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頭部公募資金鍊斷裂?投資者收到"紅頭檔案"……真相曝光!

作者:券商中國
頭部公募資金鍊斷裂?投資者收到"紅頭檔案"……真相曝光!

近日,券商中國記者從基金業内獨家獲悉,近日有投資者收到“國投瑞銀基金”、“彙添富基金”、“鵬華基金”的《退費公告》,稱基金公司資金鍊斷裂無法繼續營運,需添加QQ辦理退費事宜。這類檔案非常逼真,不僅有着基金公司的“紅頭公章”,還有基金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手寫簽名”。券商中國記者從基金公司處獲悉,這是不法分子的詐騙行為,這類行為還廣泛存在于信托、教培等領域。

基金公司雖屢次澄清,但新型“李鬼”卻仍層出不窮。特别是,假冒檔案快遞上的姓名、手機号、家庭住址跟投資者本人分毫不差。這不禁讓市場對基金公司内控是否合規(保證投資者資訊安全)等方面産生懷疑:投資者的資訊是如何洩露出去的?有分析指出,傳統監測方法在應對社交媒體詐騙方面存在一定局限。随着不法分子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基金行業急需結合新型技術進行風險防範。”

聲稱“資金鍊斷裂”,頗有“官方”色彩

根據近日網友在社交平台上釋出的文章,該網友收到一張名為《國投瑞銀基金退費公告》的檔案,檔案寫到:“國投瑞銀因能力不足經營不善,導緻資金鍊斷裂無法繼續營運,緻函正式宣布清退所有資金”。同時,該檔案還稱,為全面進行退費清算,國投瑞銀基金和全國12315平台建立專項退費小組,需要投資者添加客服QQ辦理退費事宜。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份頗有“官方”色彩的檔案。檔案的擡頭不僅标明“全國12315平台”,右下角甚至還蓋有國投瑞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公章,左邊還有國投瑞銀基金法定代表人傅強的“手寫簽名”。

圖檔來源:今日頭條

券商中國記者從國投瑞銀處獲悉,該檔案并非出自國投瑞銀,國投瑞銀也不存在“因能力不足經營不善,導緻資金鍊斷裂無法繼續營運”等事件。“這個情況是詐騙。我們出聲明了。有其他公司也收到類似郵件,模闆相同。”國投瑞銀基金相關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澄清道。

根據國投瑞銀基金的聲明,國投瑞銀基金稱市場上有冒用該公司資訊進行非法金融活動的情況。該公司及旗下基金的所有公開披露資訊均以指定資訊披露媒體和公司唯一網站的公告為準,該公司及下屬分支機構從未面向公衆開展代理個股買賣、股票投資咨詢和外彙交易,也從未與任何機構或個人合作開展上述活動,投資理财應通過正規管道進行,謹防受騙,切實保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券商中國記者還發現,類似的套路還發生在彙添富基金身上。同樣的僞造檔案,同樣的措辭,同樣有彙添富基金的“紅頭公章”和法定代表人李文的“手寫簽名”。有基金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說到,這類情況并不少見,除了基金行業外還存在于信托、教培等領域。

圖檔來源:某公募内部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提供

基金子公司也成作案對象

一直以來,不法分子冒充基金公司名義(包括員工、基金經理)進行不法行為的事情時有發生,基金公司也頻繁釋出澄清公告。但從券商中國記者長期跟蹤情況來看,類似上述通過“紅頭檔案”“公司公章”等“高仿真”作案手法的案例,尚屬罕見。上海橘涞金融資訊服務有限公司(下稱“橘涞金服”)直言其為新型“李鬼”。

某公募市場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基金公司時有接觸到這類投訴,一是和客服部或電商部聯系比較密切。各類情況細節有所不同,但大體基調基本一緻,均屬于冒充公司名義進行非法活動。這些活動有些涉及下載下傳陌生APP、拉群薦股等非法行為,但個别則涉及開戶投資等金融詐騙行為。“在對外釋出澄清公告時,我們一般會按照公告規定來,一般不會披露過多細節。”

根據同花順iFinD統計,截至5月9日今年以來釋出過類似澄清公告的基金公司,已超過10家。既有長盛基金、南華基金、明亞基金等中小公募,也有富國基金、華泰柏瑞基金等品牌成熟度較高的頭部公募。

比如在5月7日,紅土創新基金在澄清公告中指出,近期有不法分子假冒公司及員工名義,僞造金融機構證照,打着“教育平台退費”旗号誘導投資者點選來源不明連結及下載下傳“紅土基金”、“紅土總辦”等手機應用程式(APP),通過“先購買基金,後退還教育訓練費”的方式,實施非法牟利行為,騙取投資者錢财。

根據安信基金此前公告,基金子公司則成為“李鬼”作案對象。有不法分子假冒安信基金和子公司(安信乾盛财富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及公司員工名義,虛構投資教育訓練組織,釋出不實資訊,誤導投資者,涉嫌向投資者實施詐騙活動。安信基金強調,該公司子公司及公司員工、子公司員工未向公衆投資者提供任何有關個股、個券的投資分析、預測或者建議等證券咨詢服務,切勿參與任何冒用公司及子公司名義舉辦的線下會議或線上社群(含直播等)。

投資者資訊是如何洩露出去的?

實際上,2024年以來基金公司展開過相關防範詐騙案例普及工作。此外,今年以來還有四川、河北等地證監局加大了相關風險提示力度。但即便這樣,新型“李鬼”仍在不斷出現。

橘涞金服表示,基金公司遭遇“李鬼”事件,投資者因而遭受損失的事件時有發生,詐騙手段層出不窮:下載下傳到假公募APP,投資的本金不翼而飛;轉發下載下傳連結就可以提現,然後銀行卡被盜刷;使用僞造的公司營業執照和冒充本公司員工身份,通過QQ群、APP用戶端、仿冒網站連結等方式誘導投資者将資金轉賬至不明賬戶等等。

券商中國記者發現,在本次國投瑞銀和彙添富基金“李鬼”案例之後,市場對投資者、基金公司等各方資訊保護的呼聲也随之加大。

有收到前述“紅頭檔案”的投資者提出疑問:“我收到的退費通知快遞上的姓名、手機号、家庭住址分毫不差。關鍵是我也投資了這家基金公司(國投瑞銀基金),我的資訊是如何洩露的?”還有基金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說到:“這種公章其實很容易模仿,‘李鬼’緣何選中這家基金公司?”

“這和購買基金的管道有關。現在大部分投資者是通過第三方管道買的,資訊大部分也是留在第三方管道裡面的,這些管道有沒有洩露資訊很難說。資訊從基金公司洩露出去的機率,可能并不是很大。”上述基金人士表示。

“随着社交媒體的普及,社交媒體平台資訊傳播迅速,使用者隐私洩露風險加大,詐騙分子利用其進行犯罪活動,給使用者和企業帶來損失。同時,投資者資金規模大,資訊價值高,易于受到詐騙分子觊觎。”橘涞金服表示,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詐騙分子假冒基金公司,容易使客戶遭遇詐騙,遭受财産損失;從基金公司的角度來看,基金公司被冒用身份,“能力不足經營不善,導緻資金鍊斷裂無法繼續營運”等話語對基金公司品牌形象和投研能力進行了抹黑,同時投資者也會對基金公司内控是否合規(保證投資者資訊安全)等方面産生懷疑,損害基金公司聲譽。

橘涞金服指出,關于如何防範“李鬼”式詐騙,投資者對基金公司抱有較高期待,他們認為發現“李鬼”、減少“李鬼”、提示投資者注意“李鬼”都列屬于基金公司的職責範疇。“但網際網路作案的隐蔽性較強且比較友善,傳統監測方法在應對社交媒體詐騙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以被動防守為主的虛假内容監測模式受到挑戰,基金公司在打擊這類不法分子方面也是防不勝防,随着不法分子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基金行業急需結合新型技術進行風險防範。”

責編:王璐璐

校對: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