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庫報告丨新質生産力是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重大原創性成果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
智庫報告丨新質生産力是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重大原創性成果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新質生産力研究課題組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新質生産力這一概念。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産力”,對加快新質生産力的發展作出了戰略政策舉措上的安排。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并對新質生産力的特征及性質等進行了全面的理論闡述。再到全國兩會上,新質生産力引起熱烈讨論,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特别提出了發展新質生産力當下應當注意的幾個重大問題,以及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新質生産力研究課題組認為,新質生産力是實作高品質發展這一中國式現代化首要任務的重要手段,是建構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大成果展現,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性發展。

新質生産力理論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

生産力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範疇之一,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馬克思主義通過闡明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通過分析社會化大生産與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和生産關系的沖突運動,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曆史趨勢,指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方向;馬克思主義關于未來社會的理論是以生産力的高度發達和比資本主義時代更快發展為前提的。習近平新質生産力範疇和理論一方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即凸顯了發展生産力特别是新質生産力對于推動經濟發展特别是高品質發展的決定性意義,另一方面又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範疇的内涵,進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即明确提出了“生産力質态”概念,從質和量的有機統一的方法論角度深化了對于生産力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新質生産力理論創造性地指出科技創新是影響勞動生産力的最關鍵因素,形成了科技創新引領的系統性生産力理論;通過把握生産力發展變化的階段性特征,敏銳地把握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對中國的影響;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深刻揭示了創新包括新産業和新生産方式這兩種具體形式。新質生産力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沖突的必然選擇,大陸目前面臨的社會沖突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标準化的供給體系不适應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結構。從提出“經濟新常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推動高品質發展”和“建構新發展格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發展新質生産力”,歸根到底就是要通過生産力的變革解決供給不适應需求的問題。

新質生産力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指導理論。明确提出在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程序的新發展階段,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新發展格局為戰略部署,全面推進現代化強國建設。新質生産力與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共同構成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體系。第一,現代化強國建設以強大的新質生産力為支撐。現代化強國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技水準、現代化的經濟體系等特征,建設現代化強國必然要求強大的新質生産力。第二,新發展階段的發展需要形成新質生産力。新發展階段的主題是實作高品質發展,推動高品質發展需要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提高要素效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本質上就是要求形成并發展新質生産力。第三,新質生産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态。新質生産力是以創新為主導的綠色生産力,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與傳統生産力相協調,需要高水準的開放以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以更好地滿足人民需要,新質生産力符合新發展理念。第四,新發展格局的建構需要以新質生産力的形成為基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發展格局的主線,需要自主創新以突破供給限制堵點;擴大内需作為戰略基點,需要依賴合理的配置設定和完善的要素市場;國内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需要高水準對外開放;現代化産業體系是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建構新發展格局的基本要點都指向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産力。

智庫報告丨新質生産力是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重大原創性成果

圖檔來源:新華社

完整準确了解新質生産力的内涵

新質生産力以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标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産力。它包含四個方面的内容:科技革命實作0—1的突破;智能和資料推動數字文明時代的産業革命;資料進入生産函數的新生産要素組合;與之相适應的新生産關系和制度變革。相較于傳統生産力而言,新質生産力以“新”為起點,以“質”為關鍵,以“生産力”為落腳點,是在新興技術引領下,以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快速湧現為重要特征,進而建構起新型社會生産關系和社會制度體系的生産力。發展新質生産力要認清所處曆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明晰階段性主導生産要素、主導技術、主導産業等,尊重生産要素特性,動态調整傳統産業與現代産業的關系,根據階段性主要沖突制定行之有效的戰略舉措,以期實作階段性發展目标。目前,提出發展新質生産力與大陸所面臨的國際國内形勢息息相關,新質是在中華民族實作現代化強國關鍵時刻最本質的競争,開發中國家比發達國家落後之處,不是在于體量,而是在于結構。結構提升就是效率要素提升,經濟呈現的載體是産業,落腳點在産業,一系列戰略性新興産業湧現,産業結構更新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從大曆史觀來看,新質生産力的“新”是一個相對概念,在技術疊代式更新中動态調整。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生産力新的質的飛躍。綜觀人類社會生産力發展史,新質生産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以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為重要載體,在技術内生化作用下實作了生産活動效率和社會生産力量總和的大幅提升。

新質生産力是應對全球格局變動的戰略舉措

從世界經濟的角度,中央提出的新質生産力概念,是在全球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局的背景下,針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新的困境所提出的全面的戰略性概念。在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動中,有兩個特征事實需要在戰略的層面作出思考和回應。第一,在科技發展不斷突破,高科技産業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全球的全要素生産率(包括發達國家)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提升。這說明科技革命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受到了來自制度因素的制約,包括國内的制度因素和全球的治理結構,是以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通過制度調整來釋放出科技革命對生産力的促進作用。第二,在全球格局變動的過程中,世界經濟的增長明顯地出現了增長分化的趨勢。在這一背景下,不同類型的國家都出現了民粹主義擡頭的現象,特别是西方發達國家,為了自身利益,在高科技領域采取“小院高牆”的貿易保護和技術封鎖,這不僅會進一步阻礙高科技對全球經濟的推動,同時,對高科技的壟斷也成為了新一輪地緣政治抑或冷戰的手段。新質生産力在應對全球格局變動中具有兩個不同層次的現實意義。其一,在短期中發展新質生産力是一種國别競争的必然選擇;其二,在長期中它則是探索促進高科技對全球經濟增長中國模式的一項重要内容。

發展數字經濟是培育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抓手

新一輪技術革命突破的重點是數字技術,算法、算力和資料的進步共同推動的人工智能(AI)技術正在代替人類腦力勞動,參與創新研究和知識生産;資料要素和其他要素創新組合,在生産、流通、消費和配置設定等社會生産全過程中,發揮倍增效應,降本提質增效、促進創新;傳統産業通過數字化轉型,實作智能化、綠色化和高端化;平台作為一種新型組織方式,在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促進資料驅動的個性化、智能化的生産和服務、有效比對供給和需求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在發展數字經濟,培育新質生産力的過程中,也需要防範和降低技術變革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技術替代勞動力尤其是中産階級勞動力帶來的失業問題和收入極化問題,數字素養與數字接入不平等帶來的數字鴻溝問題,馬太效應帶來的不平等問題,資訊傳播導緻的資訊繭房與觀點極化帶來的社會沖突問題,技術賦能超級平台與政府帶來的個人權利被過度剝奪的問題。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避免經濟衰退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随着中國房地産市場進入調整期,市場上出現了中國是否會出現日本式衰退的讨論。以日本為藍本建構的“資産負債表衰退”理論在國内也日益受到關注,對預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通過對全球經濟發展曆史的考察可以發現,任何一次深度衰退都伴随着資産負債表的收縮,但獨獨日本在陷入所謂的“資産負債表衰退”之後經濟蕭條長達四十年,而同樣出現資産負債表衰退的美國、歐洲等國家卻可以克服蕭條、實作經濟複蘇。根本原因在于長達四十年的時間裡,日本沒有抓住全球IT革命的機遇,喪失了技術創新和産業化的機遇。在整整四十年裡,日本的半導體産業在美國的打壓下喪失殆盡;顯示屏行業被南韓超越;移動通訊行業沒有出現如蘋果、華為或者三星一樣的企業;傳統的汽車制造業也面臨着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猛烈沖擊。日本有像軟銀一樣世界級的創投公司,卻沒有培育出一家世界級的獨角獸企業。由此可見,培育創新能力、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應對目前大陸出現資産負債表收縮的重要途徑。

發展新質生産力要注重共享發展

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必然要求進一步全面、準确和完整貫徹新發展理念。其中,“共享”發展理念要求發展成果更加均等化地惠及全體人民。大量國内外研究表明,新一輪技術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會帶來“機器替代勞動力”的問題,造成中低技能勞動者的就業機會減少,收入下降,産生替代效應、收入和就業極化等現象,拉大收入差距,這些現象在發達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新質生産力對這一現象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需要運用制度重構和政策推動等方式緩解由技術革命性變革帶來的收入差距和失業問題,實作共享發展。一方面,新質生産力要求重塑國民教育體系。不僅要培養高科技人才,還要高度重視發展職業教育,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終身教育體系,加大技能教育訓練力度;同時要高度重視教育公平,大力推動義務教育均等化優質化改革,幫助農村地區、欠發達地區的兒童提升人力資本。另一方面,築牢低收入群體的社會安全網,最大程度上降低技術沖擊對部分人群的負面影響。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為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群體提供必要的就業幫扶,同時增加就業激勵,實作“受助”到“自助”的良性循環。

以新質生産力實作高水準開放

高水準開放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内容。通過開放以最大限度地用好全球創新資源,通過國内外“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要素(如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和服務要素的國際流動和全球範圍交換,以全球共同的“創新”,促進國家整體創新能力提升,有助于中國形成“更深層次、更高水準、具有全球競争力”的開放創新生态,進而推動新質生産力的形成和發展。第一,以制度型開放促進國際要素流動。中國要逐漸從“政策層面開放”向“制度層面開放”轉變,從“完善産業性政策”向“營造高品質的經濟發展環境”邁進,并在“貿易規則規制、投資規則規制、生産管理和标準”三方面,逐漸實作“國内外市場的有效對接與協調”。這種國内外高标準的規則對接,符合市場發展規律,将有效促進創新要素和服務要素的國際流動和全球交換,為提升新質生産力提供了重要的國際環境保障。第二,服務要素和服務市場的開放發展成為高水準開放的重點任務。這将促進服務業發展與制造業發展的并聯,為實作新質生産力的有效提升提供服務動能。第三,國家提供平等的市場環境,實作要素賦能發展。對國際企業一視同仁、加大對外商投資權益的保護,将成為未來大陸營商環境建設的重要方向;也從高水準開放視角,為如何通過市場環境建設為要素發展賦能、進而提升新質生産力提供了重要機遇。

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持續進行制度創新

生産力的提升推動着人類文明發展,但它必然也是一個創造性破壞的過程,需要适當的制度安排來促進新生産力的形成與推廣并減少轉型的陣痛。一是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由于創新活動,尤其是原創性、颠覆性科技創新活動往往需要長時間持續的大量的投入,而且其結果還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是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建設來更加有效地保護和激發全社會的企業家精神。二是深刻認識到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競争力是大國競争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在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的同時,還需要通過制度建設來推動國内産業鍊供應鍊優化更新,并保證産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三是積極擁抱數字經濟時代。中國必須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積極推進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就要求通過制度建設來促進優質資料要素的生産與交易。四是高品質發展的基礎和核心是先進生産力,其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由于地方政府在發展新質生産力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企業家角色,不僅要創造性地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而且還會指導地方國企、産業引導基金積極參與各種創新活動和産業鍊建設,是以必須優化政績考評制度,避免地方政府間過度競争而導緻嚴重的重複建設和産能過剩。

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

第一,高品質的契約執行力度與産權、知識産權保護,是高科技産業比較優勢的最重要來源。越是高端的行業,涉及到的産業内、産業間分工越是細密、複雜,産業鍊越長,産品内涵的知識屬性越重要,進而越是需要企業之間的互相協作配合。公平、公正、有力的契約執行,強有力的知識産權保護,是促進企業之間順利協作的根本保障。第二,法治化的市場制度是實作“以競争促創新”的前提條件。創新具有高投資、高風險的本質屬性,在市場競争越激烈的環境下,如果缺乏知識産權保護,企業不能充分享受創新帶來的潛在知識産權收益,則企業更不會從事創新冒險。這一點在中國目前擴大進口、擴大開放的背景下,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第三,法治化的市場制度是實作“以開放促創新”的前提條件。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降低中間品與資本品進口關稅,一方面可以促進外國技術轉移與本土企業自主創新,另一方面,也可能導緻企業采取“拿來主義”,更多地依賴于外部産品、技術。在知識産權保護力度不夠時,企業創新的收益無法得到保證,企業會更多傾向于“拿來主義”,以進口來替代自主創新。第四,經濟政策、經營環境的不确定性是創新的重要阻礙。政策不确定性對創新是一個巨大阻礙因素。完善的市場制度、經濟法治可以給企業較為穩定的經濟預期,而經濟政策則通常較為易變和不可預期。就促進創新而言,中國在治理經濟時,需要盡可能以完善的經濟制度、法治來代替各種臨時性的經濟政策。

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遵循客觀規律

一是尊重科技創新的客觀規律。要注重科技創新人才的功能聚集,貫通教育體制和科研體制,要跨越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內建的鴻溝。培養既有科學家獨立深邃的思考性又有工程師開辟技術路線的創造性,還有企業家對産業模式和市場風險的承擔能力和駕馭能力的人才隊伍。要對沖颠覆性技術的科技創新存在死亡之谷的風險,警惕科技創新性投資的歸零效應。大國創新要注重均衡,避免“卡脖子”問題,對可能遇到的蜂王效應、修昔底德陷阱要做好充分準備。二是發展新質生産力要符合産業結構演進的發展規律。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和西方曆史相比,不是一個簡單的串聯,而是新型工業化、資訊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協同發展的并聯,并聯意味着有更多的機會,但也有選擇上的困難。産業結構規律尤其要注重極化效應,即生産力的空間布局。資源配置和布局第一原則是效率,生産力的區域布局和産業布局,應把要素和效率的提高、競争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要培養創新中心發展極,帶動經濟的極化效應,其他地方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謀求發展。三是發展新質生産力要符合市場競争的客觀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對新型生産關系提出了全面改革的要求,包括亟需建立充分發揮科技、教育各方面作用的經濟體制。要高度重視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影響國家安全底線的而非經濟範疇的重大科技,市場沒有動力,就要重視發揮政府規劃的作用;可以商業化、産業化和市場化的科技,市場和企業對此會更加敏銳,政府要起維持秩序的作用。要重視處理好市場中大企業和小企業的關系。跨生命周期、跨産品周期、跨産業領域的創新,需要承擔風險能力強、籌資能力強、持續投資和應對歸零效應能力強的大企業進行;小企業主要在單一産品、單項技術的不同周期發力創新,小企業和大企業各有分工形成力量。大小企業不能簡單了解為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簡政放權。要重視供給和需求均衡雙向發力。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都強調要把擴大内需戰略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形成良性動态平衡。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脫離市場需求的牽引。四是發展新質生産力還要重視國際競争的問題。高新技術創新、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和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具有國際化特點,需要在全球範圍内的競争中取得先進領先地位。五是堅持效率優先原則。新質生産力産業結構更新和戰略性部門布局,要遵從效率優先的原則,在全球範圍内建構比較優勢,紮實推進新質生産力的發展。

發展新質生産力要把握的幾條原則

第一,新質生産力是一個長期動态發展的過程,核心是實作結構性調整,這就需要處理好短期和長期、靜态與動态、總量與結構、供給與需求的關系。處理好發展新質生産力中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的非一緻性,需要從解決長期問題的需要出發,提出解決短期問題的建議,設計解決短期問題的可行方案。處理好發展新質生産力中靜态與動态的關系問題,需要從長期經濟增長出發,實作靜态問題動态化。處理好發展新質生産力中總量與結構的關系問題,需要在經濟發展中着重處理結構性問題的同時,兼顧總量增長。第二,新質生産力是以全要素生産率的大幅提升為核心标志,需要處理好供給與需求的關系。針對近年來(工業)全要素生産率呈現下降趨勢等,要發揮好供需協同效應,使擴大内需戰略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形成“提高供給品質→滿足現有需求、挖掘潛在需求→促進需求更新→引領供給更新”的高水準供需協調機制。第三,堅持系統觀念,全面辯證看問題。發展新質生産力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政府、企業、高校院所等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共同努力。政府要發揮好引導作用,制定并實施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力量,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高校院所則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之一,需要發揮人才和科研優勢,為科技創新提供重要支撐。原創性、颠覆性科技創新,需要一個更加開放、包容、協同的創新環境,離不開政府、企業、高校院所等多方共同努力。同時,新質生産力也需要相适配的新型生産關系,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打通束縛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堵點淤點,釋放出新動能新活力,為原創性、颠覆性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環境,進而實作經濟高品質發展。

智庫報告丨新質生産力是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重大原創性成果

總 監 制丨王輝 車海剛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

智庫報告丨新質生産力是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重大原創性成果
智庫報告丨新質生産力是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重大原創性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