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雞肉這麼柴,中國人為何那麼愛

作者:食評社
雞肉這麼柴,中國人為何那麼愛

來源:真故研究室

稍微處理不當,雞肉很容易又老又柴,但中國人仍然把它吃出了消費量僅次于豬肉的家中老二地位。生病了會吃它,要減肥增肌時會吃它,不開心了會吃它,一隻雞不但産生營養價值,還生産情緒價值。

資本和千萬家跟雞肉有關的餐飲品牌也盯上它,希望它産生财富效應。從雞肉界的初代頂流肯德基、到最近幾年網紅的正新雞排,各個都開到萬店規模。不過,雞也很脆弱。很多人吃雞吃出過心理陰影,黑斑、血絲、不明夾雜物。有商家無奈“表示”:那是雞打架造成的。

#01、中國人的吃雞圖譜

春秋末年,魯國一位叫田饒的人把雞稱為“德禽”,評價頗高。

他跟魯哀公說,“雞有五德。頭上戴冠,文也;雞腳有力,武也;敢于與敵打鬥,勇也;看到食物互相招呼,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

說完自己就跳槽到燕國當了宰相。這句話意思是諷刺魯哀公沒有看到自己這隻“德禽”的才情。

到了後世,大衆可能仍然沒記住雞的才華,但記得了它的營養。平時可能很多人會對更貴的羊肉、牛肉高看一眼,但一旦自己身心受了傷,第一時間還是會想到雞。

這種中國人千百年來沉澱下來的飲食心理,直接成就了雞肉在大陸“家中老二”的地位。

統計世界裡,有各種途徑的資料來顯現中國人吃雞的厲害。

首先在大陸,雞的養殖量和雞肉的消耗量幾乎是對等的。近年,大陸平均每年出欄110億隻雞,這些雞幾乎都直接進了中國人的胃,全部實作了内循環。由于不夠吃,大陸還進口。

具體到地方,作為吃雞大省,第一牛的是廣東。僅2023年就吃掉了8億隻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資料),确實“沒有一隻雞能活着走出廣東”。

《中國統計年鑒2022》中顯示,2021年的廣東人均禽肉消費量為49.2斤,是全國平均水準的2倍。在北上廣中,廣東是北京人消費量的3.2倍,是上海人消費量的1.7倍,而比起全國禽肉消費量最低的青海,超過其6倍之多。

廣東之後,分别是廣西和海南,都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中國傳統的食療觀點認為,在每天都過着三伏天的華南地區,氣溫高,人們出汗多,容易身體虛弱,雞肉具有溫中補氣、補精填髓的功效。而且它作為比較中性的性味,吃了雞肉也不容易上火,比較适合熱天食用。

中國人吃雞的做法也是豐富的。

比如山東德州扒雞,它既是中華老字号,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

史載扒雞的做法始于清朝康熙年間,德州城西有一家“賈健才燒雞鋪”,在一個不靠譜的小夥計把一隻雞燒過火候之後,老闆賈健才意外獲得了靈感,想出了新的烹饪大法——大火煮、再小火焖、火候要先武後文,武文有序,扒雞是以名叫“扒”便起因于此。

從此德州扒雞一發不可收拾,成為百年頂流。2021年,德州扒雞賣了7億人民币。

雞肉這麼柴,中國人為何那麼愛

圖 | 德州扒雞總部大樓門前的雕塑

到了上海,當地最願意和北京烤鴨拿來對标的,是上海油雞,亦稱白斬雞。油雞雞皮黃亮,肉白淨,以吃口鮮嫩著稱。起于清朝,但第一次成為頂流,是上世紀四十年代。

據說現在上海還有做油雞的六大霸主:小紹興、章氏、小浦東、秦煌雞、王中王、振鼎雞。不知道味道是否依然“健在”。

要說最會做雞的還屬廣東省。

白切雞、姜蔥雞、豉油雞、豬肚雞、鹽焗雞、窯雞、脆皮吊燒雞、老母雞湯……隻要有雞,廣東人能做出一桌滿漢全席。“雞中名媛”清遠走地雞,也登上了國宴菜單中的保留菜品。

雞肉這麼柴,中國人為何那麼愛

圖 | 泥窯雞,廣東人的童年經曆

老一代吃雞講究,而對于廣大新一代年輕人來說,吃雞除了要能激發味蕾,最重要的是要能讓人高興。

80、90後的小時候, 最盼望的事就是考個好成績、吃一頓肯德基。到現在,交友、戀愛、發瘋,韓式炸雞成了年輕人的新歡,開一家火一家。

有年輕人把愛吃雞,稱為 “犯豬瘾”。“衆所周知減脂期最推薦的飲食是吃雞胸肉,面包糠裹起來就是優質脂肪+蛋白質,再搭配肥宅快樂水,加在一起相當于沒吃沒熱量。”

看得讓人不明就裡,快樂卻能溢出文字。但年輕人要成為世界“頂流雞肉吃播”,還任重道遠。

據智研咨詢資料,2022年大陸人均雞肉消費量不足 10 公斤,相較于美國接近 50 公斤的人均雞肉消費量,大陸僅為美國的五分之一;從全球來看,大陸人均雞肉消費量也處于全球較低水準,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二分之一。

不過,往樂觀看,雖然人均吃雞規模還比不上肌肉發達的歐美,但差距就是機會,吃雞仍然大有可為。

#02、中國最賺錢的餐飲,都在做雞肉

經過幾十年的沉澱,其實吃雞在大陸已算是一個不小的産業,很多人早已從中掘到了金。

這當中一個重要的産業推手,是拜各大雞肉餐飲零售品牌所賜。

以前80後的父母們吃雞,更多是在市場裡買一隻活的現宰。但因為有了把雞烹饪成各種成品的餐飲品牌,雞才進一步商品化,價格也賣得更高。

2020年時,市場有調研機構得出結論,大陸雞肉産出,60%左右被團餐和快餐消費。這當中,誕生了諸多财富故事。

1987年,中國吃雞一代目開始登上曆史舞台。

那就是開在北京前門的首家肯德基店,至今仍在,當時店名還叫“肯德基家鄉雞”,一開便爆了,許多人慕名去吃炸雞漢堡。

據新聞報道,當時肯德基首批員工79人,是從2000多人報名者中篩選出來的美女帥哥,然後從新加坡請來營運經理進行教育訓練。

開業3個月,前門店平均日銷售額達4萬多元人民币(當時能當個萬元戶依然很牛),日賣炸雞1300隻,為當時全世界7700家肯德基連鎖店之首。

雞肉這麼柴,中國人為何那麼愛

圖 | 肯德基家鄉雞開業

3年後的1990年,麥當勞也來到中國,在深圳羅湖東門商業街開了大陸第一家店。

現在,肯德基和麥當勞早已經成為中國巨無霸式的存在,肯德基中國門店占其全球門店數的34%,麥當勞中國門店占14%(2022年資料)。其中,肯德基中國2023年年銷80多億美元,背後的母公司百勝中國,每年75%左右的收入靠肯德基,剩下兩成靠必勝客。

肯德基麥當勞兩大國際巨頭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曾引來一些部落客來探秘。為啥他們這麼會賺錢,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海外巨頭改變了中國人傳統上雞買整隻的習慣,而是拆分成各種零部件高價來賣。

比如,在肯德基,現在一隻全雞的價格是29.9元,而如果其它零部件單買,雞翅12.5元一對,大雞腿一隻22.5元,雞塊12.5元/5塊、雞米花12元,随便相加就已經超過買了單買一隻雞的價格。

肯德基麥當勞的這種拆分來賣的搞法橫行多年,被溫州人華懷餘和華懷慶兩兄弟給颠覆了,他們于2002年在福建師範大學門口創辦的華萊士開始推出“全雞産品” ,當時才10幾元一隻,靠“便宜”猛攻下沉市場,成了吃雞界的拼多多。而肯德基的全雞産品是在2009年才上架的。華萊士稱其模仿,對此大衆也隻能呵呵。

最終,華萊士靠着成本效益定價+合夥人開店+下沉市場三件套,2023年時,全國店鋪已經突破2萬家,年營收超過70億人民币。

雞肉這麼柴,中國人為何那麼愛

圖 | 比華萊士更出名的可能是它外号

不過,與肯德基的高毛利率賺錢模式相比,華萊士毛利率是感人的。據其披露,2022年時,華萊士的毛利已經從2018年的5.96%,進一步下探至4.24%,它基本上不靠把雞賣給消費者賺錢,而是靠把半成品賣給自家2萬家店掙錢。

僅靠賣原材料幹貨和凍貨,兩項收入就占到總收入的97.55%,和蜜雪冰城模式很像——蜜雪冰城2022年時,85%營收源于向自家店鋪賣食材和包裝。

華萊士之後,炸雞的财富故事還沒完,行業趨勢是:把雞的某一個部位做成爆款。而最具爆款潛質的就是雞排——經過高溫油炸,很容易皮酥肉嫩。

2000年,溫州人陳傳武在老家開了一家市場流行啥自己就賣啥的小商店,2006年正式成立了今天的正新雞排。2020年時,正新雞排在全國店鋪數超過2.5萬店,雖然後來閉店了1萬,但2023年時,媒體普遍報道正新雞排年入也達到了70億元。

雞肉這麼柴,中國人為何那麼愛

圖 | 正新雞排

除了炸雞外,市場上還有靠其它烹饪方法起家的雞品牌,比如2003年安徽肥西人束從軒在合肥創立的老鄉雞,目前有1000多家店,菜品以雞為主,2021年營收為43億人民币。

2018年,束從軒宣布收購武漢永和,當時直接獲得後者30多家早餐店,在各路美食競争激烈的武漢,曾掀起一波較大的關注度。

總的說來,年輕人吃雞收獲的是情緒價值,這些老闆收獲的是情緒價值變現。

#03、養雞産業的幕後赢家

雞的财富故事看上去十分誘人,也吸引了更多玩家入局。

就以炸雞而言,在正新雞排之後,市場上湧現出了“臨榆炸雞腿”(2010年成立于秦皇島)、“叫了個炸雞”(2013年成立于上海)、“叫了隻炸雞”(2017年成立于湖北)等多個品牌。

它們有的不但名字取得相似,發展模式也大多是品牌路線模式——即做大品牌知名度,再通過加盟迅速邊回血、邊開店,形成規模化營收效應。

2023年,臨榆炸雞腿店鋪數達1490家店,叫了個炸雞達2967家、叫了隻炸雞達3640家。從這些店鋪數背後,也能看到廣大小微創業者對加入吃雞行業的熱情。

這背後,是不少人對炸雞行業創業的判斷:投資成本低、回本速度快、閱聽人群體廣泛,老少皆宜,平價美味。

《真故研究室》基于正新雞排、臨榆炸雞腿、叫了個炸雞、叫了隻炸雞四家市場公開資訊,制作了一張圖,呈現它們的加盟成本和回報周期。

雞肉這麼柴,中國人為何那麼愛

看上去都挺好,不過,是不是就真如品牌方宣傳的那樣,吃雞創業一定會成功,答案當然是未必。

就以正新雞排為例,2020年時,正新雞排在全國店鋪數超過2.5萬店,但後來閉店了1萬店。閉店原因一定是多種多樣的,從選址到加盟者個人經營能力,彙集各種風險因素。

有文章稱,正新雞排閉店率在2022年和2023年間為19%,比市場上新興炸串品牌近30%的閉店率要小得多。

隻能說,這種資料可能對資方有用,因為閉店率越小,越能證明這個品牌有創業價值,也具備融資價值。但對千萬個普通創業者來說,如果經營不慎,損失的卻是自己的真金白銀。

如果說經營環節中的風險是所有行業都有的,但對吃雞這一食品行業來說,大衆最關心的還是“食品安全”。

在黑貓投訴上,搜尋正新雞排關鍵詞,搜尋結果有近600條投訴,超過半數都是反映食品安全問題。

2022年,在福建福州,有消費者爆料,吃雞排咬到一半發現大量黑色沉着物體附着在雞排上,立刻傳回去和店家要說法,“店家都沒怎麼認真看,就說是淤血,我問怎麼産生的淤血?店家跟我說是雞在籠子裡打架打傷了産生的,這種問題避免不了。”

這種情況在其它品牌也時有出現。實際上,自從雞肉逐漸進入快餐零售界之後,人們也是伴随雞一起“長了不少知識”。

2012年,全民最關注的是“45天速成雞”問題,即一隻雞從速成到端上餐桌,隻需要45天。

當時大衆第一次知道雞的育成速度可以有這麼快,紛紛表達擔心,不知道裡面用了怎樣的科技與狠活。

雖然後來有很多科普,指出速成雞并不等于後來被爆出的激素雞(據農業部門說法,速成雞實質是殭屍電腦,也叫做快大型雞,從上世紀80年代,殭屍電腦出籠時間就從60多天縮短至30多天,平均每年縮短1天,由品種和養殖技術等決定),但直到現在,随着消費者更重視身體健康,很多人的态度就是适量食用就好。

有餘力的消費者還會繼續關注一下品牌的供應鍊建設,就會發現,肯德基這類品牌背後,原來還有“隐形赢家”——那就是雞肉供應鍊企業。

比如,中國最大的白羽殭屍電腦生産企業——聖農發展(1999年江西資溪縣人傅光明創立于福建南平),它的第一桶金基本上就是靠進入肯德基供應鍊體系而賺,類似于富士康與蘋果。肯德基在華數十年發展得有多好,聖農發展就有多賺。

2023年,聖農發展營收184億,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6.6億。其披露稱,在白羽雞市場,聖農發展的目标是占據40%的市場佔有率。

基本上,得白羽雞就得了大陸雞肉消費的半壁江山。大陸殭屍電腦出欄量以白羽雞、黃羽雞、小型白羽殭屍電腦為主。其中2023年白羽殭屍電腦占比為55.3%、黃羽殭屍電腦為27.6%。

現在,聖農的一個野心是:繼續在消費者層面,強化“聖農=炸雞”的品牌心智。為啥?

原來聖農這幾年早就決心,自己直接下場做雞産品。

更确切地說,它要大力發展面向消費者的雞肉預制菜市場。可能很多人已經在各種短視訊種草平台有過眼緣,2022年下半年聖農發展推出的“霸氣手槍腿”,據披露銷售額已破億。

這對一些曾經采購它商品、滋養它壯大的終端企業來說,情緒很是複雜。

原來,養雞也能“為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