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有武山·玉潤】第一章 武山玉韻——​武山鴛鴦玉與齊家文化

作者:不斷記住黎明
【十有武山·玉潤】第一章 武山玉韻——​武山鴛鴦玉與齊家文化

武山鴛鴦玉與齊家文化

鴛鴦玉學名“蛇紋岩”,天水市武山縣城西、渭河以北的盤龍山蘊藏大量黑綠色蛇紋岩礦,因最早發現于鴛鴦鎮邱家峽北山,故名鴛鴦玉。武山鴛鴦玉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已經開發利用。鴛鴦玉産地靠近渭河上遊西段,秦安大地灣位于渭河上遊地區的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兩地相距百裡左右。大地灣出土的 23件玉器标本中,有7件透閃石玉、9件蛇紋石玉,還有3 件是玉石原料,其中第二期(距今6500-5900年)出土蛇紋石玉料,第四期出土一塊透閃石玉料。這表明距今5500年至4900年間,甘肅葫蘆河流域先民已經采用透閃石玉料資源,與此同時或稍後的陝西高陵楊官寨先民、河南靈寶西坡仰韶文化先民還隻有蛇紋石和方解石的材料。

鴛鴦玉的實體特征比較明顯,相比于五花八門的各地地方玉料較容易辨識。在2012年調研甘肅靜甯博物館時,該館展出的年代最早的兩件玉器一齊家文化玉钺和玉斧,表面呈現為墨色,當屬鴛鴦玉籽料中的深色調者。2015年夏第五次玉帛之路(草原玉石之路)考察在甯夏固原博物館,展出的兩件新石器時代玉鑿,一件是1986年甯夏隆德縣沙塘鄉頁河子遺址出土的,另一件是1987年在固原縣征集而來的,二者的顔色非常類似,按照博物館圖冊說明,都是“墨綠色玉質”,表現出典型的鴛鴦玉特色。此外,固原博物館館藏 1988年隆德縣鳳嶺鄉勝利遺址出土的一件大玉璧(直徑 18.2厘米),從外表看也像是采用鴛鴦玉料加工的。

鴛鴦玉在武山縣城西渭河以北盤龍山有大量分布,探明儲量達 3.24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主要由氧化鎂、二氧化矽、氧化鈣等組成,呈墨綠、翠綠、橄榄綠、熒光淡綠等多種顔色,其斑斓的色彩,隐含天然紋理,恰似龍蛇舞動、雲霓缭繞,典雅壯觀,紋樣奇妙,似蛇紋、若瀑布,又如漫天雲霞,分外絢麗。鴛鴦玉雕産品晶瑩剔透,質地優良,紋理天然,工藝精巧美觀,新穎大方,風格獨特細膩,造型生動優美。各式各樣的杯盤器皿薄如蛋殼,或小巧玲珑,或變幻旖旎。其莊重優雅的自然紋理成為玉雕工藝品、進階家具配套鑲嵌和進階闆材的理想材料。其質地細膩堅韌,抗壓,抗風化,可琢磨性極好,是各種高檔玉器工藝品的最佳原料。

齊家文化玉器乃是大陸史前玉器文化中一支極具影響力的獨立文化系統,它以獨特的文化面貌,成為齊家文化豐富内涵的重要組成部分。齊家文化是因1942年在甘肅廣河縣齊家坪發現而得名。齊家文化距今3500到4200年左右,其分布十分廣泛,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境内的黃河沿岸及其支流、陝西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甯夏部分地區。武山縣處于齊家文化範圍的中心區域,境内衆多的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齊家文化玉器,這些玉器材質中有很多就是原産于今天武山的鴛鴦玉。

武山大坪頭遺址,位于城關鎮與洛門鎮交界的渭河以北二級台地上,1956年秋至1957年春,甘肅省博物館郭德勇等專家在渭河上遊考古調查時發現了該遺址。2003年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東鄰魯班溝、西至鹽溝、北界平原村、南抵城咀公路,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500米,保護面積50萬平方米。遺址南臨渭水,北依大山,背風向陽,地勢開闊,宜于原始先民繁衍生息,文化層厚1一3米。遺址斷崖、溝渠、田埂可見灰層、灰坑、白灰地面、紅燒土等文化遺迹,采集到石、陶、骨等标本,其中陶器和石器數量較多,依據這些遺物,省博物館專家認定包含仰韶文化、齊家文化兩個發展階段,但最主要的遺迹遺物都具有齊家文化特征。

大坪頭遺址出土的齊家文化玉器主要有玉璧、玉璜、玉圭、玉琮等。這些玉器承載了齊家先民的精神文化信仰,是大陸古代玉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和文化藝術價值。

對齊家文化玉器玉料來源的追溯,在早期的認識中,受殷墟玉器玉料來源的影響,單一地認為齊家文化玉器的玉料當來源于昆侖山脈。但據韓建業教授觀點,齊家文化早期在甘肅東南部發展,以天水師趙村七期遺存為代表。這個遺址位于渭河邊,距離武山鴛鴦玉礦非常近。随着齊家文化中期向河西走廊及其以東的甘肅大部、青海東緣和甯夏南部拓展。

近些年來,以馬銜山玉礦、馬鬃山玉礦及敦煌旱峽玉礦為代表的玉礦資源被發現和開采利用。尤其是甘肅境内發現的馬鬃山玉礦、馬銜山玉礦、武山鴛鴦玉礦等多處玉礦資源,徹底解決了齊家文化玉器玉質差異較大的問題,得出了齊家文化玉器玉料以就地取材為主,有極少量玉料出自昆侖山脈的結論。這一認識對其他文化玉器玉料的來源問題探讨亦有很大助益。

現藏靜甯縣博物館的國寶級文物齊家文化(距今4000年)玉钺,武山縣博物館收藏的出土于大坪頭遺址的玉琮(周代,洛門西旱坪遺址出土.寬6.5厘米,厚4.5厘米,上孔徑5厘米,下孔徑3.5厘米,重340克;鴛鴦玉質,立方體,素面,穿孔為二台式,下端較大,上端較小,對穿鑽成;大口徑一壁打磨略接近二台部,敞平整,小口徑一壁開口原始,似為打制,粗加工而成),是齊家文化鴛鴦玉器代表性器物。另外,武山周邊縣區,定西市博物館、隴西縣博物館、大地灣博物館、安定區博物館、甘谷縣博物館,以及鎮遠縣博物館,也都藏有鴛鴦玉材質的齊家文化玉器。

春秋至秦漢時期,鴛鴦玉更加被廣泛加工使用。現在陝西碑林博物館陳列的秦始皇所用禦碗、酒斛,便都是和鴛鴦玉相類似的蛇紋岩雕琢而成。甘谷毛家坪秦早期文化(距今2800年)近年考古發掘出土的玉玦,材質都是鴛鴦玉。

河東之東的關中、中原,則在齊家文化時期出現了自甘肅向東的玉道。關中寶雞西郊距今約5000年的福臨堡遺址出土的2件墨綠色玉飾,均為蛇紋石質;長安縣沣西鄉的玉斧、客省莊的玉鏟以及銅川市的三孔玉刀等仰韶遺址的玉器,也是蛇紋石質;東秦嶺距今約5300年的靈寶縣西坡墓地出土的 14 件玉器,其中13 件為墨綠色、深綠色玉钺,也是蛇紋石質--它們都是來自武山的鴛鴦玉。至于藍田玉,有人認為在古代位于西域,而非陝西藍田。現在藍田縣發現的藍田玉品種有墨玉、白玉、彩玉,主要礦物成分為蛇紋石化大理岩,屬變質岩,與産于岩體中的酒泉玉、鴛鴦玉的成因及礦物成分完全不同。可見,約5000年前,甘肅的武山,當成為蛇紋石玉(鴛鴦玉)的源頭,并形成了沿渭河向東經關中平原進入中原的玉道,不妨稱為渭河玉道。

甘肅豐富的透閃石玉礦資源為“玉石之路”的形成和齊家文化發生、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齊家文化時間跨度大約為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已經進入銅石并用階段,主要分布在甘肅、甯夏、青海、内蒙古等四省區。自1924年發現甘肅廣河縣齊家坪遺址,已發現1500多處齊家文化遺址,其中青海省境内450餘處、甯夏境内10餘處,而甘肅境内則有1000餘處。20世紀50年代開始,考古工作者對齊家文化遺址進行調查、發掘與研究,發掘了甘肅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莊、秦魏家、張家嘴、姬家川,天水師趙村與西山坪,武山傅家門,青海樂都柳灣墓地、民和喇家遺址和臨潭磨嘴子等遺址。

2016年7月26日至27日,由葉舒憲帶隊前往武山縣探查因暴雨錯過的鴛鴦玉礦。采樣後指出,把鴛鴦玉的代表性标本與出土文物進行比對,則可以初步驗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常山下層文化和齊家文化的出土玉器中,哪些可能是用渭河玉石制作的,進而對玉石之路渭河道先于黃河道的新假說提供實物證明的線索。如此,西玉東輸的曆史或可上推近 2000年,從齊家文化時期的距今4000年,上推到仰韶文化時期的距今6000年。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深入研究甘肅玉礦、玉作坊與“玉石之路”關系,研究漢代開辟絲綢之路之前歐亞大陸各族群之間進行物質交換與文化傳播的久遠曆史,關照文明互鑒、互相促進的漫長曆程,對重新認識這條東西文化交流大通道的内涵、價值,探析華夏文明的起源、發展、傳承,助力玉文化産業和旅遊發展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同時,在國際交流合作愈來愈密切的背景下,為科學繼承、弘揚、傳播中國優秀文化遺産,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今天,武山鴛鴦玉雕精巧美觀,馳名海内外,産品遠銷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 20多個省、市,部分産品打入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國際市場,深受人們青睐。鴛鴦玉雕,造型别緻,生動優美,2006年10月列入第一批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0年被評為全國最受歡迎的十大旅遊産品之一。

(裴應東供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