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在發展中穩步提升民生保障水準

作者:國門河口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中國共産黨就是給人民辦事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标。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發展中穩步提升民生保障水準”;

  “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

  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厚人民情懷,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為以高品質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錨定正确方向、指明科學方法。

  目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的關鍵時期。無論前路是風高浪急還是驚濤駭浪,堅定必勝信心,堅持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高品質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我們就擁有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最深厚的力量。

  (一)

  為了人民的現代化,才有意義。依靠人民的現代化,才有動力。

  新時代以來,我們之是以能書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迹新篇章,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堅持“民生為大”正是其中的重要密碼。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從打赢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實作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到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再到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波瀾壯闊的發展畫卷,也是恢宏壯麗的民生答卷。

  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針”,成為一把最重要的尺子。

  “國家賬本”裡,有民生之需。全國财政支出中,約有70%以上用于民生。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就業補助資金預算667億元,安排教育領域共同财政事權轉移支付4085億元,安排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資金765億元……

  “發展大計”中,有民生之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産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産業”。傳統産業事關就業民生,“不能把手裡吃飯的家夥先扔了”,展現的正是民生考量。

  “安全底座”上,有民生之要。大陸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能源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裡。據估算,到2030年,全國電動汽車保有量有望達到8000萬輛,每年能節省1.2億多噸石油,是目前大慶油田年油氣産量的3倍。說到能源行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拿“窩窩頭”和“精面細面”打比喻:“先吃飽肚子再吃好。我們要實事求是,既不能放慢綠色低碳發展步伐,也不能太理想化,首先要保證能源供應。”

  “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名額資料,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檢驗推動高品質發展成效,很重要的就是看人民生活品質是否有新提升。

  異地辦事,同城待遇。

  長三角發展,緊扣一體化和高品質兩個關鍵,對2.37億“長三角居民”來說,最直覺的感受就是生活的“同城化”和“品質化”:民生“一卡通”,辦證明、乘公交、遊景區,基本公共服務更加便捷;看病“一張網”,“醫療圈”加快融合,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加快推進;養老“一體化”,全面開展區域養老一體化試點合作,成立全國首個跨省縣域幸福養老示範标杆區……

  發展向前,民生向暖。

  四川成都國際鐵路港的漫天朝霞、江西吉水移民新村的美麗畫境、甘肅山丹馬場的藍天白雲……許多人“曬曬我的‘家鄉藍’”,定格下一個個日常而美好的瞬間。2013年至2022年,在經濟總量翻了一番的情況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數減少93%。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人們真切體會到:“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展現的正是中國式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理念。

  必須深刻認識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緊緊抓住人民群衆急難愁盼問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才能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重慶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群。這裡曾是遠近聞名的“老破小”,房子差、管網舊、污水多、配套缺。如今,青石闆、紅磚房、黃桷樹,這裡有敞亮的社群會客廳、功能齊全的黨群服務中心,還有飯菜飄香的社群食堂。

  今年4月22日,在重慶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小區,微笑着和大家唠起家常。總書記指出,“黨中央很關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舊小區改造好。改舊換新,完善服務設施。希望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能為解決民生問題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每年辦一些民生實事”。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處理好宏觀資料與微觀感受的“溫差”問題,人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來,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依靠全體人民艱苦奮鬥,大陸從一窮二白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迹。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以民生為大,以百姓心為心,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創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二)

  高品質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歸根到底要靠高品質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區域協調發展是實作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後,圍繞區域協調發展主題,總書記接連主持召開座談會。從京津冀到長三角,從東北振興到中部崛起,從長江經濟帶發展到西部大開發,區域發展戰略穩步實施,協調發展勢能強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系統性、針對性不斷增強。

  民生連着發展,抓民生也是抓發展。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加強無障礙環境、适老化設施建設,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産業發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一項項民生清單,也是發展清單。

  上海,黃浦江畔。曾經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簡屋陋室,老虎窗、亭子間,“拎着馬桶看東方明珠”,折射的是老城區一些百姓生活的窘迫與無奈。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2022年7月,黃浦區攻下最後一塊“硬骨頭”——建國東路68街坊及67街坊東塊舊改征收方案生效。這标志着曆時多年的上海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既是民生工程,也是發展工程。資料顯示,大陸城鎮生産總值、固定資産投資占全國比重均接近90%,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國比重超85%。城市成為擴内需補短闆、穩投資促消費、建設強大國内市場的重要場域。

  今年3月,裝置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回收循環利用、标準提升四大行動部署實施。僅汽車、家電更新換代,就将創造萬億元規模的市場空間。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在手上,更好滿足人民群衆多樣化、高品質消費需要,能夠更好釋放國内市場需求潛力,為經濟發展、轉型更新注入強勁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保障和改善民生,織密紮牢社會保障網,能夠有力提振發展信心,增進社會消費預期。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穩就業就是穩民生、穩發展。今年一季度,大陸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累計實作城鎮新增就業303萬人,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培育接續有力的就業新動能,就能形成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良性循環。

  2023年底,大陸基本醫保參保人數達到13.34億人,近8000萬低收入人口享受到參保資助,目前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内藥品總數增至3088種。一張世界上最大的醫療保障網,兜住老百姓的健康。

  “我們風雨同舟、患難與共,成為終生的伴侶。”今年3月,北京西城區民政局,大陸視障人士首次通過閱讀盲文版、大字版的結婚登記告知單和結婚誓言,全程無障礙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

  增設智能語音提示、扶手護欄、盲文辨別,保障殘障人士受教育權益,提升殘障人士就業品質……這從一個側面生動印證:中國式現代化一個也不能掉隊。

  保障和改善民生,更能為發展赢得優勢、赢得主動、赢得未來。

  安徽合肥,廬江縣西城村。村民陶友寶把自家戶用光伏裝置稱作“陽光銀行”:“屋頂裝上光伏,除了自己家用,多餘的電還可以賣給電網,每年能有幾千塊錢收入,曬着太陽把錢賺。”

  截至2023年,全國戶用分布式光伏累計裝機容量超1.15億千瓦,相當于約5個三峽電站的總裝機容量。據預測,大陸農村地區可安裝光伏屋頂面積約273億平方米,超過8000萬戶。戶用光伏将不僅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也有力推動能源綠色轉型發展。

  孩子的撫養教育,老年人的就醫養老,“是家事也是國事”。

  貴州銅仁一家托育照護中心,組建了一支以醫療、托育、保育、護理為主的照護團隊,豐富嬰幼兒在園活動内容,讓孩子健康成長,讓家長放心無憂。

  北京一家養老機構,除了心電圖、抽血等檢查,還提供各種适老化、精細化服務。智能床墊不僅有離床報警功能,還能監測心率、呼吸以及睡眠品質,并通過資料分析對心腦血管疾病進行預警。

  強化“一老一幼”服務,惠及的是千家萬戶,也将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目前,大陸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到2035年有望達到30萬億元左右。

  美好生活裡,有民生觀,也有發展觀、現代化觀。

  (三)

  發展和民生互相牽動、互為條件,辯證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通過持續發展強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通過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創造更多有效需求。”全面把握發展和民生的辯證關系,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對于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态勢,以高品質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意義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麼?從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出發,生态環境非常重要;從改善民生的着力點看,也是這點最重要。”取與舍,不僅展現情懷、格局,也彰顯智慧、方法。

  一度,“長江病了”,化工圍江,非法采砂,生态退化……處處千瘡百孔。而今,“微笑精靈”江豚回來了,“臨江鏽帶”變為“濱江綠帶”,“水清岸綠、魚躍鳥飛”的美景重制。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對相關企業“關改搬轉”,倒逼産業“騰籠換鳥”轉型更新;多措并舉促轉崗再就業,“捕魚人”成了“護魚人”……新舊動能加快轉換,沿江省市“全面綠色轉型”。一取一舍,順應的是綠色發展大勢,塑造的是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狠抓目前,又要着眼長遠”。立足目前、着眼長遠,是幹事創業的重要方法論。

  “東數西算”工程,具有很強的戰略性、引領性、創新性。貴州深度參與“東數西算”這一超級工程,打通“數”動脈、“算”出新機遇,駛入數字經濟發展快車道。

  回到2014年,偏居西南一隅的貴州,還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貧困人口多、産業基礎弱、科技人才缺,同樣可以與站在時代前沿的“大資料”牽手。

  “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着、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後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立足目前,一步一個腳印解決具體問題,積小勝為大勝;放眼長遠,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發展更有活力、更具潛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推動高品質發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時,進一步分好‘蛋糕’”。這要求我們,堅持效率和公平相統一,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讓群衆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盡力而為,就要堅持久久為功,補齊民生短闆,兜牢民生底線,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衆心坎上。

  量力而行,就要堅持循序漸進,統籌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财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

  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選取部分地區先行先試、作出示範。

  浙江在探索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具備開展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的基礎和優勢,也存在一些短闆弱項。2021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援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意見》,浙江為全國實作共同富裕先行探路,3年來“浙”裡共富不斷取得新進展。

  行動是最好的宣言書,實幹是最質樸的方法論。把握好發展和民生的辯證關系,關鍵要樹牢造福人民的政績觀,“當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堅定行動派、實幹家”。

  “緻廣大而盡精微”是成事之道。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東北地區保障大陸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時強調:“繼續當中國的北大倉,和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的尖端科技的中心,同樣是光榮的,同樣是重要的。”這深刻啟示我們,既從全局謀劃一域,找準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又以一域服務全局,強化精準思維,找準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形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動力和合力。

  民生系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看準了就抓緊幹,把各方面的幹勁帶起來,實作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環,必将在14億多中國人民團結奮鬥中凝聚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譜寫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壯美華章。

來源:人民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