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判了藥明康德緩刑

美國判了藥明康德緩刑

金角财經

2024-05-15 16:56釋出于廣東财經領域創作者

美國判了藥明康德緩刑

原創首發 | 金角财經(ID: F-Jinjiao)

作者 | 塞爾達

美國判了藥明康德8年緩刑。

5月10日,美國國會釋出了修改版《生物安全法案》,将《法案》所涉公司現有合同/産品的豁免權延伸至2032年1月1日。

不過,美國在關鍵時刻松手,絕非出于好意。業内人士認為,主要原因是國外CXO目前還消化不掉中國CXO的體量,馬上脫鈎并不現實;修改法案是在等待中國以外的CXO産能擴充完成,而這仍需數年時間。

這意味着,盡管藥明康德獲得了緩沖機會,但對最終結局并無決定性改變。

2023年,藥明康德海外收入占比由2021年的74.67%提升至81.73%,其中美國業務占比達64.78%。

伴随着禁令倒計時,藥明康德不僅需要把重心慢慢遷移回國内,還需要做出艱難的選擇:

是繼續卷服務卷價格,還是徹底轉型制藥界“華為”,兩條路都不好走。

“狼來了”

今年年初,美國參衆兩院多名議員共同提出了一項兩黨立法,旨在阻止外國對手竊取敏感的美國基因資料和個人健康資訊。該議案将禁止所有由外國對手擁有或控制的生物技術公司的商業營運威脅國家安全,不得通過聯邦合同、撥款和貸款獲得美國納稅人的資金。

議案提及,中國尋求在生物技術領域占據主導,華大基因、藥明康德等公司與中國軍方有關聯,并存在資料安全風險;認為要阻止美國納稅人資金流向與中國軍方有關系的外國對手生物技術公司,并防止美國納稅人購買外國對手的生物技術裝置,以免美國人的基因組資料洩露。

該議案提出者之一、“美中戰略競争特别委員會”主席加拉格爾一直對華态度強硬。其曾在2023年要求調查福特汽車與甯德時代的合作、要求美國财政部落實對華投資審查政策,以及催促美國對中芯國際和華為進行全面的科技和金融制裁。

消息一出,“藥明系”暴跌。藥明康德A股封跌停闆,港股收跌16.43%;藥明生物收跌18.17%,盤中一度跌近30%;藥明合聯收跌20%。

當晚,藥明康德釋出《澄清公告》,試圖安撫市場,堅稱“藥明康德的業務發展不會對任何國家的安全構成風險。”

但後續情況進一步嚴峻。

3月6日,這份被高度關注的《生物安全法案》獲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投票通過。雖然議案内容有所修訂,增加的内容包括,豁免在拟議立法生效前簽訂的現有合同,不過議案仍将藥明康德列入“予以關注的生物技術公司”之一。

3月14日,美國BIO(生物技術創新組織)稱将終止藥明康德會員資格,其官網公開表示将采取若幹措施以“重申該組織在國家安全方面的立場”。

值得注意的是,“藥明系”并非今年才首次被傳遭遇美國制裁。

2021年12月15日,藥明康德午後突然大跌,消息面上美國商務部預計将二十多家中國公司列入實體名單,其中包括一些涉及生物技術的公司。

2022年2月,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公布将33家中國實體列入“未經核實清單”,藥明生物位于無錫和上海的兩家實體出現在清單中,緻使“藥明系”個股重挫。

随後有分析指出,“未經核實清單”與“實體清單”并不相同,“未經核實清單”相對較寬松,藥明生物也回應稱被列入“未經核實清單”對公司業務沒有帶來實質影響。

不過,“狼來了”喊多了,狼真的就來了。

自拜登政府執政以來,美國國會涉華議案數量快速上升,中美的競争焦點已經席卷了從晶片技術到電動汽車在内的幾乎所有領域。

在如此嚴峻的國際局勢下,最近針對藥明康德的法案恐怕不再是“狼來了”,而是實實在在的威脅。

8年“緩刑”

5月10日,美國國會釋出修改版《生物安全法案》,将所涉公司現有合同/産品的豁免權延伸至2032年1月1日,即要求美國公司在2032年之前結束與《法案》所涉公司的合作。

這意味着藥明康德獲得8年緩沖期來調整業務結構。

“最新草案暫定以2032年作為脫鈎最後期限令我們感到鼓舞,相信八年的期限能讓藥明系有時間實作軟着陸。”摩根士丹利分析師Sean Wu和Daisy Cheng在發給客戶的報告中寫道。

對于美國為何要在如此關鍵的時候留給藥明康德一口氣,市場有不同聲音,既有分析稱是藥明系的遊說工作起了作用,也有業内人士認為主要原因是國外CXO目前還消化不掉中國CXO的體量,脫鈎無法馬上進行。

某CRO公司負責研發的資深科學家認為,藥明系的遊說工作不會起太多作用,美國修改《法案》是在等待中國以外的CXO産能擴充完成,而這需要數年時間。

雖然豁免權延伸至8年後,給藥明康德帶來了緩沖機會,但對最終結局恐怕并無決定性改變。

這是因為,雖然在新法案生效前,隻要藥明康德與美國客戶簽訂了合同,就不受影響繼續執行,但美國客戶在如此嚴峻的地緣政治環境下,是否還願意繼續和藥明康德簽署長期合同,仍然要打上問号。

事實上,在美國參議院通過法案前,不少美國藥企就發聲明稱,藥明康德對其具備重要性,但在參議院以“可能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危機”為由通過法案之後,這些藥企都沉默了。

美國判了藥明康德緩刑

甚至還有着急唱反調的,如被美國能源部指控曾與藥明康德合作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在法案通過後立刻表示,與藥明康德及其附屬公司沒有任何訂單與合作。

這意味着,在美國的“國家安全”帽子下,這些美國企業盡管還是希望和藥明康德有業務來往,但也隻能無奈地閉嘴靠邊站。

大和資本市場分析師表示,雖然法案推遲受到市場歡迎,因為這應該會有助于平穩過渡,但也表明限制措施正在向前推進——總體上對中國合同研發和制造公司不利。

這些擔憂也在資本市場迅速反映。修訂法案公布後,藥明康德在港股一度飙升15%,但之後快速回吐漲幅。

轉型決心

除了禁令倒計時,藥明康德還在經曆“後疫情”時期的陣痛。

2023年,受新冠商業化項目訂單收入減少、對比基準高基數影響,藥明康德收入增速出現斷崖式下滑。

去年,藥明康德營收同比增長2.5%至403.41億元,剔除新冠商業化項目,收入同比增長25.6%;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9%至96.07億元。

往前看2022年,藥明康德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别為71.84%和72.91%;往後看今年,藥明康德關于2024年的業績指引也較為謹慎,預計2024年營收達383億元至405億元,這一資料相比2023年增長區間為-5.06%至0.39%。

分地區來看,歐美地區的訂單仍是公司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且海外業務增速快于國内。

2023年,藥明康德來自美國客戶的收入為261.3億元,剔除特定商業化生産項目後同比增長42%;來自歐洲客戶收入為47億元,同比增長12%;來自中國客戶收入73.7億元,同比增長1%。海外收入占比由2021年的74.67%提升至81.73%,其中美國業務占比達64.78%。

短期來看,藥明康德根本無法擺脫對海外業務的依賴,未來8年能否順利熬過“後疫情”時期的陣痛,對于藥明康德來說至關重要。

Bernstein中國制藥和生物技術進階研究分析師Rebecca Liang表示樂觀,認為8年時間足夠在海外發展非美國業務,建立本地業務,打造可以緩解國家安全擔憂的資料使用防火牆。“大部分下行風險可被化解。”

對于藥明康德來說,最穩妥的政策可能還是壯大國内業務,畢竟華為的遭遇在前,“戰略性撤退”是守住基本盤的唯一出路。

如果真的把業務重心從歐美搬回中國,藥明康德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繼續做創新藥的“服務”角色。雖然這是藥明康德的看家本領,但在國内不一定有走得順。因為藥明康德在面對美國客戶時有價格優勢,但國内價格更卷,使藥明康德的優勢大減。此外,藥明康德就算同樣能以價換量,“後疫情”時期的經營陣痛也隻會更加強烈。

還有一個更有想象力的選擇,就是從服務向創新轉變,從制藥界的富士康變成制藥界的華為。

這種設想的邏輯在于,雖然藥明康德常常拿來與富士康作比較,但兩者還是有着本質不同。藥明康德不僅做外包,還投資多家生物醫藥公司,甚至有獨資或控股的企業,這些公司有自己的創新管線。

事實上,正是因為藥明康德在創新上開始擡頭,才使歐美國家開始無法容忍的。有美國議員就認為,美國藥企過度依賴中國供應鍊是威脅,中國生物科技快速追趕美國也是威脅。

繼續啃老本,還是沖擊制藥界的“華為”,就看藥明康德在剩餘8年裡的決心了。

參考資料:

财新《美國修訂版生物技術法案草案可能為藥明康德等中國藥企提供喘息之機》

财新《美議案拟限制特定生物公司 藥明系、華大系股價跳水》

财新《藥明康德多肽業務貢獻增量 2024年業績指引趨謹慎》

智谷趨勢《中國又一高科技領域的華為,要被美國逼出來了?》

檢視原圖 54K

  • 美國判了藥明康德緩刑
  • 美國判了藥明康德緩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