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産業洞察 | 新能源電站向無人值守躍遷的“三闆斧”

作者:沐盟集團

随着新能源進入市場化營運,電站從粗放式管理到精益化管理的切實需求浮出水面。另一方面,得益于資訊技術、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牽引,特别是近年來智能裝置在電站的推廣應用,讓電站無人值守終于“夢想照進現實”。

行業普遍認為的“無人值守”狀态是實作遠端運作值班、區域檢修待命、現場無人值守,其本質是對新能源電站的管理模式進行重塑,打破以“場站”為管理單元,充分發揮區域的規模效應,讓新能源資産營運變得更為集約化、扁平化,歸根結底是圍繞如何降本增效這一行業發展主旋律進行變革。

智能裝置——場站端的“機器人工程師”

新能源電站有大量的高頻次工作,對資産的安全穩定運作至關重要,主要依賴工程師在特定點位的視覺觀察即可完成,例如升壓站巡視、光伏元件巡視,然而這些高頻工作卻把大量寶貴的人力資源禁锢在場站。

應用在場站端的智能裝置,如攝像頭,對場景固定、技能要求較為單一、重複性較強的專項工作能夠實作相當程度的替代甚至更新——巡檢範圍更大、視角更廣、效率更高,能避免視覺盲點、減少誤差,極大地提高了巡檢的全面性、精準性、安全性。同時釋放工程師的能力去做更重要、更加複雜的工作。

在協合運維=某區域的4座風電場利用軌道機器人、熱成像儀等智能感覺終端,将原來每天4人次對升壓站的線下定時巡檢,更新為由平台24*7線上實時監視、巡檢,有效保障了無人值守下資産的安全可靠。

産業洞察 | 新能源電站向無人值守躍遷的“三闆斧”

軌道機器人升壓站巡檢

更強大、全天候值班的“機器人工程師”,是實作無人值守的新基建。

集控中心——區域共享的“智慧大腦”

新能源營運管理模式能夠從傳統的 “單點分散式”向“多點集中式”轉變,得益于對集中監控模式的應用。

集控中心是數字化技術結合實際業務場景和需求建構的智慧大腦,運作值班人員通過集控平台,統一履行各電站的運作值班、排程響應職責,在高精度算法的支撐下,實作高精準且足夠科學化的遠端管理,讓現場徹底不需要運作值班人員。

集控平台将多個場站的運作資料包括功率預測、故障告警和工單追蹤、統計報表、專家知識庫等整合,幫助管理人員直覺掌握區域内所有電站和裝置的運作狀态及問題,将單一電站依靠人員經驗轉變為依靠客觀資料的比對分析,進而制定更科學、更高效的裝置運作政策。

産業洞察 | 新能源電站向無人值守躍遷的“三闆斧”

集控中心

協合運維在該區域4座風電場采用集控模式,形成了規模效應,運作值班減少12人,大大提升了人效,節約了人員成本。未來,随着接入數量越大,邊際效益還将更加突出。

區域檢修中心——手腳靈便的“裝置醫生”

相比于傳統模式下每個電站都有自己“專屬”的檢修團隊,在集控模式下,運檢工作分離也可以有效減少各站配給專精工程師的需求。

當無人值守的場站裝置出現故障後,依然需要技術人員到現場進行故障處理,區域化的檢修中心可以輻射一定車程内的多個電站,對人員、車輛、物資等檢修力量進行統一調配和管理,靈活性和效率更高,規模優勢凸顯。

面對無人值守下大量的人機互動協作、不同類型的裝置維護以及跨越地域空間的溝通,傳統的一專一能将不再滿足運維需求,在電氣、機械裝置維護能力之外,檢修團隊還要具備數字化平台的分析使用能力和敏銳的資料洞察能力,形成專項技能突出、能力全面、執行靈活的專業化組織來支撐起一個地區内多電站的裝置維護。因而人才組織建設也會向專業全能的方向優化。

協合運維在該區域的檢修中心不光有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維護工程師,還有更好地輔助“打怪更新”的高科技外挂。檢修團隊利用無人機進行輸變電線路巡檢,原來完成一次線路巡檢需要4人45天,現在僅需要一個2人團隊輪巡15天即可完成,效率提升了6倍。

産業洞察 | 新能源電站向無人值守躍遷的“三闆斧”

無人機杆塔巡視

“集中監控+區域檢修+場站無人值守”模式的探索落地,成為協合運維區域人效比提升大約35%的“三闆斧”。目前協合運維已在符合條件的區域陸續落地該模式,下一步将在更多區域進行複制,将電站營運管理提效到全新階段。

未來,無論是向規模化要效益,會将營運效率提升到新高度的“沙戈荒”大基地,或是營運更小、更分散,要算清經濟賬的分布式能源,還是解決新能源生産營運期服務人才短缺加劇的沖突,實作場站無人值守都是解決問題的答案和現在的從業者正在奮鬥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