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4年陳永貴指責北大荒不懂種地,上司:他懂啥,大寨才幾畝地?

作者:老趙聊健康

陳永貴,一個出生于山西昔陽縣的普通農民,卻憑借着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帶領家鄉人民創造了令人驚歎的"大寨奇迹"。這個奇迹不僅改變了大寨村的面貌,也為新中國農業的發展樹立了一座豐碑。

然而,在陳永貴叱咤風雲的人生中,也難免有一些遺憾和誤解。就像那句古語所言:"成王敗寇,一朝天子一朝臣"。當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農民,一躍成為黨和國家上司人時,質疑和非議也接踵而至。

74年陳永貴指責北大荒不懂種地,上司:他懂啥,大寨才幾畝地?

有人說他"文化水準低",擔任副總理實屬"過譽";也有人诟病他"隻會搞大寨那一套",難以指導全國農業工作。甚至還有小上司當面頂撞他,認為"他懂個屁"。種種質疑之聲,在陳永貴耳邊萦繞不去。

但陳永貴并沒有被這些流言蜚語所動搖。他始終堅信,正是憑借着對農業生産的執着和對人民群衆的熱愛,他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無論是帶領大寨人民"愚公移山"般地開墾梯田,還是臨危受命擔任副總理,他都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國家和人民奉獻着一切。

74年陳永貴指責北大荒不懂種地,上司:他懂啥,大寨才幾畝地?

翻開曆史的卷軸,我們不難發現,像陳永貴這樣的農民領袖,在中國共産黨的隊伍中并不鮮見。早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曾這樣評價過一位叫王良的農民領袖:"王良同志在群衆中很有威信,說一不二,這是因為他辦事公道,一心一意為窮人謀利益的緣故。"

正是無數個像陳永貴、王良這樣的優秀共産黨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赢得了人民群衆的信任和擁護,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74年陳永貴指責北大荒不懂種地,上司:他懂啥,大寨才幾畝地?

陳永貴雖然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但他卻有着常人難以企及的膽識和魄力。1949年,34歲的陳永貴正式加入中國共産黨,擔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園,他沒有退縮,而是帶領鄉親們開啟了改天換地的偉大實踐。

要知道,當時的大寨村可謂是困難重重:位于太行山區的黃土高原上,石塊遍布,旱澇頻發。村民們雖然也辛勤勞作,但耕地零星破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面對如此艱難的處境,一般人恐怕早已放棄了希望。

74年陳永貴指責北大荒不懂種地,上司:他懂啥,大寨才幾畝地?

然而陳永貴卻不同,他深知這片土地上蘊藏的巨大潛力。"要想富,先修路","要想糧食多,關鍵在水利"。在他的号召下,村民們開山鑿石,修梯田,築水利,逐漸改變了大寨村"七溝八梁一面坡"的自然面貌。功夫不負有心人,僅僅幾年時間,昔日貧瘠的山坡就披上了層層梯田的"綠裝",糧食産量節節攀升,村裡人的生活也越過越紅火了。

這一切,無不凝聚着陳永貴和鄉親們的心血。正如他在日後所感慨的:"大寨村的溝溝坎坎都鑿進了我的心裡,大寨村人的冷暖都系在我的心上。"

74年陳永貴指責北大荒不懂種地,上司:他懂啥,大寨才幾畝地?

但命運似乎總愛和英雄開玩笑。就在大家為豐收的果實歡欣鼓舞時,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自然災害突然降臨在這片田野...

1963年,一連串的洪水、冰雹、霜凍等極端天氣襲擊了昔陽縣。眼看着辛辛苦苦耕耘的田地被洪水沖毀,莊稼被冰雹打得稀爛,不少村民都絕望了。但陳永貴沒有被困難吓倒,而是立即召集黨員幹部,研究對策,帶領群衆搶險自救。

74年陳永貴指責北大荒不懂種地,上司:他懂啥,大寨才幾畝地?

在他的帶領下,大寨人民發揚"一天也不耽誤,一刻也不停歇"的抗災精神,沒日沒夜地搶收搶種,恢複生産。功夫不負有心人,當這個多災多難的年景過去時,大寨村不僅做到了顆粒不少國家的,還向國家交售了24萬斤餘糧。這個數字,放在今天看來或許并不驚人,但在當時那個物資匮乏的年代,卻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迹。

大寨精神,大寨奇迹,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1964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專程來到大寨村視察,對陳永貴和鄉親們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次年,毛澤東主席發出"農業學大寨"的偉大号召,要求全國農村以大寨為榜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群衆運動。

74年陳永貴指責北大荒不懂種地,上司:他懂啥,大寨才幾畝地?

登上人生巅峰的陳永貴并沒有是以而驕傲自滿。他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産黨員,是人民的勤務員。無論是坐在開會的主席台上,還是蹲在田間地頭,他始終保持着一名普通勞動者的本色。

1975年1月,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消息傳來:陳永貴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專門負責全國農業工作。消息一出,舉國嘩然。這在當時可是破天荒頭一遭:一個地道地道的農民,既沒有顯赫的軍功,也沒有高深的學曆,僅憑着帶領鄉親們創造"大寨奇迹"的功績,就被委以如此重任,着實不同尋常。

74年陳永貴指責北大荒不懂種地,上司:他懂啥,大寨才幾畝地?

有人為他高興,認為這是黨中央對廣大農民的重視和信任;也有人心存疑慮,擔心他駕馭不了如此複雜的農業工作。更有甚者,竟公然貶低他的能力,譏諷道"他懂個屁"。種種議論,沸沸揚揚。

面對外界的質疑,陳永貴并沒有辯解,而是以更加務實的作風投入工作。他仍然像過去那樣,殚精竭慮為農業生産操心,披星戴月深入基層調研。

74年陳永貴指責北大荒不懂種地,上司:他懂啥,大寨才幾畝地?

1974年,他來到黑龍江北大荒農場視察。看到馬糞随處可見,沒有統一收集利用,他不禁聯想起大寨村的情景,脫口而出"種地不上糞,就是瞎胡混"。不料此言一出,竟引起一個農場上司的不滿,事後還當面頂撞陳永貴道:"他懂個屁!"

這雖是一件小事,卻反映出當時農業領域存在的一些問題。由于各地情況千差萬别,大寨的經驗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一些地方在學習大寨精神時,存在簡單照搬、機械模仿的傾向,甚至出現了在肥沃的平原地區非要修梯田的荒唐事。

74年陳永貴指責北大荒不懂種地,上司:他懂啥,大寨才幾畝地?

對此,陳永貴深感憂慮。他一再強調,學習大寨精神,關鍵是要學習大寨人民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而不是生搬硬套具體做法。同時,他也虛心向各地農業專家學習,努力提高自己指導全國農業生産的本領。

在陳永貴離開大寨村赴京工作後,他的老搭檔郭鳳蓮接過了大寨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這位堅強智慧的女性,不僅繼承發揚了大寨精神,還開闊眼界,帶領村民向外地學習先進經驗,使大寨村的面貌日新月異。陳永貴雖遠在京城,但他的心依然牽挂着家鄉父老。每逢節假日,他都要給郭鳳蓮去信,交流工作情況,讨論發展大計。

74年陳永貴指責北大荒不懂種地,上司:他懂啥,大寨才幾畝地?

五年副總理的任期轉瞬即逝。1980年,陳永貴卸任歸來,重新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黃土地。盡管歲月在他的鬓角染上了白霜,但他的初心始終未改。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在為家鄉的建設殚精竭慮,鞠躬盡瘁。

回首陳永貴跌宕起伏的一生,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們品味和思考。

他是一個平凡的農民,卻用自己的雙手開創了不平凡的事業。在他的帶領下,昔日貧瘠落後的大寨村,搖身一變成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一個響當當的名字。這個奇迹,無不凝結着陳永貴對這片黃土地的深厚感情,對鄉親們的無限熱愛。

74年陳永貴指責北大荒不懂種地,上司:他懂啥,大寨才幾畝地?

他是一位出色的共産黨員,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無論是在家鄉大寨,還是在北京的上司崗位上,他都在盡心竭力為人民服務。即便遭受到一些不公正的議論和誤解,他也沒有被名利所惑,而是一如既往地兢兢業業工作,努力把黨的農業政策貫徹落實好。

他是一個偉大的時代縮影,折射出新中國農村發展的艱辛曆程。從土地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從人民公社化運動到改革開放,陳永貴親身經曆并參與了這一系列波瀾壯闊的變革。他的人生軌迹,就是一部鮮活生動的農村變遷史。

74年陳永貴指責北大荒不懂種地,上司:他懂啥,大寨才幾畝地?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陳永貴的成長和成就,離不開黨的培養和人民的支援。正是在黨的正确上司下,在萬千百姓的擁護下,他才能一步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基層幹部,一位出色的國家上司人。這也啟示我們,個人的奮鬥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要始終與黨和人民保持血肉聯系,在為民造福中實作自身價值。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接力棒代代相傳。如今,改革開放已經走過40多個年頭,大陸的農業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大包幹"到"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從"統購統銷"到"市場化改革",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政策紅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産力。莊稼人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74年陳永貴指責北大荒不懂種地,上司:他懂啥,大寨才幾畝地?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吹響了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嘹亮号角。"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正是我們對美好鄉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陳永貴身上那種艱苦奮鬥、銳意進取的精神。無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還是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都需要我們埋頭苦幹、真抓實幹。讓我們攜手并肩,共同譜寫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

縱觀陳永貴的一生,有太多感人至深的瞬間令人動容。但如果一定要選出最觸動心靈的一幕,那無疑是1980年,當他卸任副總理職務,重返闊别已久的大寨山崗的那一刻。

74年陳永貴指責北大荒不懂種地,上司:他懂啥,大寨才幾畝地?

望着鄉親們曬黑的臉龐,聽着家鄉土地上傳來的悅耳笑聲,陳永貴百感交集,熱淚盈眶。他深知,無論歲月如何變遷,無論走到哪裡,他的根始終紮在這片黃土地上,他的心始終系着父老鄉親。"我是大寨人,大寨是我永遠的家!"這樸實無華的話語,道出了一個共産黨人對人民的赤子之心。

如今,陳永貴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留下的寶貴精神财富,将永遠激勵着一代代中國人奮勇前行。讓我們化悲痛為力量,學習他心系群衆的公仆情懷,繼承他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弘揚他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闊步向前,為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