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擇一靜居,活出生命的豐盈。

作者:拾器格物
擇一靜居,活出生命的豐盈。
擇一靜居,活出生命的豐盈。

陸遊在《臨安春雨初霁》中低吟:“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春雨洗盡塵埃,杏花喚醒生機,這便是自然賦予的瞬息繁華,然而詩人卻在寂靜小樓中聆聽,以清淨之心接納世間的瞬息萬變。

人生亦然,面對世間的浮華與喧嚣,我們何嘗不能擇一處清靜之居,以内心的甯靜與淡然,活出生命的豐盈?

擇一靜居,活出生命的豐盈。

靜居·獨擁寂歡

白居易在《池上篇》中勾勒:“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寥寥數筆,繪出靜居的理想圖景:宅不過十畝,園僅五畝,卻因一池清水、千竿翠竹而生出無限意趣。于此靜居,日日觀竹影搖曳,夜夜聞池水潺湲,生活的節奏仿佛被自然的韻律牽引,慢了下來。

寂歡并非孤獨,而是獨處時與自我、與自然的深度對話。

手握一壺香茗,靜閱半卷詩書,或是閑觀花開花落,漫随雲卷雲舒,皆是與寂歡的親密接觸。在這樣的靜居中,我們得以暫離塵世紛擾,讓心靈回歸質樸,讓精神沉浸于内在的豐饒。

擇一靜居,活出生命的豐盈。

靜居·室宇靜谧

明代文人陳繼儒在其《小窗幽記》中寫道:“茅屋三間,木榻一枕,竹幾一床,燒筍煮茶,别是一番清福。”

靜居之室宇,無需雕梁畫棟,不必金碧輝煌,貴在靜谧與雅緻。茅屋簡樸,木榻古拙,竹幾清雅,看似簡陋,實則承載着主人超凡脫俗的志趣。

靜居之處,宜有竹林環繞,風穿竹葉,沙沙作響,恰似大自然的輕柔撫慰。

夜來明月高懸,灑落一地銀光,此時靜坐窗前,或撫琴,或冥想,任由月色浸潤心田,那便是靜居賦予的無上清福。

擇一靜居,活出生命的豐盈。

靜居·悟靜養性

朱熹曾言:“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靜居之人,如半畝方塘,唯有保持内心的澄澈與甯靜,方能映照天光雲影,接納生命的智慧之流。靜居不僅是身體的栖息之地,更是精神的修煉之所。

在靜居中,我們學會與自己相處,傾聽内心的聲音,通過讀書、習字、冥思等方式,不斷充實與提升自我。

有時,不妨效仿古人,挂一幅“靜思”之字于壁,提醒自己在忙碌之餘不忘靜心,讓生活與修行融為一體。

擇一靜居,活出生命的豐盈。

古語雲:“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靜居,正是對淡泊與甯靜生活的生動诠釋。它并非逃離現實,而是選擇一種更為内斂、更為深邃的生活态度。在靜居中,我們得以沉澱心靈,滋養性靈,領悟生活的真谛。

晨起觀日出東方,暮落賞晚霞滿天,四季輪回中,靜居者自有一份閑逸與自在。

人生短暫,何不擇一靜居,以靜心待世界,以閑逸度流年,讓生命的每一刻都充滿詩意與豐盈。如此,方能在紛繁世界中,活出一份屬于自己的恬淡與從容。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