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授人以漁”,拉美外交官這樣說中國鄉村振興實踐

作者:濰坊高新融媒

在洪都拉斯青年外交官費喬納看來,想要了解一個國家的真實發展情況,就要走入當地的“田間地頭”。

2023年,中國與洪都拉斯正式建交後,費喬納來到洪都拉斯駐華大使館工作。在他的觀念裡,鄉村和“便利”“發達”“科技”這些詞通常都不沾邊。但當他随第三期“機遇中國”拉丁美洲青年外交官鄉村振興調研走訪中國鄉村後卻發現,村裡大部分地區通了網絡,村民們住進了二層小樓,還因地制宜打造起了鄉村旅遊。

5月8日至9日,在中央團校的組織下,來自古巴、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委内瑞拉等國家的青年外交官和在華拉美青年來到團中央服務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山西靈丘縣,開展調研活動。拉美青年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這次活動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了中國,他們要把中國鄉村振興的實踐經驗帶回自己的國家。

發現“城市之外”的中國

從縣城東行進入唐河大峽谷,途經名刹覺山寺後不久,下沿河村在眼前徐徐展開。

走在田間小路上,微風拂面、陽光爛漫,一側是唐河河水,一側是依山而建的小樓,來自尼加拉瓜的小夥兒奧瓦多一路舉着手機邊走邊拍,不時和村裡的村民熱情地打招呼。

奧瓦多目前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讀書,來中國已有四年零八個月,但這還是他第一次來到中國城市之外的地方。“相比北京、天津、武漢這些大城市,我更喜歡中國的鄉村。”在他眼裡,中國的鄉村靜谧又古樸,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讓他對中國有了全新認識。

“授人以漁”,拉美外交官這樣說中國鄉村振興實踐

5月8日,下沿河村一棟改造後的民宿,來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尼加拉瓜留學生奧瓦多模拟打電話時的場景。李悅/攝

在奧瓦多身後,同樣來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尼加拉瓜留學生李愛蓮正招呼同伴幫她拍照。她告訴記者,這裡的高山、河流、天空,讓她想起了自己的家鄉。更讓她吃驚的是,村裡還建了現代化的旅店,“我很喜歡這裡的鄉村旅店,有機會真想在這裡住一段時間!”

李愛蓮口中的“現代化旅店”,實際上是下河沿村近年來精心打造的鄉村民宿。這些民宿大多由古老破舊的民宅翻新而成:有的擁有全景落地窗,可以輕松将遠山美景盡收眼底;有的在設計上突出舊物裝飾,展現鄉村本土特色。一到旅遊旺季,民宿房間十分緊俏,常常需要提前一個星期才能訂上心儀房型。

過去,下河沿村是靈丘縣出名的貧困村。和大部分深山村莊一樣,種植小麥、苦荞等農作物是當地村民的主要來源。由于經濟收入單一,村裡大部分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在村勞動力低于戶籍人口的三分之一。

如今,下沿河村變了樣。自2013年起,全村實施整體搬遷和改造提升工程,由幫扶企業集中建設了新型民居。村民們住進了二層小樓,下層自住,上層作為民宿使用,不僅解決了居民住房問題,還可通過鄉村旅遊獲得收入。據統計,民宿共帶動23戶31名貧困人口實作穩定增收。

“中國鄉村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這種變化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和幸福感。”讓李愛蓮感到有些遺憾的是,“在尼加拉瓜,我們的鄉村還沒有民宿這種形式,雖然人們可以在村子裡租住民房,價格也不貴,但還沒人利用它們賺錢。”

經濟收入提高的同時,當地百姓的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走進民宿,尼加拉瓜學生羅美瑞被挂在牆上的一幅用煮餃子“案闆”制作的竹闆畫吸引,站在畫前研究起來。“我發現村裡人在用生活工具來表現他們的生活藝術。中國鄉村很特别,改變了此行前我對中國鄉村相對‘落後’的印象。”

“中國鄉村的現代化水準超出我的想象。”費喬納認為,當地政府巧妙地将村民閑置的老宅改造成鄉村民宿,通過吸引外地遊客的方式為村民們創收。這種鄉村振興模式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是中國鄉村治理高品質發展的生動展現。

“将中國脫貧緻富的經驗帶回去”

從下車河村駛往車河有機社群的路上,一片片整齊的有機示範農田、一排排生态有機大棚盡收眼底。

過去的下車河,農業生産主要靠天吃飯。自2013年起,下車河村通過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拉開了村企深度合作建設有機社群的序幕。如今,村裡轉向有機農業,生産有機認證的玉米、烏雞蛋、羊肚菌等産品暢銷市場,當地經濟收益顯著提高。

委内瑞拉駐華大使館外交官赫蘇斯·皮雷靜靜地站在有機示範農田的邊上,目光随着田地的輪廓遊走。記者觀察到,在村子裡,這位年輕的外交官不時與當地村民握手問好,幫助村民将被移開的沉重井蓋放回原位,還和當地村民們親切合影留念。

“授人以漁”,拉美外交官這樣說中國鄉村振興實踐

5月8日,紅石塄鄉龍渠溝社群,拉美青年外交官實地考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中央團校/供圖

“授人以漁”,拉美外交官這樣說中國鄉村振興實踐

5月8日,下沿河村,委内瑞拉駐華大使館外交官赫蘇斯·皮雷與村民熱情互動。中央團校/供圖

皮雷曾在委内瑞拉農村地區工作多年,對農村有着深厚的情感。随着鄉村調研之旅的深入,皮雷發現,這裡的村民通過易地搬遷、産業扶植等舉措,生活品質得到了極大改善,這讓他驚歎不已。“很開心能夠來到中國的鄉村,親身感受中國鄉村的高速發展,學習中國的扶貧經驗。”他對記者說

同行者中,34歲的古巴青年外交官哈維爾·納瓦羅是為數不多的兩次到訪山西省靈丘縣的人。他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形容中國鄉村振興的實踐舉措。他注意到,中國鄉村振興“不僅是通過政府補貼的方式,而是幫助當地村民建立特色産業”,比如,當地培育的羊肚菌經過精心挑選和深加工後,還将進一步完善包裝,并利用網際網路零售等管道銷往各地。

在納瓦羅的家鄉古巴,當地農業正面臨着肥料、機械和勞動力短缺等諸多難題。在他看來,“中國在扶貧領域所取得的豐富經驗,對古巴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費喬納也認為,中國的鄉村振興經驗将為拉美國家的農業發展道路帶來啟發。美洲開發銀行(IADB)2019年一份報告顯示,農業生産總值約占洪國内生産總值的12.9%,農産品出口占洪出口總額的35.6%,超過35%的人口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

盡管農業是洪都拉斯的支柱産業,但在這個中美洲的“多山之國”,農業發展長期面臨困境。費喬納告訴記者,當地農民以種植玉米、水稻、咖啡為主,農業科技化程度不高,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香蕉和咖啡兩種農産品出口。“洪都拉斯此前對鄉村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夠,我們應學習中國的鄉村振興經驗,加大農業發展力度。”

青年拉近國與國的距離

按照中央部署,自1998年團中央定點幫扶靈丘縣以來,26年間先後向靈丘縣派駐了19批工作隊,與當地群衆共同努力,讓靈丘成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步入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階段。

活動期間,來自洪都拉斯、古巴、委内瑞拉、尼加拉瓜等國的外交官圍繞“鄉村振興中的青年擔當”話題,與中國青年代表們展開交流。

“授人以漁”,拉美外交官這樣說中國鄉村振興實踐

5月8日,在下沿河村,第三期“機遇中國”拉丁美洲青年外交官鄉村振興調研活動全體成員在“團中央傾情幫扶”前合影留念。李悅/攝

來自山西省靈丘縣的“90後”大學生村官蘭常青分享了自己投身鄉村振興的工作經曆。她說,在團中央駐靈鄉村振興工作隊幫助下,她真切地體會到鄉村與年輕人之間的“需要與被需要”。“大城市多我一個不多。但在我的家鄉,多一個基層服務人員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她說。

“在中國曆史上,靈丘是農耕與遊牧文化相融合的地方,傳承了‘胡服騎射’的改革精神,也是舉世聞名的八路軍平型關大捷發生地,這造就了靈丘人民樸實熱情、開放好客、艱苦奮鬥的優秀品質。”靈丘縣副縣長、團中央駐靈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胡志中說,如今這種改革精神仍在延續,工作隊将繼續紮根鄉村,用心用情用力完成好團中央定點幫扶各項任務,助力鄉村振興。期待大家今後再來靈丘時,又能看到不一樣的面貌。

聆聽中國青年在鄉村振興中的青春故事後,費喬納由衷地表示贊同。他深感任何繁華的大城市都無法與家鄉相提并論,“年輕人可以為這片養育自己的土地貢獻力量,同時也能夠幫助整個鄉村的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授人以漁”,拉美外交官這樣說中國鄉村振興實踐

5月8日,東河南鎮有機産業園,中拉青年共同體驗有機水果采摘。中央團校/供圖

費喬納還告訴記者,在洪都拉斯新一屆政府的選舉過程中,年輕人的選票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他們非常喜歡中國文化,對中國懷有濃厚興趣。此次調研活動使他更加了解中國,他相信,這将促進兩國關系進一步發展。

“青年是整個社會中最有生機的力量。青年之間的交流,是中國外交政策的重點領域,也是古巴外交政策的核心要素。”納瓦羅表示,中國年輕人帶領村民緻富的故事給拉美青年樹立了榜樣,這将激勵更多拉美青年為國家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來源:共青團中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