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市媒看榆中丨内提品質 外塑顔值 榆中縣聚焦“八個美麗”助推鄉村振興疊代更新

作者:榆中釋出

時下,榆中縣龍泉鄉武家莊村育苗大棚内,一個個育苗穴盤擺放整齊,一株株辣椒苗整齊排列、綠意盎然。勞工分工明确,有的攪拌基質、有的點籽、有的蓋土裝穴盤、有的澆水灌溉……今年以來,榆中縣在鄉村振興産業布局中,瞄定“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深入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按照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總要求,聚焦“八個美麗”,做好“四篇文章”,有序推進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全力打造具有榆中特色的鄉村振興綜合體。

市媒看榆中丨内提品質 外塑顔值 榆中縣聚焦“八個美麗”助推鄉村振興疊代更新

育苗大棚中一片忙碌景象

“今年,我們圍繞和美鄉村3條廊道建設布局規劃,謀劃12條鄉村振興示範帶,用5年時間,分批打造,覆寫105個發展類村莊。”榆中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吳貴軍告訴記者,聚焦“村美院淨鄉風好、業興民富集體強”的目标,依托村莊原有自然風光、人文底蘊、特色産業等,榆中縣整合各類資金6000餘萬元,重點打造南部生态旅遊廊道、中部川源河谷廊道、北部旱作片區廊道等3條和美鄉村廊道,“以廊促帶”做足“農”字文章,走一二三産高度融合的發展之路。

突出“廊”“帶”結合 因地制宜謀劃推進

今年以來,榆中縣圍繞中部川塬河谷、南部生态旅遊、北部旱區“三條和美鄉村廊道”,按照“先川後山、先易後難”原則,因地制宜謀劃了“清韻蔬鄉”“肅馬官灘”“醉美馬坡”“秀美興隆”“百合花園”等12條鄉村振興示範帶,利用5年時間分批打造105個發展類村莊,“盆景”串“風景”,打造“美麗廊道”。成立兩個和美鄉村廊道建設指揮部專抓專推,確定将先行“中部河谷”“秀美興隆”2條示範帶打造成為可跟可學、可推廣可借鑒的試點模式。

聚力“質”“效”提升 全力促進鄉村發展

連日來,在榆中縣高崖鎮、龍泉鄉多個村,馬鈴薯耕作機在田間來回穿梭作業,開壟、覆膜、播種、施肥,一派繁忙景象。

據了解,這兩年,榆中縣全力打造馬鈴薯種薯繁育體系,建立北繁南種種薯生産基地,在多個鄉鎮積極推進綠色化、标準化、規模化連片種植基地建設。充分利用成功建立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各類要素向縣域集聚有利機遇,着眼富民強村,加力開拓高原夏菜産業“前展後延強中間全産業鍊發展”4.0版本,加快建構“3+2+N”都市型現代農業體系。啟動實施中國·蘭州絲路寒旱現代種業創新谷,對接航天育種項目落地實施。支援鄉鎮建立“一鄉一基地、一鎮一園區”,加速建設4000畝設施農業産業園、2個萬畝标準化蔬菜種植基地、5000畝生态當歸種植基地、4個馬鈴薯千畝綠色标準化種植基地、20萬頭生豬循環農業園等農業重點項目,更新打造和平馮灣千畝都市農業産業園,高效推進甘肅榆中農産品加工産業園,全力打造中部川塬河谷高原夏菜、南部二陰山區生态農業、北部山區旱作農業“三條産業帶”,加快實作優勢特色産業叢集發展,打造“美麗産業”。

注重“規”“建”齊抓 高效推進鄉村建設

初夏時分,走進河灣村五社安玉香家的庭院裡,一樹梨花正在盛開,去年夏天修葺一新的房屋更顯得甯靜安逸。“現在家裡有了上下水,莊子周圍的路也修好了。”安玉香一邊說一邊高興地帶着記者參觀她家二樓平台的亭子,“這是省政協請專業設計公司規劃的,站在這裡可以看見馬銜山的風景!”

榆中縣搶抓省政協包抓推進機遇,推動“生态景點+康養旅遊+特色農業+田園藝術”等多元素融合發展,全力打造馬坡鄉河灣村和美鄉村全省标杆,逐漸實作“抓河灣、促馬坡、帶全縣”的和美鄉村建立格局,積極打造生産、生活、生态共融的“美麗田園”。聚焦村莊美、産業興、治理好、鄉風和、百姓富、集體強,突出“一村一景一韻一特”,制定印發了《榆中縣鄉村振興示範帶實施方案》,同時逐村制定村級實施方案,清單式、項目化推進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投資4865萬元的121個子項目已完工40個,正在建設81個。

做足“綠”“美”文章 全域推進環境整治

為進一步擦亮人居環境底色,提升農村顔值,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連日來,榆中縣新營鎮紅土坡村組織開展“村村萬樹·綠滿鄉村”主題黨日志願服務活動。

據了解,今年以來,榆中縣深入開展農村“五治”行動,以“3331”“村村萬樹”“三邊三線打擂台”三大行動為抓手,全縣域整治農村環境,“内外兼修”打造美麗鄉村。投資1.8億元,建成并試運作宛川河金崖污水處理廠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網工程,覆寫“中部河谷”“生态創新”2個示範帶3個鄉鎮16個行政村。累計發動群衆參與3.4萬人次,清理農村生活垃圾5749噸,畜禽廢物等農業生産廢棄物1352噸,整治農村“十四亂”4629處。做到應綠盡綠、科學植綠,推動城鄉環境面貌提升取得新進展、見到新成效,已栽植樹木46.9萬株,完成綠化帶灌木4500平方米,花草類4.6萬平方米。

堅持“固”“治”并重 着力推進鄉村治理

在鄉村治理中,榆中縣聚焦“五治一體”,着力建構黨建引領“田字型”基層治理體系。堅持“共治”為本,全面開展“細胞、頭雁、先鋒、強基”四項工程,在50個試點村創新推行村集體經濟“1+1+N”模式,全面提升村級黨組織服務鄉村發展能力。堅持“自治”為基,紮實推進村級議事協商試點工作,助力和美鄉村建設。堅持“法治”為錨,加快建立新時代“楓橋經驗”榆中樣闆,開展各類法治宣傳活動等30場次,為247個村(社群)發放“法律明白人”公示牌,排查調處沖突糾紛3710起,調處成功3704起,調解率100%,調解成功率99%。堅持“德治”為先,以“十破十立·移風易俗”推進十大行動建設文明鄉風為抓手,持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堅持“善治”有為,創新“大資料+網格化+群衆路線”協同治理機制,重新劃分治理網格1989個,全方位提升基層治理水準。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楊貴智 通訊員 謝 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