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舟的故鄉 匠心的傳承

作者:天眼新聞

端午前夕,在銅仁市碧江區錦江江面上,一條條色彩斑斓的龍舟破浪而行,劃手們齊心協力,奮力向前……

銅仁碧江作為大陸三大傳統龍舟之鄉之一,也是西南地區龍舟的代表,自2009年1月,銅仁碧江區榮獲“中國傳統龍舟之鄉”稱号。2011年,銅仁碧江區賽龍舟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截至2023年,銅仁市已連續舉辦了14次全國龍舟大賽。

龍舟的故鄉 匠心的傳承

記者 申逸恺 攝

而對于銅仁碧江來說,劃龍舟這不僅是一場體育賽事,更是一次文化的盛會。

每逢端午,碧江區都會舉辦盛大的龍舟比賽,以其獨特的龍舟文化和精湛的制作工藝吸引着八方來客。

龍舟的故鄉 匠心的傳承

記者 申逸恺 攝

“龍頭、龍尾的制作過程非常講究,可以說龍頭、龍尾是龍舟的靈魂。”張紹堂如是說。

在碧江區河西街道新莊村,村民張紹堂正忙碌着。隻見他雙手熟練地在一塊柳木上劃動,木屑随着每一個精準的刀鋒飛揚。張紹堂是當地知名的龍舟制作工匠,他的祖輩們都是制作龍舟的能手。對于張紹堂來說,每一艘龍舟都是他與祖先對話的媒介,每一次雕刻都是對傳統的傳承。

龍舟的故鄉 匠心的傳承

碧江區委宣傳部提供。

銅仁碧江的龍舟文化在幾百年的演化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據張紹堂介紹,制作龍舟龍頭首選水曲柳,因其木質光滑、耐腐、耐水,且具有良好的裝飾性能。張紹堂介紹,一件龍頭作品的完成需要1個星期左右的時間,每一刀、每一錘都考驗着工匠的功力。龍頭的神态,或兇猛或慈祥,都通過精細的雕刻技藝來表現。而銅仁碧江龍舟往往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動手打造龍舟。而龍舟的大小不一,最大的可乘坐100餘人。

龍舟的故鄉 匠心的傳承

碧江區委宣傳部提供。

資料顯示,碧江區的龍舟制作工藝源遠流長,其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在銅仁碧江的龍舟不僅是競渡的工具,更是民族文化的載體。

據了解,2009年銅仁碧江區獲得“中國傳統龍舟之鄉”的稱号,2011年銅仁碧江賽龍舟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2年将銅仁籍的陳元華、陳增能、劉雨寶、胡通雲、張紹堂五位藝人,列入銅仁市碧江區縣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傳承人。

龍舟的故鄉 匠心的傳承

記者 申逸恺 攝

銅仁的龍舟文化不僅僅局限于比賽。在日常生活中,龍舟也是當地群衆日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每當端午佳節之際,村民們都會自發組織龍舟隊,進行劃龍舟比賽,這已然成為了當地群衆端午期間最為喜愛和積極參與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

時至今日,銅仁龍舟已然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在這方土地多樣性和深度交融的集中展現。

龍舟的故鄉 匠心的傳承

記者 申逸恺 攝

碧江市民楊華是一位20多歲的侗族女孩。“我們這裡不論男女都會遊泳,從小就在水邊長大,劃船捕魚,龍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楊華說道。

“我們的龍舟隊裡有苗族、侗族、土家族、漢族等多個民族的成員,他們因共同的愛好——龍舟,走到了一起。”楊華表示,龍舟已經成為了這裡民族融合過程中的獨特現象,我們和其他當地的少數民族兄弟都早已認同并慶祝端午節這一漢文化傳統節日。

“在銅仁,劃龍舟不僅是競技運動,更是一種民俗活動。它凝聚了中華文化的力量,展現了多民族聚居下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的尊重。”楊華在采訪結束時說道。

龍舟的故鄉 匠心的傳承

記者 申逸恺 攝

值得肯定的是,銅仁市在發展龍舟文化的同時,也注重碧江母親河——錦江河的生态保護。随着2017年《銅仁市錦江流域保護條例》的實施,标志着錦江河綜合治理的開始,這也確定了碧江的龍舟競渡活動能在一個良好的生态環境中進行。

5月12日在錦江兩岸,一行行龍舟穿行其中,随着舵手一聲令下,鼓聲震天,龍舟如離弦之箭,破浪而出。

在銅仁,每一條龍舟,每一次競渡,都是對傳統的緻敬,對未來的期待。

在銅仁,歡呼聲、歡笑聲、水花聲,伴随着龍舟前進的“鼓點”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動人的畫面。

在銅仁,龍舟早已不僅僅是一項體育活動,它承載着豐富的民族文化,成為了展現民族融合的和諧,傳統工藝與現代熱情的完美“文化符号”,更成為了黔東人民生動诠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載體。

記者:申逸恺編輯:羅思二審:李蓓蓓三審:向麗華總值班:王能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