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作者:肥羅大電影

費可死了。這一次,是真的死了。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心情複雜,晦暗難明,也無風雨也無晴。

上一次看大結局心情如此複雜,還是看廖凡和白宇主演的《沉默的真相》。

我想用導演申奧另一部作品《孤注一擲》的經典台詞作為開頭——

“人有兩顆心,一顆是貪心,一顆是不甘心。”

人性深處的欲念,是所有騙局的根本。

而費可騙了那麼多人,到最後,騙的其實是自己。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而這場國産懸疑劇“騙局”,申奧騙得漂亮。

這一局,原本玩得有點大。

騙中騙,五重身,寄生上流……

故事夠硬,不僅是褲“白夜劇場”的第二炮。更同步在Netflix上線,品質一早被網飛看好。

可導演申奧剛在電影圈跑出一匹超級票房黑馬,轉身就進入電視圈,紮進懸疑劇這個大坑。

主演,還是近幾年表現平平的井柏然。

這劇真能騙到觀衆?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當劇集來到大結局,這個問題的的答案,已經很明顯,申奧、井柏然、褲和追劇的觀衆,都賭赢了。

而劇中這場跨越數年的羅生門迷局,也終于迎來了結局。

當我看到所有人死裡逃生,唯有費可靜靜死去,而唯一為他流眼淚的,是被他騙得暈頭轉向的程浩,我心頭好像被堵上了一塊,久久不能平靜。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費可的結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而無論這個結局是否算爛尾,國産懸疑劇,終于又新生。

1:關于結局

《新生》最後一集,劇情沒有再次反轉。

所有人都一步步走向一個國産大結局式的大結局。

首先是揭開了費可當年替考被舉報的真相:到底誰舉報了費可。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一直到這一集之前,多數觀衆跟我一樣,認定是何珊舉報了費可。

但好像又不是。那到底是誰?

答案是:沒有人。或者說,是費可自己舉報了自己。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當他在考卷上将自己的名字劃掉,就已經完成了對自己的舉報。

但,先别急着下結論,看到最後。

接下來,是假冒律師的真實身份:一個愛上陳佳佳的小司機。

對我來說,這段偶像劇式的純愛戰神司機愛上刁蠻大小姐的反轉劇情不算精彩,但故事還是被成功連了起來。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綁架費可的幕後黑手是陳樹發,可他也無法控制事件的結局。

當一切真相大白,費可已經準備跟衆人一起回到岸上自首,命運還是跟他開了個玩笑。

風暴中遊艇失去控制,而陷入瘋魔的陳樹發沖向控制室,想要令遊艇傾覆,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暴風、驟雨、颠簸,何珊被晃下船,落水。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本來已經抓住欄杆的費可奮不顧身跳進水中,用盡力氣托起何珊,自己卻力氣用盡沉入水中,當被救起,醫生已無力回天。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費可的結局,讓人惋惜。

但看最後一刻的井柏然,如此釋然,宛如新生。

原來這才是劇名的由來。

死亡即救贖,救贖即新生。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而劇中的所有的違法者,都被戴上了手铐。尤其是強總,又要進去接受改造了。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到這裡,一切好像水落石出。

費可不僅僅是編造一個假身份、“搬運”一些謊言、有五個微信号那麼簡單,費可的厲害之處,是将詐騙心理學,玩到爐火純青。

他會在人設中給到一些真假參半的資訊,讓人看不透、摸不着。而人性拉扯中的費可,本身就是真真假假。

甚至就像當年的替考一樣,或許在内心深處,他一直希望自己被拆穿。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有哪個騙子,會給自己取名費可,FAKE?

費可成為最後的費可,也少不了後續那些“受害者”的添磚加瓦。

到最後,費可殺死了費可。

但,注意這條導演申奧大結局的微網誌。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故事結局于何珊小說的終稿。

不是新聞,是小說。

再想一想,細思極恐。

這部劇用整個後半部訴我們回憶不可信,那有沒有可能這一整個後半部的反轉,也都隻是何珊的“一面之詞”?

她的筆下,費可走到最後是因為自甘堕落。

受騙者全員惡人,咎由自取。

她從沒有對不起李澤瑞,考場沒有舉報他,大學也沒有拆穿他。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但,假如這一切,都隻是何珊的記憶呢?

是否也就是說,這出羅生門,永遠沒有結局。

2:關于《新生》

初看《新生》,我一開始并不在意,這兩年看過同類題材的懸疑劇不少,總覺得後續産出的劇集,再也複制不了《漫長的季節》的成功了。

沒想到追劇的過程,真的讓申奧給“騙”到了。

一是結構“騙”。

申奧在前五集反複使用了“受害者叙事”和“費可角度叙事”交叉剪輯的手法。

目的就是把水攪渾。

故事開場,費可假死。

追思會在一個海中小島舉辦,隻有五個人受邀出席,彼此都不認識。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當發現費可有着五種不同的身份和人設。

他們決定找出真相,于是每個人都講了一遍跟費可的故事。

到這裡為止,故事還像是五個版本互相交叉的回憶錄,拼的是“一個騙子的故事”。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直到6、7集反轉出現,所有人的證詞被打破。

故事真相顯露出來:這與其說是一場自白,不如說是爾虞我詐的羅生門。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申奧結局彩蛋提到《新生》的順序時間線:第8集開始——看第9集——再看第5集的18分鐘以後——再看第六集——第3、4集——再看第10集的前20分鐘——第1集的25分鐘以後——第2集——第五集前半部分——第一集的前半部分——第7集——第10集的後半部分。

這樣看,或許更明白。

但如果隻是拍到這一層,導演申奧依然隻是玩了一把炫技而已。

申奧拍得最好的,是一場觀衆情感上的騙局。

觀衆追劇的過程,其實是帶着情感跟着劇中人向前走。

故事一開始是五集五個受害者視角,費可是活在衆人拼圖裡的人。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觀衆很自然會對每個受害者抱有同情心。

但最後幾集,故事其實回到了費可的視角,當這些受害者真面目逐漸被曝光,觀衆很快收起了同情,開始有了兩種情感:一是受害者,“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二是對費可,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這才是導演申奧最厲害的騙術。

他帶着觀衆把自己都給騙了。

整部劇看下來,劇情節奏緊湊,從不拖泥帶水。幾個關鍵的沖突節點,也是渲染得十分精彩。而劇中一些小細節設計,也是十分真實。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尤其是費可跟陳樹發的對局,小狐狸對老狐狸,從父母買房細節,茶道細節,到虛構高官子弟背景,一個扣子對不上都不行。

而費可對答如流。

懸疑劇是“挖坑容易填坑難”,看到最後,觀衆發現面集數埋下的各種坑,比如蘇倩說最後一筆錢不是轉給費可,而是另一個賬号,對比劇中小喬落網,後續每個坑,基,都前後呼應、一一解答了。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雖然也有個别的坑,沒有填上,比如張萱到底來幹嘛。

但總的來說,這已經是國産懸疑劇中,少有破綻不多的了。

劇中衆多細節也能看出,導演申奧,在連續兩部反詐作品後,應該已經是國内最懂詐騙的導演編劇了。

否則很難拍得像劇中那麼絲滑,将各種騙術何詐騙心理學運用的爐火純青。

3:關于演員演技

《新生》剛開播,關于劇中演員選角,應該也有不少讨論,尤其是井柏然。

但是,随着劇情推進,演員們用他們的優秀表現征服了觀衆。

最穩的,是王硯輝。

陳樹發這個角色,是劇中受害人中反轉次數最多的那個。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從一開場暴躁不安的暴發戶,到“我女兒就是被他害死的”悲情的父親,再到後面劇情反轉,成為操控一切的幕後黑手,和為了生意将女兒送入狼口的逐利暴徒。

到最後一集,又陷入瘋癫,想要所有人同歸于盡。

王硯輝既演出了角色無盡的傲慢,又演出了一個輸紅了眼的自大賭徒,是以才不惜以女兒的幸福為籌碼攀附金龜婿,最後落了個作繭自縛。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演得最深情的,是黃覺。

黃覺的表演,是漸入佳境。一開始,隻是演得沉穩自然,将一個金融大佬的範兒演了出來,到後來費可漸漸開始露餡,他卻一次次為費可兜底,情緒轉換絲滑不露痕迹。

到大結局費可死去,連他救了的何珊都幾乎沒什麼情緒,唯有程浩潸然淚下,頓時有種水落石出的感覺。

演得好。

最大的演技驚喜,是彭楊。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人美,演技好,但過去要麼角色不輕,戲不行,要麼戲還行,角色太輕,總之,觀衆看不到她。

但一個蘇倩的角色,被她演得入骨三分。

兩場戲很絕,一是看到看到費可動了心思,三分是少婦的嬌羞,五分是獵人假裝成獵物的自得,兩分是隐隐的愧疚。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還有一場,是已經結婚的身份被費可拆穿,她微微一笑,問費可,這是什麼表情。

就這麼一句台詞,角色變成了另一個人。

她真是被低估了。

但要說逆襲最成功的,井柏然。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他的表現大大出乎我的預料,不誇張的說,算是一部劇重新整理認知。

費可這個騙子的角色,讓人響起《貓鼠遊戲》中的萊昂納多,但比電影角色更複雜。

整部劇看下來,井柏然塑造的角色,表面看着有些文氣,但實際上骨子裡卻充滿進階騙子的玩耍感。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就像他常常表演的,把可樂罐子立起來。

費可對待所有人,都有一種迷人的氣質,騙你的時候,極具親和力。

直到某個瞬間,好像忽然收起所有的牌,一個表情,出賣内心。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舉個例子,在騙到第一筆錢之後,費可接到蘇倩電話,注意井柏然的表情控制,情緒層次堪稱教科書級。

接電話十多秒的時間裡,一開始是計謀得逞的快樂與掌控感,但緊接着他語調放慢,表情放松,帶着一種赢得太輕松的無趣與虛無。

但忽然意識到這個獵物身上更大的價值時,一個小小的挑眉,眼神突然亮了。

這一刻,井柏然演出了享受,騙多少錢都隻是一個數字,重要的是遊戲的過程。

可以說,這一幕,才讓我确認,井柏然不僅是個演員,還是個好演員。

《新生》之後,應該不會再有人低估他。

4:關于國産懸疑

《新生》這部劇,為國産懸疑,開了一扇新的窗。

過去幾年的國産懸疑劇有沒有一種感覺,好像陷入了某種模式:90年代,刑偵迷局,碎shi或是失蹤案,一個跨越年代的謎團,最後總有一個或幾個狠人,而結局帶着懷舊。

套路一樣,剩下的看導演手藝,頂級的是《漫長的季節》,尚可但也有明顯瑕疵的《他是誰》《三大隊》,再次的,自己代入。

總之,模闆差不多。

但《新生》卻像國産懸疑劇的一場新生。

故事中的反轉或者說“爽感”,是通過受害者的描述,一步步呈現出來,到最後觀衆發現,自己不是被劇中人騙了,是被導演騙了。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這也是劇集另一個高明的地方:總算讓觀衆看了一部劇中人不降智,主創也基本沒降智的懸疑劇。

當然最精彩的,還是故事的主題:

所謂騙局,皆是欲念。

劇中每一個角色,都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

看完大結局我在想,如果沒有遇到費可,這五人的人生就一定比現在好嗎?

未必。

費可隻是扇動他們欲望的一陣風,輕輕扇幾下,這些人本就躍躍欲試的小火苗即刻燎原。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沒有這陣風,程浩也可能也會因為操縱股票落馬;陳樹發依舊可能會犧牲女兒的幸福、逼着女兒嫁給一個另一個金龜婿,而不是月薪八千的司機;蘇倩當然更不會允許自己過循規蹈矩的生活,别的浪漫情人“費可”,總會出現。

這世上并不缺“費可”,不缺貪欲,更不缺兩者的相逢。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但沒有人無欲。

這就是人性。

哪怕是大結局正義凜然慷慨陳詞的何珊,最後也在導演申奧的隐藏版結局裡,露出真面目,沒人是完全無辜的,所有人都是活在自己記憶裡的好人。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真相,永遠因人心而不同。

申奧沒有讨好觀衆,而是帶着觀衆直面人性的陰暗面和自相沖突。

也用費可的故事告訴觀衆:騙術之術,變幻無窮。

騙術之道,人心幽微。

這種好萊塢黑色B級片的創作風格,在劇集《新生》裡得到了新生。

也讓它成為國劇中的少數。

當國産劇大多忙着談戀愛,或者打着刑偵、懸疑、搞事業的名号談戀愛。

惟有《新生》,故事中所有的戀愛,都是懸疑。

看了《新生》大結局,我無語凝噎,心情複雜,寫下這篇文章

當故事不再隻追求30秒一反轉,而是對複雜人性的殘忍呈現:人性,本來如此。

國産懸疑劇,才真正推開了那扇窗,讓窗外的風,吹進來。

所有人身邊都有費可,所有人都是程浩、陳樹發、蘇倩,所有人也都是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何珊。

但不是每個費可都會像劇中大結局一樣良心發現,現實,可比最好的國産懸疑劇,懸疑太多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