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展數字技術适老化更新行動 為老年人上網安全保駕護航

作者:九派放眼世界

随着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普及,老年網民規模日益龐大,早起一睜眼就刷朋友圈,短視訊一看就是幾小時,熬到半夜兩三點隻為追劇……與此同時,老年人沉迷網絡、輕信網絡謠言、被誘導打賞等問題不時出現。越來越多的公衆意識到,數字技術适老化,不僅要讓老年人“友善用網”,更要為老年人營造清朗安全的上網環境。

這些老年人“機不離手”

“聽說過‘網瘾少年’,沒想到還有‘網瘾老年’。”深圳市民王一凡對65歲的母親染上“網瘾”這事兒難以置信,直到問題變得嚴重起來——母親機不離手,眼不離屏,每天至少花七八個小時上網。最讓他啼笑皆非的是,前兩天母親做飯時刷短視訊,把鍋裡的水煮幹了。聞到滿屋子焦煙味的母親走進廚房,首先想到的不是關火,而是把黑漆漆的鍋底拍下來上傳朋友圈。

王一凡提醒母親,不要過度沉迷網絡,得到的回答卻是:“我在深圳沒什麼朋友,不玩手機多無聊?”

同樣為老人沉迷網絡頭疼的還有滄州市民宋敏。不久前,她收到快遞送來的一款按摩椅,品牌山寨,做工粗糙,原來是父親從一個直播間買的,價格19999元。主播賣貨的噱頭明顯有違常識:“這款按摩椅專治骨質疏松。”

“這不是我父親第一次被誘導消費了,儲物間裡還堆着一大摞網購來的保健品呢,價格動辄幾千元,還沒有質檢部門認證。我曾提醒父親理性消費,他卻說我不孝順,嫌他花錢……”宋敏說。

調查顯示,2024年3月,50歲以上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規模約為3.2億,每月使用移動網際網路時長超過130小時,次數超過2600次,意味着這些“銀發族”平均每天玩手機的時間超過4小時。近年來,“老人熬夜上網突發腦梗住院”“婆婆追短劇瘋狂充值”等新聞頻頻見諸媒體。

更有甚者,一些軟體平台利用老年人網絡知識少、防範意識弱等特點,違規收集個人資訊,過度索取手機權限。有報告顯示,超七成手機軟體會在非必要的情況下擷取使用者隐私權限。老年使用者缺乏資訊辨識能力,容易默許手機軟體提出的所有要求,對平台收集資訊侵犯個人權利的行為也全然不知,甚至是以陷入網絡騙局,損失慘重。

近日,重慶市雲陽縣人民檢察院辦理了一起針對老年群體的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犯罪案件。雲陽縣部分農貿市集及居民小區附近出現了一群自稱某知名購物平台的“銷售員”,說消費者隻需要使用手機号注冊公司官方APP便能免費領取生活日用品。他們将騙來的電話号碼發給同夥,在各類社交網站上進行注冊,并以各種名義向老年人問詢姓名、出生年月等個人資訊,完成注冊後從相關網絡平台拿到返現或者提成,半年套現19萬餘元。

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面對平台強制性收取個人資訊的行為,絕大多數老年人并未形成足夠的權益保護意識,對于個人資料是否會被收集、被誰收集、作何用途等問題,往往一頭霧水。

“防沉迷”是當務之急

為何“網瘾老人”越來越多?記者在北京市幾處社群采訪了幾位愛玩手機的老年人,他們大多表示,老年生活較為單調,網絡是一種很好的消遣方式,能從中找到精神寄托。

“刷刷短視訊、看看網文,一天很快就過去了。”家住北京市海澱區的退休勞工王玉萍自稱一名“老網蟲”。她向記者展示自己的手機界面,其中有上百個手機應用,大多是社交、電商和視訊類軟體。“孩子們上班忙,少有時間陪我,手機是很好的娛樂工具。如果不讓我玩手機,還真不知道這一天怎麼打發過去。”王玉萍說。

北京市東城區居民陳雨露今年62歲,是一名廣場舞愛好者,每天在網上分享跳舞短視訊,有時還會直播。陳雨露坦陳,打從兩年前退休後,她感到非常不适應,時時有一種“孤獨感”和“脫節感”,通過網絡社交,她又找到了“歸屬感”。“我的作品很受歡迎,每次看到手機裡蹦出來點贊和留言提醒,我都非常興奮,為了不讓粉絲失望,每一條留言都精心回複。”

老年人退休後,空閑時間多、獨處時間長,不免感到空虛寂寞。兒女工作忙,陪伴不及時,社群活動又不多,對網絡的依賴性就會增加。

這種依賴性在人工智能和算法時代可能被進一步放大。“APP平台利用大資料算法等技術,經常向老年人推送感興趣的内容,并給予時長激勵和一定獎勵。久而久之,老年人會沉迷在‘資訊繭房’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張盈華認為,助力老年人學會安全用網,不僅要增強網際網路應用适老化和無障礙功能,更要豐富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供給,防止老年人沉迷手機。

培養網絡安全意識

讓“銀發族”的網上生活更安全、更清朗,需要形成合力,久久為功。

打開微信“銀發守護助手”小程式,可以看到“風險防範站”“風險知識站”“銀發服務站”3個功能子產品。這個小程式不僅能為老年人提供防騙提示功能,還通過案例展示、短視訊講解、“銀發奶奶”智能AI機器人24小時線上答疑等方式普及上網安全知識。

“我們打造了《銀發守護安全課》,包括防範養老詐騙、虛假網絡投資理财、刷單兼職、租售銀行卡等,還在全國16個省區市400多個社群開展線下課程,為全國老年網友送去安全知識。”騰訊SSV銀發科技實驗室營運負責人王楠認為,網絡平台有義務加強對老年使用者的網絡教育和教育訓練,教他們設定安全措施,辨識網絡騙局、保護個人資訊。

國家有關部門也需要加快數字技術适老化程序,廓清行業亂象,保護老年網民合法權益。近年來,國家相繼出台《網際網路網站适老化通用設計規範》《網際網路資訊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關于進一步抓好網際網路應用适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實施工作的通知》等規定,明确提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智能化适老服務,依法開展涉電信網絡詐騙資訊的監測、識别和處置。

前不久,工業和資訊化部新聞發言人趙志國表示,過去一年,工信部着力強化APP全流程、全鍊條治理,應用商店在架APP抽檢合格率提升20%,持續推進電信網絡詐騙防範治理,攔截涉詐電話和短信近50億次,核查處置涉詐高風險網際網路賬号超2億個。

“下一步,我們将開展數字技術适老化2.0更新行動,上線推廣一批适老助殘新功能,推動适老化數字技術普惠共享,積極利用大資料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創新技術,助力靈活精準高效監管,持續提升‘來電免打擾’防騷擾服務能力,加大電信網絡詐騙防範治理力度,持續深化反詐技防體系,切實維護人民群衆财産安全。”趙志國說。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稽核:郦陳雪

編發:馬 凱

素材整理:施嬌嬌、呂昕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