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改革創新」張占斌: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

作者:長安街讀書會
「改革創新」張占斌: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

張占斌: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

改革創新

「改革創新」張占斌: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

★★★★★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為推動高品質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目前,各行各業實幹笃行,繪就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最大的政治”論斷是中國共産黨在百餘年奮鬥過程中形成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話語表達方式,是統一思想、建構共識和凝聚力量的重要舉措。“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論斷是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直接反映,是對社會主要沖突的科學判定,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準确把握。

為什麼:強調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極端重要性

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是新時代最大的政治。”這一重要科學論斷站在一個曆史高度、理論高度與世界高度,深刻揭示出中國共産黨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本質聯系,昭示出十分豐富的思想内涵、理論意蘊和曆史自覺。

對黨和國家曆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實作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矢志奮鬥的夢想。中國共産黨成立後一直緻力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曆經千辛萬苦,付出許多犧牲,在中國大地上實作了人類曆史上最深刻的曆史變革,推動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邁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長期實踐探索的成果”。從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追求中國式現代化的曆史可以看出,正是因為我們牢牢把握了這條曆史的紅線主線,是以才創造了人間奇迹。同時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也曾經走過彎路,遇過曲折,犯過錯誤,教訓是沉痛的。正是因為有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啟示,才使我們黨和人民更加清醒起來,更加聰明起來,更加堅定了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的決心和行動。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行動準則。明确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新時代最大的政治”,從根本上說,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一緻的。黨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産黨的使命任務、中心任務。從現在起,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前進的道路還有許多困難需要我們去克服,也有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要準備經受,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銳意進取、敢作善為,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

在開放中實作高水準自立自強的關鍵舉措。目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擡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複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面對外部勢力的打壓遏制,我們必須在開放中發奮圖強,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實作高水準的自立自強。

破解社會主要沖突、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百年奮鬥曆程告訴我們,黨和人民事業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進,取決于我們能否準确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沖突、确定中心任務。”黨的十九大提出大陸社會主要沖突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沖突。這個沖突,靠什麼來破解?靠中國式現代化來破解。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公德心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在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的基礎上,把大陸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黨不斷進行自我革命帶領人民向前發展的時代呼喚。作為現代化事業的引領和推動力量,政黨的價值理念、上司水準、治理能力、精神風貌、意志品質直接關系國家現代化的前途命運。中國共産黨的自我革命思想具有跳出治亂興衰曆史周期率和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的雙重意義,這兩個次元的意義最後都落腳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這一中心任務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最大的民心,也是最大的政治。不斷自我革命的中國共産黨,要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根本方向,確定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是别的什麼現代化;緊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創造精神,彙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礴偉力。

捍衛科學社會主義事業的責任擔當。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思想和實踐已經有500年的曆史了,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揚棄和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列甯上司的十月革命取得勝利,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産黨上司人民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性勝利。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指出:“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曆史性課題。”社會主義運動程序曲曲折折,唱衰中國的輿論在國際上不絕于耳,各式各樣的“中國崩潰論”從來沒有中斷過。但是,中國非但沒有崩潰,反而綜合國力與日俱增,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風景這邊獨好”,捍衛了科學社會主義的事業和尊嚴。

是什麼:揭示了我們需要的中國式現代化什麼樣

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黨的二十大報告概括了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公德心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這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内涵。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曆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态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

黨帶領人民積極主動追求的偉大事業。長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華民族,近代遭遇“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鴉片戰争後,中國從器物、制度和文化層面,開始向西方學習尋找現代化的道路,但均以失敗告終。原因之一在于,這些現代化追求都是被動的過程。中國共産黨的成立表明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中國對現代化的追尋也開始轉為主動。黨始終牢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初心使命,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黨帶領人民積極主動追求的偉大事業。在新中國成立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共産黨上司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現代化道路,是由其曆史傳統、社會制度、發展條件、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決定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上司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張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是别的什麼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上司確定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鬥目标行穩緻遠,我們黨的奮鬥目标一以貫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進,取得了舉世矚目、彪炳史冊的輝煌業績。

擁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黨帶領人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曆史程序中,深刻地認識到必須在向人類文明的不斷學習借鑒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準,必須胸懷天下、海納百川,不搞閉門造車。我們沒有排斥各國現代化所擁有的共同特征,并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要實作現代化,必須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也要搞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國際化等等。這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開發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世界現代化“化”中國,中國式現代化也在“化”世界,這是一個雙方不斷影響、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過程。

擁有基于自己國情的特色和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積極主動向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學習,但不搞崇洋媚外,不能邯鄲學步,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本質要求,這個不能丢。這個特色就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公德心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五個方面既是理論概括,也是實踐要求。其本質要求就是:堅持中國共産黨上司,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作高品質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五大特色和本質要求,與已經實作現代化的國家相比,反映了中國曆史發展和中國現實國情,展現了“中國式”的重要性。

具有明确的發展戰略安排和戰略目标。中國共産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一直是有戰略安排和戰略部署的,改革開放以後,這種安排和部署進一步完善起來。扭住社會主義現代化奮鬥目标,幾代中國共産黨人一茬接着一茬幹。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把大陸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分兩步走的。到2035年,基本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等。在此基礎上繼續奮鬥,到本世紀中葉,把大陸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和新圖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态,展現出現代化的新圖景,它超越了中國近代舊式現代化的慌亂、被動和依附,是積極、主動和自信的現代化。它破解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物質主義膨脹、兩極分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迷思,澄清了社會主義隻能搞計劃經濟不能搞市場經濟、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等認識誤區。中國式現代化成功實踐表明: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西方現代化的配方未必适合其他國家,在人類現代化的百花園中,應當是百花齊放、百花争豔。中國式現代化為開發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拓展了新的途徑,開發中國家有權利和責任去探索屬于自己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怎麼辦:指明了我們如何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曆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迹。目前,我們正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要堅定不移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堅定走中國式現代化之路的自信與自覺,不斷開辟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境界。

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是新時期中國共産黨人的曆史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勇于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中國式現代化規律的認識,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程序中,要把握好黨的創新理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

牢牢把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原則和重大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确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随時可能發生,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缪。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好以下重大原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上司、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鬥争精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要正确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政策、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系。

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品質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任何忽視經濟建設的想法都是錯誤的,都是誤國誤民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經濟克服挑戰、穩步前行,實作高品質發展,這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應當看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必須是高品質發展,隻有堅持高品質發展,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前進道路上,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品質發展這一首要任務,不斷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深入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們就一定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走得好、走得遠。

以黨的自我革命提高黨上司中國式現代化的能力和水準。面對一系列現代化之問,政黨作為引領和推動現代化程序的重要力量,有責任作出回答。曆史經驗和國際經驗讓中國共産黨深刻地意識到現代化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要通過發揚曆史主動精神幹出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一個鮮明特征就是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黨取得了曆史性、開創性成就,産生了全方位、深層次影響,黨經曆了革命性鍛造,黨的面貌煥然一新。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曆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中國共産黨要進一步把自身建設和國家現代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踔厲奮發,勇毅笃行,超越自我,確定始終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應對好時代挑戰、回答好時代命題、呼應好人民期盼,為不斷推進現代化程序引領方向、凝聚力量。

以行動和成效答好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政治的考卷。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光喊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幹、關鍵在落實。各級幹部要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态,胸懷“國之大者”,主動擔當作為,堅持問題導向,不折不扣抓落實、雷厲風行抓落實、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為抓落實,破除各種各樣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幹,能多幹就多幹一些,一步一個腳印把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部署付諸行動、見之于成效。

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努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概念,實際上是提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近代以來,西方大國無一不是通過技術創新實作經濟快速增長和國力持續提升的。新質生産力是在大曆史視野下對現代化程序中技術變遷重要性的深刻揭示。它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更新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标志,特點是創新,關鍵是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産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必須把握好新質生産力與高品質發展、新質生産力與新型生産關系、政府頂層設計與市場實踐探索、傳統産業與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關系,向“新”而行,以“質”緻遠,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支撐大陸這個超大規模經濟體的持續發展、行穩緻遠。

【張占斌:長安街讀書會成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注:授權釋出,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重慶日報、新華網、央視訊、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視界、中原標準時間、澎湃政務、鳳凰新聞用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注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出處和作者。

責編:許雪靖;初審:程子茜、陳佳妮;複審:李雨凡

長安街直播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現正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各省市縣(區)等所在的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機關部門聯合開展相關黨建閱讀學習活動。近日,經相關部門準許,已正式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組織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證監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定點幫扶地的有關機關加入“長安街讀書會”黨建閱讀合作機制,并聯合承辦“長安街讀書會”系列讀書學習活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