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體檢不做5個檢查,相當于白做,得了癌症都不知道

作者:DrX說

老家有個親戚,今年48歲,年齡并不算大。因為長期咳嗽、胸悶不見緩解,去醫院拍了個肺部CT,結果意外發現了肺癌。之是以說是意外發現,是因為在發現前他本人怎麼也想不到肺癌會出現在自己身上。

因為這個親戚的機關每年都會組織體檢,而且這個體檢看起來還是挺全面的,體檢報告厚厚一大堆,幾乎都沒什麼問題,按理說要是體内有癌,應該早就查出來了。

看到這也許有人好奇,為什麼年年體檢都正常,卻還是查出癌症?在這裡我想說一組資料,2017-2021年,大陸健康體檢人數由4.06億人次增長到4.88億人次,可與之相反的是,癌症病例并沒有因為大家的重視而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國家癌症中心于2022年2月公布了一組資料,資料顯示,女性宮頸癌、乳腺癌,男性前列腺癌和結直腸癌等,在過去幾年裡導緻的死亡病例增加十分明顯。

體檢不做5個檢查,相當于白做,得了癌症都不知道

為什麼年年體檢正常,發現癌症時還是晚期?

其實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新聞上類似的報道更是屢見不鮮。首先我們需要明确一個概念,癌症肯定不是突然得的,而是突然查出癌症,癌症肯定是早就有了,隻是在某一天突然檢查出來罷了。

為什麼年年體檢正常,卻還是查出了癌症,甚至查出癌症時已經晚期了?歸結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體檢項目不對,這也是最重要的。很多癌症在早期沒有很明顯的特異性症狀,隻能通過針對性的檢查來發現。

然而,不少人在參加體檢時,尤其是機關組織的體檢,基本上都是在做一些正常檢查,甚至可以說是走馬觀花,象征性地走一遍過場。就比如一些人在體檢時選擇做腹部B超,認為這樣就能查出肝部問題。

殊不知,肝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隻有等到肝病損傷達到七八成時,才可能出現症狀,這時已經是晚期了。而且腹部B超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就在于難以确定腫塊的性質,此外B超對大肝癌和超大肝癌容易漏診。

體檢不做5個檢查,相當于白做,得了癌症都不知道

其次,體檢明明發現了蛛絲馬迹,但卻沒有重視。這種情況其實是很遺憾的,同時又很常見。曾經遇到一個患者,因為經常拉肚子去做檢查,檢查顯示大便潛血陽性,當時我就建議他去完善腸鏡檢查。

但患者覺得腸鏡麻煩,認為自己這是痔瘡導緻的,就一直沒去幹預,也從來沒去複查。最後的結果就是發現時已經是腸癌了,并且還是晚期。這個慘痛的病例其實就在告訴我們,體檢發現異常了,哪怕是一些不起眼的蛛絲馬迹,也要足夠重視。

體檢不做這五個檢查,得了癌症都不知道

①胃鏡

大陸每年新發胃癌病例約為48萬例,僅次于肺癌和結直腸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體檢中隻有不足1%的人會主動選擇胃鏡。

人們之是以不敢做胃鏡,一方面是源于對胃鏡的恐懼,另方面是在潛意識中認為抽血、CT和彩超等都能發現早期胃鏡。殊不知,這些檢查都無法取代胃鏡。

胃鏡作為檢查胃病最常見的診斷方式,同時也是診斷胃癌的金标準,胃鏡不僅能夠觀察到食管和胃部的真實情況,是否有病變,同時還能對可疑部位進行病理活檢。

是以建議普通人群每5年做一次胃鏡,已經有癌前病變的高危人群每兩年做一次。

②甲胎蛋白

前面我們說到腹部B超查肝髒問題很容易漏診,是以甲胎蛋白就顯得很有必要性。甲胎蛋白全稱血清甲胎蛋白(AFP),這是一項抽血就能做的檢查,AFP是原發性肝癌最靈敏、最特異的一種名額,如果AFP明顯升高,一般提示原發性肝癌。

建議肝癌高危人群每半年做一次甲胎蛋白檢查,如果想提高篩查肝癌的準确性,可以做甲胎蛋白檢查的同時結合肝髒彩超。

體檢不做5個檢查,相當于白做,得了癌症都不知道

③腸鏡

腸癌早期沒有很明顯的症狀,再加上腸癌的一些症狀和普通的腹瀉、痔瘡等類似,導緻很多人因為疏忽大意而錯過最佳的診療時機,一經發現就已經是腸癌晚期了。

有不少人害怕做腸鏡,覺得做腸鏡不僅要喝瀉藥,而且還很麻煩,是以很抗拒做腸鏡,選擇用大便正常和膠囊内鏡等代替。

事實上,發現早期腸癌,做腸鏡是最佳選擇,腸鏡不僅能發現早期癌變,還能發現腸息肉這種癌前病變,同時還能通過腸鏡将腸息肉切除。

④低劑量螺旋CT

肺癌作為大陸第一大癌,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有很多人在做肺癌篩查時會選擇胸片,覺得胸片價格相對便宜,殊不知胸片很難發現早期肺癌和一些微小病竈。

低劑量螺旋CT則不同,其敏感性是胸片的4-6倍,不僅能夠發現胸片難以發現的微小結節,同時還能更好地表現惡性良性腫瘤的形态和位置,是發現早期肺癌的最佳方式。

建議普通人群在體檢時每年拍一次胸片,孕婦或計劃在3個月内懷孕的女性可以不拍胸片。

⑤乳腺钼靶或彩超

乳腺癌已成為全球發病率最高的惡性惡性良性腫瘤,是以及時發現乳腺癌至關重要。正常來說,乳腺钼靶和彩超都可以作為乳腺癌的篩查,臨床上建議女性從30歲開始,就應該定期進行乳腺癌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