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禹錫的一首送春詞,寫出了樂觀豁達的人生态度,鼓舞了無數人

作者:劉玲子candy

品經典詩詞,講曆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

銀钏金钗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唐 劉禹錫《竹枝詞九首 其九》

起伏的春山上,桃花和李花競相開放,漫山遍野,層層疊疊。

遠遠望去,袅袅炊煙從花木掩映處升起,那裡一定是村民聚居地。

手上戴着銀镯,頭上别着金钗,盛妝的女子到下山擔水準備做飯,

腰上挎着長刀,頭上戴着短笠,男子到山上去放火燒荒準備播種。

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夔州的這個春天,是如此富有生機和活力。

彼時劉禹錫任夔州刺史,相比朗州司馬,官職雖升卻未脫離谪籍。

這是長慶二年(822年)春,距劉禹錫遭貶離京已經過去十七年。

吾心安處是故鄉。谪居異鄉,雖有戚戚,可劉禹錫依舊滿懷熱愛。

春來時滿心歡喜,春歸時坦然相送,這就是劉禹錫的曠達和積極。

《送春詞》即作于其貶谪巴山楚水之時,寫出他樂觀豁達的心态。

劉禹錫的一首送春詞,寫出了樂觀豁達的人生态度,鼓舞了無數人

昨來樓上迎春處,今日登樓又送歸。

蘭蕊殘妝含露泣,柳條長袖向風揮。

佳人對鏡容顔改,楚客臨江心事違。

萬古至今同此恨,無如一醉盡忘機。——唐 劉禹錫《送春詞》

簡譯:

昨天剛上樓迎來春天,今天就登樓送它歸去,蘭花凋零,殘蕊含露,像是不舍,柳條揮舞,似是送别。

美人衰老了容顔,谪客蹉跎了心事,四季輪轉,古今如此,與其傷春悲秋,何不開懷暢飲,順其自然。

劉禹錫的一首送春詞,寫出了樂觀豁達的人生态度,鼓舞了無數人

賞析: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借送春之際,表達對歲月流逝的不舍,結合自身際遇,抒發豁達樂觀的人生态度,給人鼓舞之情。

“昨來樓上迎春處,今日登樓又送歸”,首聯寫對時光流逝的無可奈何立情,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從不為任何人事而停留。

劉禹錫少年得志,21歲時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士,30歲時已官至監察禦史,而後又與韓愈、柳宗元等一衆好友在禦史台供職。

公元805年,随着永貞革新運動的失敗,33歲的劉禹錫遭貶離京,而後的二十餘年裡,他輾轉地方為官,足迹遍布巴山楚水。

春天來了一回又一回,樹葉綠了又一次又一次,可沒有哪一年的春風,是為落魄的貶谪之人而拂來的,年華蹭蹬,怎不慨歎?

是以,登樓遠眺,看綠肥紅瘦春又歸去,可自己遠在天涯不知歸期何日,空有滿腹經綸,卻壯志難酬,又怎能不歎流年易逝?

“蘭蕊殘妝含露泣,柳條長袖向風揮”,颔聯采用拟人的手法,寫暮春之景,蘭花零落,殘蕊帶露,柳樹已長出長長的枝條。

花開有期,品格高潔的春蘭殘妝萎靡,殘蕊含露,好像是不舍春天的離去,綠柳成蔭,長長的枝條在風中搖曳,似乎是告别。

一邊是凋零,一邊是新生,人間草木深,總有生生不息的美好,一邊是憐惜,一邊是贊歎,這就是劉禹錫,光明始終在心中。

從不消極和頹廢,斜陽向晚,他贊歎“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人事更疊,他感悟“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劉禹錫的一首送春詞,寫出了樂觀豁達的人生态度,鼓舞了無數人

“佳人對鏡容顔改,楚客臨江心事違”,頸聯寄寓深沉,抒發自己多年漂泊在外,才不得用,年華老大心事蹉跎,有志難酬。

時隔多年,縱然是傾城的美人也難抵歲月消磨,容顔難似昔日,而自己輾轉多地,空把年華虛度,臨風怅惘,怎不思緒萬千!

初貶為朗州司馬,不能參聞公事,十年歲月,唯有寄情于讀書著述或山水間,或“一盞秋燈夜讀書”,或“行盡潇湘萬餘裡”。

而後接連出任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輾轉多方,困頓他鄉,這麼多年來難以施展心中大志,總和自己的意願相違。

劉禹錫有宰相之才,他亦自比屈原,同樣被人诽謗,無辜遭貶,放逐湘沅,是以面對春光流逝,壯志難酬,有美人遲暮之感。

“萬古至今同此恨,無如一醉盡忘機”,尾聯是全詩的主旨,也是情感的升華,既然不能改變現實,那何不快樂些享受當下?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時光亘古,歲歲年年,它總是不慌不忙,那俗世中的我們為什麼傷感呢?何不順其自然過好眼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正是因為他心裡的這束光,照亮了貶谪歲月裡的至暗時刻,才得以守得雲開見月明。

劉禹錫的一首送春詞,寫出了樂觀豁達的人生态度,鼓舞了無數人

後記: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曆盡二十三貶谪生涯,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劉禹錫奉诏傳回洛陽。

途經揚州,與罷官蘇州刺史的白居易不期而遇,久聞其名的二人一見如故,詩酒唱和間,白居易很是為其鳴不平。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對于世事變遷和宦海浮沉,樂觀的劉禹錫,總能以豁達的襟懷坦然面對。

雖然人生最好的時光都在不得志中度過,但他卻沒有虛度這二十餘年的歲月,寫作著述,取得了卓越的文學成就。

他鄉的春風雖不是為他而來,但他卻為異鄉的春光所陶醉,因為熱愛,是以寫出充滿盎然生機的《竹枝詞九首》。

“萬古至今同此恨,無如一醉盡忘機”,同樣是因為對人生和生活充滿熱愛,是以他才能寫下達觀的《送春詞》。

參考文獻:

《新唐書 劉禹錫傳》

劉禹錫的一首送春詞,寫出了樂觀豁達的人生态度,鼓舞了無數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