的自然程序

随着年齡的增長,部分老年人可能會經曆認知功能的輕微下降,這被醫學界認為是老化的正常部分。

這種輕度的認知衰退并不等同于阿爾茨海默病或其他嚴重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輕度認知障礙(MCI)可能表現為記憶力減退,但并不嚴重到幹擾日常生活。大約15-20%的60歲以上人群可能會出現MCI。

7種“病”不是病了,而是老了,過度看病是浪費

對于這一現象,關鍵在于早期識别和适當的生活方式調整。包括保持社交活動、定期進行腦力訓練、均衡飲食和适量運動。

這些簡單的措施可以有效延緩認知下降,提高生活品質。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适當的生活方式調整足以應對這種輕微的變化,無需過度的醫療幹預。

結語:了解與接受自然老化過程

通過了解以上常見的老年“病”實際上大多是随年齡增長自然出現的生理變化,我們應該更加理性地看待老年期的健康問題。老年人和其家屬應當學會接受這些變化,而不是過度醫療。

7種“病”不是病了,而是老了,過度看病是浪費

維持積極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對付老年“病”的最佳政策。通過适當的日常管理和在必要時尋求醫療建議,老年人可以享受健康、有品質的晚年生活。

最後,您有什麼想分享的經驗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