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種容易被“誤診”的痛,可能是骨質疏松信号

作者:北方名醫

受訪專家: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骨科

李熙雷 主任醫師

在大衆印象中,骨質疏松常與骨折、“縮個兒”等情況聯系起來,但很少有人知道這種病還會引發各種疼痛。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李熙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臨床中有不少患者因疼痛前來就診,但很難讓人想到骨質疏松。近日,《老年骨質疏松性疼痛診療與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4版)》釋出,特别指出應重視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的疼痛識别與管理。因為,可能早在身高明顯變矮前,全身上下都已經開始“預警”了。

半夜痛。對于無法查明原因的全身痛,臨床常建議進行骨密度相關檢查。因為骨質疏松常伴有骨骼系統畸形,會引發疼痛,常發生于後半夜或淩晨,難以确定具體位置。骨量丢失12%以上就可出現骨痛,而且骨量丢失越快或骨量越低,骨痛程度越重。不少老年骨質疏松患者,尤其是骨折後,常伴發焦慮、抑郁情緒,疼痛會進一步加重。

4種容易被“誤診”的痛,可能是骨質疏松信号

腰背痛。老年骨質疏松症患者的骨結構會發生明顯病變,即使是輕微外力就可能引發損傷,尤其是負重較大的腰背部、活動較多的肩頸部,是患者經常疼痛的部位,活動時會加重。但以腰背痛為主要表現的骨質疏松,容易與腰背肌筋膜炎、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等混淆,需要仔細鑒别。

翻身痛。骨質“松散”後,骨骼形狀可發生細微改變,周圍肌肉難免會受影響,引發疼痛。這種痛多與體位相關,比如翻身、起坐時疼痛或某種體位下靜息痛。

4種容易被“誤診”的痛,可能是骨質疏松信号

急性痛。當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發生骨折時,相應部位會出現急性重度疼痛,比如胸腰段椎體壓縮性骨折,可引發胸腰骶部或臀部疼痛,在翻身時加重,要引起重視,盡快就醫。

35歲後骨質開始流失,骨骼進入自然老化過程。大陸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症患病率為19.2%,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達到32%。專家表示,中老年人群一旦出現上述任意一種疼痛,最好及時就診,通過體格檢查、骨密度檢查及其他相關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檢視骨質疏松嚴重程度。确診後,臨床幹預一般分為3步。

第一步:生活治療。日常注意均衡膳食,加強營養,戒煙限酒,避免過量飲用咖啡及碳酸飲料;保證規律運動,避免跌倒;減少使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比如糖皮質激素、苯妥英鈉等;遵醫囑,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等;避免久站久坐,一旦出現劇烈疼痛,需卧床休息。

專家強調,充足日曬尤為重要,老年人在戶外行走時不要“全副武裝”,盡量将手、手臂、腳、背部等其中一部分皮膚暴露在陽光下,進而接受紫外線,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可有效防控骨松。

第二步:抗骨松治療。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應用降鈣素、雙膦酸鹽等抗骨質疏松藥物,如果骨密度升高了,急慢性疼痛也會有所緩解。此外,微創介入手術以及針刺、實體療法等也有助改善疼痛症狀;非甾體消炎鎮痛藥可用于緩解各種輕中度骨質疏松性疼痛。

相較于男性,女性由于絕經後激素水準下降,骨質疏松往往更嚴重,可能需要使用“更進階”的藥物,比如鹽酸雷洛昔芬片、甲狀旁腺激素類似物。

第三步:運動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患者骨脆性增加,且常伴有肌少症,造成姿勢異常,一旦跌倒,可引發創傷性骨折等嚴重損傷。除了用藥控制骨質流失外,運動不僅有助增加骨密度,還可改善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專家表示,臨床有個“伍爾夫定律”,是指骨骼長時間接受外部壓力,就會增大骨密度和堅硬程度。最簡單的刺激是走路,老年人甚至可選擇走路時适當負重,但需量力而行;力量訓練也可給予骨骼縱向刺激,進而提高骨密度,但需從小重量開始逐漸增加,循序漸進。需要提醒的是,骨質疏松較嚴重的患者早期運動時,最好在家屬陪同或攙扶下進行,以免發生意外。

來源:環球時報健康用戶端

編輯:劉少宇

稽核:于波

監制:蔺穎

4種容易被“誤診”的痛,可能是骨質疏松信号

沈陽新聞綜合頻道

首播時間:每日16:50

重播時間 :次日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