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标配即頂配”悄然幻滅

作者:autocarweekly

文|嗷嗷胡

從2007年誕生之後的六年間,曆代iPhone一直堅持僅供應一款機型。沒有什麼高配低配、什麼大屏小屏、什麼mini/Max,就這一種配置,您愛要不要。

到2013年,iPhone 5s和5c第一次改寫了這一潛規則。然而“s&c”模式的雙線政策效果不佳,因為iPhone慣例是新機型上市、舊機型降價繼續賣——用車圈話術叫平行換代,新的5c面對已降價的iPhone 5缺乏吸引力。

雖然第二年的iPhone 6和6 Plus開啟了延續至今的大小屏雙線,但和今天不盡相同,彼時的“Plus”除了螢幕/電池更大之外并無獨占優勢(直到2016年iPhone 7/7 Plus),實際上iPhone仍可以視為“一個配置”。

真正的變化是在2016年初,破天荒的iPhone SE問世。盡管“舊模具+新核心”的所謂“清庫存”模式貫徹SE産品線始終,即已經盡力避免被視為“(主動且認真)下探低端市場”,不過一條完全獨立于主線的SE線,還是宣告了iPhone“單一機型”史的終結。

再之後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了,如今iPhone無論任何意義上都與“單一配置”無幹,即便忽略掉“平行換代”的在售舊機型,最新款SE加上曆年的主線iPhone,也有五款機型的穩定陣容。

所謂達則“一個配置”,窮則多多益善。

“标配即頂配”悄然幻滅

1

汽車行業最近一次提到“一個配置、一個價格”,是不久前的極氪009光輝版,乍一看似乎“單一配置”的定價政策依然健在?

但其實不然,很容易了解的是,光輝版是009的奢華頂配版本,78.9萬元的售價比其下最便宜的009還貴了足足20萬元,顯而易見并不是一款追求銷量規模的主銷車型。

“标配即頂配”悄然幻滅

邁巴赫天然有底氣搞“一個配置一個價格”,但我們要看的是“普通S級”怎麼做。

在新勢力發迹之初,“單一配置”定價政策和與之伴生的“标配即頂配”(隻有一個配置那可不是标配即頂配嘛)幾乎是一種政治正确,并且常被賦予革命般的進步色彩。

定價政策這一塊能與之并論的,大概隻有特斯拉的“透明定價”。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18年,(誰讓它首款車就叫ONE呢)彼時還叫做“理想智造”的理想ONE上市釋出時,高調喊出了“隻有一個配置、隻有一個價格、标配即頂配”的口号。

“标配即頂配”悄然幻滅

“我們隻做一個配置和一個價格,我們不想跟傳統車一樣,通過高低配和選裝,讓使用者去多掏錢和糾結……大家看到的這些百萬級車所擁有的配置都将全部為标配。”

“一個配置、一個價格”當然是最極端的做法,但相對傳統車企而言大幅減少的配置版本數量/層級,是新勢力初期的共同做法。(于是)盡可能多的配置被列為了标配,也成了大家一緻的标榜口徑。

蔚來在2017年釋出ES8時,除了基準版外就隻有一個限量1萬台且優先傳遞的創始版,“所有這些(豪華配置)都是ES8基準版的标配”,實際上非常接近“一個配置、一個價格”。

從這往後,新車釋出會上将諸多配置列陣于PPT上,然後喊出“xxx項全系标配”、“标配即頂配”之類的口号,就成了釋出會結尾公布價格之前大家的例行環節。

“标配即頂配”悄然幻滅

2

但在大家不知不覺中“标配即頂配”正在與“一個配置、一個價格”脫鈎。

如今的理想産品線,除了相對特殊的MEGA,主力L系列各車型均提供有2-3個配置版本。初上市時隻提供一款配置的“前任旗艦”L9,也已分化為Pro和Ultra兩個版本,還因為前者砍掉雷射雷達引起過一波争論。

“标配即頂配”悄然幻滅

其他的新勢力老勢力,隻要是正常、主流的所謂走量車型,今天基本都不再執着于真正的(差別于口頭的)縮減SKU、全系标配,單款車型4個以上的配置版本基本成了層級數的底線。

相對廉價的車型,往往不如高端車型那樣,便于用定制化的自由選配,解決配置數量的問題。可即便如此,小鵬G3在2018年上市之初也隻提供了三個版本,較主流同級車型明顯偏少。

而今天,小鵬主力車型G6、G9和P7都有不少于5個配置版本,最低配與最高配的價差動辄接近或超過10萬元。2022年G9上市初SKU設計不合理引發争論,小鵬緊急調整後G9甚至一度擁有多達8個配置版本。

除了G3和P5這兩位“多賣一輛都是賺”的前朝遺老,最少最新的X9也有四個版本四個價格。

“标配即頂配”悄然幻滅

還保持“一個配置、一個價格”(兩個也算,總之就是少)的,大概隻有兩種可能:一是哪吒GT、理想MEGA這樣銷量基礎不大的特别車型,二是銷量實在有限于是大可不必。

就連初來乍到的小米也知道首發就提供3個配置版本。

蔚來在配置層級上幾乎隻有一種,不過換電就友善了,用電池差異拉出價差,并且單款車型以千計的銷量規模,加上高端定位和更多定制化需求,再考慮品牌對于雙電機等高端标簽的堅持,作為個例倒是可以了解的。

3

從多年前流行的、“正确”的、被視為趨勢的“标配即頂配”,向更多配置版本、更多層級、更複雜化的“古代傳統車企做法”回歸,大抵如此。

當初那些順着彼時行情,長篇大論解讀“一個配置”多麼正确、多麼革命、多麼前瞻的聲音,不幸被時間證僞。

比亞迪于年初推出一系列榮耀版車型,進一步拉低售價強化競争力——當然比亞迪從來跟“一個配置”無關,榮耀版的做法卻從側面展現了單一配置政策失寵的原因:

新勢力不再是當初“仨瓜倆棗”的小透明了,頭部如理想能做到單款車型月銷輕松過萬;同時,高品質新能源車從賣方轉向買方市場,分化層級、降低門檻的重要性提升。

必須指出,多年前那些吹捧“單一配置标配即頂配”的聲音,其中認為減少配置版本可以簡化SKU數量、利于生産售後,這當然是事實,卻誤把相對當成了絕對。

一家吃了上頓愁下頓的新晉車企當然産品目錄越短越好,網際網路造富時代也不愁那些一擲千金、選擇恐懼能蓋過還貸壓力的嘗鮮買家。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當小透明成長為巨無霸,完全有餘力負擔更“傳統”的多配置多版本呢?當造富泡沫破滅而車市陷入内卷,消費者有的是選擇又更加斤斤計較呢?

多配置版本基于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人,和人,是不一樣的。習慣不一樣,需求不一樣,價值評判也就不一樣。車企研發并提供的配置,肯定不是人人都用得上,并願意為之付出相應對價。

A覺得沒有配置α不叫車,B覺得α毫無用處。在“明天一定會更好”的年代,X車型即便隻有一個版本一個價格,B也不太在意購車款中必定有一部分浪費在了α上,和A一樣選擇X車型了事。

但是當期權遙遙無期,同時市場選擇又豐富得多,以至于B能找到剛好沒有α、便宜1萬元、除此以外與X車型别無兩樣的Y車型,那麼顯然Y車型就會從X手中搶走B的購車款。

多一個配置版本,意味着更可能成為Y。

當然這隻是極為抽象化的描述,僅用于解釋一度被人們視為過時的“傳統車企做法”為何盛行。千人千面,精确滿足每個人的偏好是不可能的,配置版本的數量、層級如何設計是一門學問。

而且多配置版本也不可能是純為消費者,正如過去外資品牌敢于提供令人瞠目的丐版、敢于把配置表設計得讓人抓狂,無非是在賣方主導的市場環境下,盡可能促使消費者向上選擇,進而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一個配置标配即頂配”則是另一批新晉賣方入局後,擠出來的短暫的消費者紅利。在時代向上時,人們不問問題享受紅利;而當流年不利時,人們才會思考舍棄紅利省點是點。

4

但是可以肯定,也值得肯定的是,即便紅利最終會退散,常常也終會留下點什麼。

今天,雖然市場從單一配置盛行,向多配置版本回歸,卻已經和十幾年前外資品牌主導的時代不太一樣了:整體的基礎配置水準提高了不止一星半點。

小鵬X9雖然提供了四個配置,但它們之間的主要差異,就隻有電池續航、前驅/四驅(動力)和智駕功能。如果撇開這些隻看舒适、安全、豪華配置,确實仍稱得上“标配即頂配”。

除了中低價位的經濟型品牌,大部分中高端車都将電動調節、座椅功能、影音娛樂、基礎安全等配置,仍然保持為全系标配——至于用來劃配置設定置層級的,變成了智能化等新技術條件下的進階功能。

這種模式并不新鮮,十幾二十年前,主流家轎甚至連電動車窗、電動後視鏡都是中高配才有的奢望,但随着當時自主品牌的慷慨(盡管那時這種慷慨透着一絲無奈),連帶着促使日韓歐美系競品跟進,幾年之間手動功能就近乎絕迹了。

僅有一個配置一個價格的所謂标配即頂配,無法在企業求生存、人人特種兵的今天繼續維系,但好消息是,悄然幻滅的美麗泡泡,也終會留下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