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聯宣傳】随《簡牍探中華》探尋懸泉漢簡中的絲路記憶

作者: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

從簡牍出發,解密絲路萬象;以簡牍為引,探尋文明之光。5月12日20:00,央視大型文化創新節目《簡牍探中華》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用兩集内容重制古絲路盛景,帶領觀衆走進迄今為止唯一一處經考古發掘的漢代驿站遺址——懸泉置,一探千年絲路的曆史與傳奇。

【關聯宣傳】随《簡牍探中華》探尋懸泉漢簡中的絲路記憶

《簡牍探中華》5月12日晚8時央視播出。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是司馬遷筆下古絲綢之路的盛況。20世紀90年代懸泉漢簡的出土,使這派繁榮景象得以複現。

位于甘肅省敦煌市懸泉置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一座規模較大的官方驿站,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驿站遺址于1987年首次發現,是迄今為止大陸發現并儲存最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漢代驿置機構。根據已整理的簡文研究,懸泉置的編制可能在37人左右,常備傳車10乘到15乘之間,每月的糧食消耗達7100多石,最多一次接待于阗國使團共1074位外賓。2014年,包括懸泉置遺址在内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為世界文化遺産。

【關聯宣傳】随《簡牍探中華》探尋懸泉漢簡中的絲路記憶

專家教授共同叩開古絲路驿站大門。

出土于懸泉置遺址的懸泉漢簡共2.3萬餘枚。這些漢簡,作為兩漢絲路上的實時檔案和原始記錄,精彩講述着古絲路上的生動往事,更與史書記載互相印證,幫助後人透過方寸筆墨,望見古絲路上的家國曆史與文明互鑒。5月12日晚播出的《簡牍探中華》,主持人龍洋與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郦波、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鄭炳林、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雙全,共同叩開塵封兩千多年的古絲路驿站大門,分享漢朝郵驿系統和往來交通的鮮活細節,首次釋出5枚懸泉置“計時簡”。

中原與西域之間的文化交流曆史悠久,但在懸泉置遺址發現以前,從未有過驿站的考古發現。這些用于傳遞公文、接待使團的郵驿機構是否真的存在?古絲路的“路”到底在何處?懸泉漢簡為我們揭開一個個曆史謎團——懸泉裡程簡記載了從武威到敦煌沿途經過的置與置之間的裡程,它與居延裡程簡互相補充、印證,共同勾勒出從敦煌向西的行駛路線,實證了古絲路的存在及具體走向,為2014年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申遺“絲綢之路”提供重要的材料支撐。

【關聯宣傳】随《簡牍探中華》探尋懸泉漢簡中的絲路記憶

《簡牍探中華》劇照。

漢朝基層小吏統稱為“啬夫”。懸泉漢簡記載的200多年間,“弘”是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置啬夫,在已整理的懸泉漢簡中有70餘條和他相關的記錄。本期《簡牍探中華》通過演繹“弘”在懸泉置的成長經曆,展現一代代啬夫在懸泉置的堅守,傳遞“有的人,生來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有的人,生來就是為了守着這條路”的真情奉獻。節目還再現了相夫公主和親、匈奴日逐王降漢和西域都護府設立等重要曆史事件,生動呈現古絲路上的珍貴細節。

傳馬是懸泉置傳遞公文以及使者往來的重要交通工具,這些傳馬為何有“戶口”?它們的“戶口本”什麼樣?節目結合懸泉漢簡中傳馬名籍簡的真實記錄,帶領觀衆沉浸式了解懸泉置中傳馬的嚴格管理制度,感受漢朝對馬政的重視。

【關聯宣傳】随《簡牍探中華》探尋懸泉漢簡中的絲路記憶

《簡牍探中華》劇照。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20餘枚關于計時方法的文書記錄。節目獨家釋出5枚懸泉置計時簡文,并結合古代沉箭式銅漏的計時原理,破解記載在懸泉漢簡上的時間管理智慧,獨家揭秘2000多年前的計時方法。(文/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來源:新甘肅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