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鄭成功死後,手下将領棄世子鄭經,不顧擁立其弟鄭襲即位?

作者:飯團說事

在台灣曆史的長河裡,鄭成功的名字熠熠生輝。1662年,這位民族英雄僅一年後便駕鶴西去,留下了波瀾壯闊的後續篇章。一場關于繼承權的争鬥悄然上演世子鄭經被擱置,鄭成功的弟弟鄭襲意外登上上司寶座。背後究竟隐藏着怎樣的心機與算計?

為什麼鄭成功死後,手下将領棄世子鄭經,不顧擁立其弟鄭襲即位?

1661年,鄭成功英勇收複台灣,為南明朝廷在東南沿海建立了一個堅固的根據地。就在他風光無限時,病魔卻悄無聲息地降臨。次年,這位抗清英雄便病逝于台灣,留給後世無盡的哀思與遺憾。鄭成功的去世,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是一場權力争奪的序幕。

為什麼鄭成功死後,手下将領棄世子鄭經,不顧擁立其弟鄭襲即位?

鄭成功死後,原本應由其嫡長子鄭經繼承爵位和上司權。事實卻出人意料在台灣的重要将領蕭拱宸和黃昭竟然決定支援鄭成功的弟弟鄭襲上位。這一決策背後,不乏深思熟慮的權謀。

鄭經此時還在廈門,而鄭襲則恰好在台灣。地理位置的優勢,使得鄭襲更容易得到台灣将領的支援。鄭成功臨終前雖未明确指定繼承人,但鄭襲在台灣的存在,無疑給那些希望穩定局勢的将領提供了一個“合适”的選擇。

為什麼鄭成功死後,手下将領棄世子鄭經,不顧擁立其弟鄭襲即位?

軍中權力的更疊從來都不是單純的繼承問題,它涉及到的是一系列的利益平衡和權力博弈。鄭經雖是嫡長子,但他并未在台灣與将領們并肩作戰,缺少了與部下間的那種血與火的聯結。相比之下,鄭襲雖資曆淺薄,卻因長期在台灣,與當地将領有着更深的人際關系。這種情況下,蕭拱宸和黃昭等人的選擇,或許也是基于對未來局勢穩定的考慮。

另一方面,鄭經的個性也被曆史記載為較為溫和,這在亂世中或許成了他的劣勢。一個需要強力統禦、駕馭複雜局勢的時代,更需要一個果敢和有決斷力的領袖。鄭襲的性格和處理事務的方式,可能更符合部下的期待。

為什麼鄭成功死後,手下将領棄世子鄭經,不顧擁立其弟鄭襲即位?

我們不得不提的是,鄭成功的部将中不乏野心家。他們支援鄭襲,也許部分是出于個人利益的考量。在鄭成功的光環下,每個将領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鄭襲上位可能為某些人提供了更多利益的空間,或是保持了他們原有的權力和地位。

在這樣的背景下,鄭經選擇留在廈門而不是立即趕回台灣奔喪,也成了一個關鍵因素。如果鄭經能夠在第一時間回到台灣,親自掌控軍權和政權,情況可能會大不相同。但曆史沒有如果,鄭經的缺席為鄭襲的上位提供了機會。

為什麼鄭成功死後,手下将領棄世子鄭經,不顧擁立其弟鄭襲即位?

鄭經為何沒有立即傳回台灣?曆史資料給出的答案并不一緻,但可以推測,鄭經可能是出于對形勢的不确定和對自身安全的考慮,選擇暫時觀望。加之海上行舟艱難,不同的政治意見和計劃,使得鄭經錯失了掌控全局的最佳時機。

為什麼鄭成功死後,手下将領棄世子鄭經,不顧擁立其弟鄭襲即位?

鄭襲的即位并非一帆風順。他需要在短時間内證明自己的能力,赢得人心,同時也要處理好與哥哥鄭經的關系,確定不會引起更大的内部分裂。鄭襲的智慧和手腕,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得到了考驗,他如何平衡各方勢力,維護鄭家的江山,成了新的挑戰。

為什麼鄭成功死後,手下将領棄世子鄭經,不顧擁立其弟鄭襲即位?

這一切的背後,不僅僅是兄弟二人,更是一幅南明末年群雄割據的大畫卷。在這幅畫卷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命運,而鄭成功的家族,無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筆。

為什麼鄭成功死後,手下将領棄世子鄭經,不顧擁立其弟鄭襲即位?

鄭成功的去世引發的一系列權力争鬥和繼承問題,不僅是一個家族内部的事務,更是整個南明末年政治動蕩的縮影。鄭經和鄭襲,讓我們看到了曆史的複雜和人性的多面。在那個動亂的時代,每一個決定都可能改變曆史的走向。今天,當我們回望過去,不禁感慨:曆史總是在不經意間,書寫着人類無法預測的劇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