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立遺囑的年輕人,為自己寫下怎樣的人生結局

作者:大河網
立遺囑的年輕人,為自己寫下怎樣的人生結局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立遺囑的年輕人,為自己寫下怎樣的人生結局

作者 | 小山

設計 | 小山

編輯 | 郝庫

出品丨騰訊新聞 谷雨工作室

騰訊新聞出品内容,未經授權,不得複制和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

沒有人會經常談起死亡,但我們總還是會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碰觸到這個終極的問題。

越來越多年輕人意識到生命的短暫與無常,然而相比于回避死亡,他們選擇接受這個必然會到來的終局,并提前做好準備。

他們早早立下遺囑,在法律認可的一紙文書裡規劃着自己的人生結局。

01

年輕人認真規劃“身後事”

今年3月,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釋出了《2023年中華遺囑庫白皮書》。資料顯示,從2017到2023年,在該遺囑庫訂立遺囑的中青年超過1.8萬人。雖然總體人數不算多,但其在全年齡段的占比逐年上升。截至2023年底,在此立遺囑的90後達到2461人,00後也超過500人。

立遺囑的年輕人,為自己寫下怎樣的人生結局

中華遺囑庫是提供專業遺囑服務的機構,這裡保管的遺囑并非影視劇或新聞報道裡那種手寫的“遺書”,而是形式要求很高的法律檔案。除了起草文書,遺囑登記還需要經過人臉識别、錄音錄像、指紋掃描、精神鑒定等環節,以保證其法律效力。對于60歲以下的遺囑人,一般還會收取數千元的費用。是以,每一份遺囑必然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在中華遺囑庫的案例庫中,最年輕的遺囑人僅有17周歲,是一位經常熬夜的網絡小說寫手。他是在看到年輕人猝死的新聞後想到立遺囑。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用一份遺囑梳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擁有的一切,并保證它們按自己的意願配置設定,這是對風險的預警,也是對自己人生價值的守護。

白皮書資料顯示,中青年立遺囑的最大原因是“防止财産下落不明”,占比18.64%。除此之外還有“照顧家人”、“隔離自身婚姻風險”、“避免糾紛”等。

當涉及房子等高價财産時,任何一個細節都足以牽扯出一地的雞毛蒜皮。以上海市的房産繼承為例,如果産權人在世時沒有立下經過公證的遺囑,有繼承權的繼承人們也沒有達成一緻,家務事勢必就要訴諸公堂。是以提前立遺囑也是為了不把麻煩留給他人。

立遺囑的年輕人,為自己寫下怎樣的人生結局

遺囑往往牽涉金錢,立遺囑的年輕人也多是經濟發達地區有穩定收入來源的人。資料顯示,中青年立遺囑人群的職業占比首先為“企業高管”,然後是律師、會計師等“專業技術人員”,以及教師和醫生等“機關和事業機關從業人員”。

近幾年,女性中青年立遺囑的人數都明顯高于男性,且占比呈上升趨勢,展現出女性更有守護财産的自覺性。另外,雖然大部分遺囑人已婚,但随着單身人群擴大,立遺囑的未婚和不婚者也明顯增多。截至2023年,在中華遺囑庫登記保管遺囑的未婚、不婚人士超過2000人,其中女性占比近七成。

立遺囑的年輕人,為自己寫下怎樣的人生結局

02

用遺囑守護“最後的自由”

2023年的資料顯示,97.14%的中青年遺囑都涉及不動産,包括商品住宅、辦公樓、商鋪、廠房、車位等類型。雖然房子幾乎是所有人最重要的資産,但人活一世,值得惦記的又何止房子。

在不動産、銀行存款等以外的“其它”财産類型中,有個人收藏品,有裝滿個人物品的保管箱,也有微信賬号、QQ、遊戲賬号、虛拟貨币等虛拟财産。

遺囑庫案例顯示,2023年初,一位擁有百萬粉絲的B站up主訂立遺囑,計劃離世後将賬号留給好友營運,并将名下價值300萬的虛拟資産給父母繼承。

更多情況下,虛拟資産被寫進遺囑不是因為值錢,而是因為它們存儲了太多的人生軌迹。那些耗費在遊戲或者社交賬号裡的大量青春,也許比現實财産更能證明一個人的存在。

在微網誌使用者@未讀UnRead發起的1010人參與的投票中,53%的人希望自己離開後,朋友圈等數字遺産被永久儲存,給親人留念,另外47%則希望這些内容被即刻删除。

立遺囑的年輕人,為自己寫下怎樣的人生結局

通過遺囑,不僅可以看到一個人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迹,也可以看到他最珍視的社會角色與人際關系。或許也隻有經曆死亡的考問,我們才能看清楚生命中最值得在意的人與物。

在30歲以下的立遺囑人群中,77.39%選擇由父母繼承财産。随着年齡的增加,選擇子女繼承的比例逐漸增加。

而選擇配偶繼承财産人群的比例變化更值得玩味。相比30-39歲和50-59歲區間,40-49歲的人群選擇配偶繼承的比例最低。白皮書在實際案例基礎上分析認為,該年齡段的人更在乎婚姻風險,對自己發生意外後配偶是否再婚會有所考量。

另外,并非所有的遺囑都局限于血緣與家庭。有人把部分财産留給初戀,有人留給閨蜜,也有人留給兒時的玩伴。作為“最後的自由”,遺囑可以隻保障自己真正在意的人的利益。

立遺囑的年輕人,為自己寫下怎樣的人生結局

無論什麼年齡,在鄭重其事留下遺囑的那一刻,都總結了自己或長或短的一生。對于他們來說,遺囑是面對死亡所做的準備。安排好身後事,才能更坦然地面對接下來的人生。

在死亡面前,人類實作了最徹底的平等。留下巨額财産的遺囑,帶來的也許隻是争奪和糾纏,普通人的一封臨别家書,可能蘊含了更多的愛意與關切。

除了提供正式的遺囑文書服務,中華遺囑庫還在微信小程式上開通了“微信遺囑”功能。“微信遺囑”主要是傳遞親人、朋友間的叮咛和囑托,不作為法律意義的遺囑。可以用文字、照片或視訊給親友留言,還可以選擇在本人去世後,由中華遺囑庫将其寄送給想留言的人。據統計,在累計收到的近十萬份微信遺囑中,71.13%的人會附上自己和夫妻、家人的合照。34.89%的人會向夫妻表白。

03

在思考死亡中感受生命

對于年輕人來說,死亡不是不可觸碰的禁忌,立遺囑也不是直面死亡的唯一方式。網絡上,有人給自己“辦葬禮”,并邀請陌生人參加,有人把骨灰盒設計成漂亮的粉色,還有人早早給自己選好了葬禮放什麼歌,比如一首《離開地球表面》。

立遺囑的年輕人,為自己寫下怎樣的人生結局
立遺囑的年輕人,為自己寫下怎樣的人生結局

圖源 | 小紅書

雖然沒有對于死亡的迫切焦慮,通過想象死亡也可以獲得對生命的反思。

小紅書使用者@明歌去年10月釋出了一條“為自己寫一封三行遺書”的筆記,這條筆記目前收獲了2萬多點贊和1.3萬條評論。在其中5千多條或直白或文藝的“遺書”裡,我們看到了年輕人與世界告别的方式。

“請在墓碑上放上我的二維碼,裡面有我一輩子的回憶,我的鏡頭下記錄着我最愛的人”。

“是孝順的女兒,溫良的母親;是合格的戀人,靠譜的朋友;是不妄來這世間的一人”。

“别把我的骨灰裝進漂流瓶,沉不進海底,飄不向天空,我很怕”。

“如果把生命比作沙漠,那我就是沙漠裡的一粒沙,等到那陣名為死亡的風吹來時,我也就随風飄散了”。

通過“寫遺書”,他們與自我對話,賦予死亡以浪漫和帥氣,并向生活緻意。

立遺囑的年輕人,為自己寫下怎樣的人生結局

思考死亡時,他們顯得豁達和坦然:“存款留給家裡,貓貓交給朋友,自己燒一燒飄進海裡”。

提及親人時,他們流露出無限的依戀:“别難過爸爸媽媽,我今生很幸福,來生我來做媽媽吧”。

他們牽挂自己的寵物,更時刻惦記手機電腦裡的聊天記錄和醜照:“格式我的手機電腦,删掉我所有的相冊,最後把我的資源給我閨蜜”。

立遺囑的年輕人,為自己寫下怎樣的人生結局

他們用“自由”、“開心”、“快樂”、“解脫”來形容死亡,因為并不喜歡這輩子的生活方式,是以“那一刻,終于可以停止焦慮”。

也有人認為自己經曆了很幸福的一生,是以同樣希望親友“别為我傷心”,“也許我們會在某時重逢”,“請把我的葬禮當聚會”。

立遺囑的年輕人,為自己寫下怎樣的人生結局

也許有人會說,正因為死亡距離年輕人還很遙遠,是以他們才能放肆地談論死亡。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向死而生”的過程,對于死亡讨論得越深入,才越能懂得生的可貴,對死亡準備得越充分,才越有坦然迎接它的勇氣。

願我們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都能跳出輕盈的舞步。

立遺囑的年輕人,為自己寫下怎樣的人生結局

(來源:騰訊新聞)

參考資料:[1] 中華遺囑庫官方網站、官方宣傳冊、《中華遺囑庫服務申請與資助辦法》[2]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2023年中華遺囑庫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