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企改革論叢(4):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原理(三)

作者:華諾信誠财顧
國企改革論叢(4):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原理(三)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讨論了經濟實體的一般概念,讨論了資産實體的概念和特征,現在我們來讨論公有制企業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問題。這個問題又包括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公有制企業必須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而不是作為獨立的資産實體存在和發展;二是公有制企業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特點和規律。

第二個問題:公有制企業必須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是一個客觀規律。

在前面我們讨論了資本主義企業或私營企業作為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規律,知道以生産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企業是作為獨立的生産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的。現在我們要問的是,以生産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企業是作為什麼樣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呢?

一,以生産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企業不能作為獨立的生産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

以生産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企業能作為什麼樣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了解公有制企業的基本特點。

1,公有制企業的第一個基本特點是,由于生産資料公有制的實作,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産所有者。在公有制企業(例如國有企業),實際上并不存在單純的資産所有者:職工不是資産所有者,管理人員不是資産所有者,就是主管機關的從業人員也不是真正的資産所有者。當然,不論是在全民所有制條件下,還是集體所有制條件下,勞動者也具有生産資料公共所有者的身份,但是,一個企業的勞動者,無論是以個人的形式出現,還是以集體的形式出現,都不是獨立完整的資産所有者,并不能行使作為資産所有者的職能;而且,社會主義是以要實作生産資料公有制,正是為了消滅資産所有者,因為隻有消滅了資産所有者,才有可能“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

2,公有制企業的第二個基本特點是,在實作生産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勞動所有者雖然也有生産資料公共所有者的身份,但生産資料公有制本身已經消除了人們在資産所有方面差别,是以,勞動者作為公共的資産所有者在資産所有方面是無差别的。公有制的這一特點決定了所謂的資産所有權在生産過程中失去了意義,這就象每個地球人呼吸空氣的權利都是無差别的,人人平等的,因而這空氣呼吸權在生活過程中也就沒有意義的道理是完全一樣的。而且,社會主義是以要實作生産資料公有制,正是為了消除人們在資産所有方面的差異,因為隻有消除了人們在資産所有方面的差異,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産權要求,才有可能“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

3,公有制的第三個基本特點是,由于公有的生産資料具有大範圍的整體性,單個的企業已經不能作為獨立的生産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了,生産資料公有制的實作從根本上排除了企業作為獨立的資産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一個企業要能夠作為獨立的生産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必須要産權清晰,也就是說,企業占用的生産資料有多少總量?屬于那些人所有?應該是清清楚楚,但是,生産資料公有制的實作把生産資料變成了公共所有,形成了大範圍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排除了資産實體在公有制企業存在的可能性。

總起來說,公有制的第一個基本特點和第二個基本特點決定了公有制企業不需要作為獨立的資産實體存在和發展;而公有制的第三個基本特點則決定了公有制企業不可能作為獨立的資産實體存在和發展。

二,以生産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企業可以而且也必須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

既然公有制企業不需要也不可能作為獨立的資産實體存在和發展,那麼,它能不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同樣也要從公有制企業的基本特點出發。現在我們進一步來認識公有制的基本特點:

1,由于生産資料公有制的實作,事實上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産所有者,進而使公有制企業剩下了唯一可以作為社會生産主體的勞動所有者。現在的問題是,以生産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企業勞動者是不是獨立完整的勞動所有者?能不能成為企業生産主體呢?我們知道,社會主義實作了生産資料公有制,但并沒有消滅勞動力個體所有制。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勞動所有者,無論以個體方式存在,還是以集體方式存在,都是完整獨立的。

2,生産資料公有制的實作消除了人們在資産所有方面的差别,進而使所謂的資産所有權在生産過程中失去了意義,但是,由于生活消費個體性的存在,勞動者在勞動投入和消費需要方面是存在着差别的,能不能反映這種差别并滿足由此差别決定的不同利益要求,成為公有制經濟能不能正常發展的關鍵。是以,在社會主義生産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所有權,而不是資産所有權。

3,生産資料公有制的實作形成了生産資料在大範圍的整體性,進而排除了公有制企業作為獨立的資産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而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勞動所有者在勞動所有方面是具有獨立性的,勞動者的勞動投入無論以個體方式存在,還是以集體方式存在都是清楚明白的。是以,以生産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企業是可以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

總起來說,公有制的第一個特點和第二個特點決定了公有制企業必須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而公有制的第三個特點則決定了公有制企業可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

結論是,從公有制的基本特點出發,以生産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企業不能作為獨立的資産實體存在和發展,隻能而且也必須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

第三個問題:公有制企業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基本特征、客觀規律和一般要求

社會生産力總是由生産資料和生産勞動兩個方面組成的。既然經濟實體可以資産實體的方式存在和發展,那麼,勞動實體的存在也是可能和必然的。而在事實上,在已有的社會主義實踐中也出現了這種經濟實體。誰都知道,在農業生産責任制條件下的配置設定是“補償消耗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餘下都是自己的”。從這裡我們看到,農業生産責任制的配置設定模式所規定的價值運動與産權型企業的價值運動已經有了質的差別:這“餘下都是自己的”價值量,作為生産成果的價值量,已經不是剩餘價值量,而是消費價值量了。這一事實表明:在現實社會中,客觀上存在着一種不同于資産實體的經濟實體--即勞動實體。

國企改革論叢(4):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原理(三)

勞動實體示意圖之一

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人剝削人的社會,勞動者處于受剝削和被奴役的地位。無産階級是以要進行革命,是以要推翻資産階級的統治,正是為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作生産資料公有制正是根除剝削制度賴以産生的基礎。是以,以生産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企業,不可能是象資本主義企業一樣作為資産實體存在,而隻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

從公有制企業的三大基本特點出發,根據勞動實體與資産實體相對應的原理,我們不難了解公有制企業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基本特征:

⑴,無論是生産隊還是承包戶,其存在和發展的基本特征是公有的生産資料在生産過程中處于保值狀态,企業的生産經營狀況表現為消費價值量的波動:“補償消耗的”在前,“餘下都是自己的”在後,正是這種基本特征的具體展現。一般地,我們把生産資料價值量預定,并在生産過程中保持不變,企業生産經營狀況表現為消費價值量波動的經濟實體稱之為生産勞動實體,簡稱為勞動實體。

⑵,在生産隊,決定重大事務的是社員大會,隊長和隊委會是由社員大會選舉決定的;在承包戶,生産經營管理直接由農戶自己負責。由此可見,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生産主體就是勞動所有者,而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其核心是“勞動所有”,它包括展現“誰勞動誰所有”的勞動配置設定權和“誰勞動誰管理”的勞動管理權兩個方面,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勞動者當家作主”和“按勞配置設定”這兩方面的權利。與這種利益要求相适應,企業的價值運動表現為消費價值運動,企業的管理運動也是以展現勞動所有權為核心的。

⑶,企業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公有的生産資料價值量必須預定,并在生産過程中保持不變。因為隻有生産資料價值量預定不變,企業的生産經營活動才能表現為消費價值量的波動;隻有生産資料價值量處于保值狀态,按勞配置設定才能實作,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利益要求才能得到滿足;隻有公有資産處于保值狀态,企業才能維持生産和再生産,勞動者的長遠利益才有可能得到保證。

很顯然,為了展現公有資産價值量在生産經營過程中保持不變這一基本要求,在公有制企業也存在着一個與工資相對應的經濟範疇,我們可以把它叫作“公資”,即公有資産價值量。“公資”是公有資産價值量的預定形式,是生産結果配置設定中必須優先保證的部分,就象作為資産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在破産時必須首先支付勞工的工資一樣,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即使在解散時也必須首先補償消耗的公有資産價值量。

國企改革論叢(4):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原理(三)

勞動實體示意圖之二

⑷,企業要作為勞動實體正常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勞權分明:即形成集體産品的總勞動量是多少?由哪些勞動者投入?每個勞動者各占多少份額等等,都必須明明白白,并在配置設定上展現出來。與這一要求相适應,工分就是展現勞動者提供勞動量差别的适合形式。在生産隊,由于采用了工分這種形式,把勞動者為集體提供的不同形式、不同數量的各種具體勞動轉化為性質上相同、數量上可以差別的同一集體勞動,并根據勞動總量和企業消費價值量的互相關系确定機關勞動量的收入水準,然後再按個人勞動量分解消費價值量。由此可見,工分制的采用由于明确區分了勞動者為企業提供的勞動量,滿足了勞動者由于勞動投入的差别而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

另外,工分作為按勞配置設定的合理形式,它和股份一樣,它不僅是展現勞動量的差别、滿足勞動者對勞動配置設定權要求的合理形式,同時它也是展現勞動者提供勞動量的差别,區分勞動者在管理權大小的标志。如果我們把一定時期的個人勞動量除以同一時期的勞動總量,就得到了個人勞動量在企業總勞動中所占的比例(我們把它稱作“工分比”)。“工分比”的大小就是區分職工企業管理權限的标準。勞權型企業和産權型企業一樣,确定生産主體管理權限的基本原則不是一人一票,而是一工一票。

⑸,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經營機制是按勞配置設定機制。作為資産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起決定作用的是剩餘價值規律,企業經營機制就是剩餘價值規律的表現方式和作用過程。與此相對應,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起決定作用的是消費價值規律,企業經營機制就是消費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和作用過程。這一規律首先是通過按勞配置設定制度把企業生産經營活動的結果表現為消費價值量的波動,而消費價值量作為勞動收入,它的變化會有效引起作為企業生産主體的勞動者調節生産經營活動的經濟行為,進而會使企業朝着有利于勞動者滿足其利益要求的方向發展,而當企業生産經營活動的結果發生了變化之後,按勞配置設定制度又會把這種變化了的結果表現為新的消費價值量波動,這種波動又會引起新的調節行為。

⑹,适合于企業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制度就是全面展現勞動所有權的企業制度。隻有建立了全面展現勞動所有權的企業制度,公有的生産資料才能處于保值狀态,企業的生産經營狀況才能表現為消費價值量的波動,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才能得到滿足;隻有建立了勞權企業制度,勞動者才能得心應手地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調節企業的生産經營活動,勞動收入與勞動消耗相适應的目的才能達到。勞權企業制度,它用“公資”預先固定生産資料價值量,用消費價值量表現勞動者的勞動收益,在勞資關系上較好地展現了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它又用工分形式來反映勞動者在勞動投入上的差别,并滿足由此差别決定的配置設定權和管理權的不同要求,進而在勞動者互相關系上展現了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正因為勞權企業制度從兩種關系上全面展現了勞動所有權,它滿足了企業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需要。

⑺,生産勞動實體可區分為簡單形式的勞動實體和結合形式的勞動實體兩大類,前者就是以生産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勞動者個體經營方式,如農業生産責任制條件下的承包戶;後者是以生産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勞動者集體經營方式,如生産隊模式。與此相适應,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也有兩類:個體勞動和生産資料公有制相結合的企業,我們稱為社會主義個體企業;集體勞動與生産資料公有制相結合的企業,我們稱為集體企業。與企業類别相适應,勞權企業制度也有兩種,例承包制和工分制等。

總之,建立全面展現勞動所有權的企業制度是公有制企業能夠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現實的勞動所有者,展現勞動所有權的價值運動和管理運動是公有制企業經濟實體(勞動實體)的基本内涵,生産資料價值處于預定狀态和勞權分明則是公有制企業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規律性要求,企業生産經營狀況表現為消費價值量的波動是公有制企業作為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運動特征,消費價值規律則是起決定作用的基本規律,所謂的企業經營機制就是這一規律的表現形式和作用過程。

讨論到這裡,我們對勞動實體的基本原理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有人會問:這勞動實體原理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有沒有實踐根據?

對此我想作一個簡單的說明。從十月革命以來,社會主義實踐已有了100多年的曆史。但是,我們知道,存在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的“蘇聯模式”卻遭到了徹底的失敗,而“蘇聯模式”失敗的基本原因就因為它不能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隻要對改革前的國營企業稍作分析,就會明白這一點。然而,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産模式除了産權制度和公有制相結合的“蘇聯模式”之外,事實上還有另一種模式,即工分制和公有制相結合的生産隊模式和農業生産責任制條件下的農戶經營形式。誰都知道,農業生産責任制的生産結果配置設定模式是“補償消耗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餘下都是自己的”。這個配置設定模式是和生産隊生産結果配置設定模式是一樣的。而這一模式和國營企業的生産結果配置設定模式的性質是明顯不同的:在這裡,直接承受企業生産結果的社員和農民己不是資産所有者,而是勞動所有者,而作為生産成果出現的價值量性質上也不是剩餘價值,而且勞動者的收入的多少完全處決于勞動集體的生産狀态。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生産隊和承包戶不僅是一種獨立的經濟實體,而且是與資本主義企業相差別的另一種經濟實體。隻是人們習慣從産權角度思考問題,并用産權理論來解釋一切,因而人們對這種新興的經濟實體特殊性視而不見。關于生産隊模式的優劣和為什麼生産隊未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問題,在《論社會主義生産力基本特點及發展要求》一文中已有論述,這裡不再重複;至于對生産隊和農業生産責任制本身的研究,需要作為一個專題來展開,我們在适當的時候再來讨論。

來源: 子小浔

國企改革論叢(4):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原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