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銀行新款金融債入市倒計時

作者:數字綠洲

總損失吸收能力(即“TLAC”)階段性達标期限臨近,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即“TLAC非資本債券”)發行也提上日程。5月15日,工商銀行将發行2024年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第一期),債券規模為300億元,将成為TLAC非資本債券首單。除了交通銀行的考核時間在2027年以外,留給其他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交卷時間”僅剩不足七個月……TLAC非資本債券如何影響國内銀行業整體資本充足率、推出後是否會導緻傳統銀行次級債品種結構出現變化,仍有待觀察。

銀行新款金融債入市倒計時

TLAC非資本債券将上架

大陸首隻TLAC非資本債券即将面世,近日,工商銀行披露了《2024年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第一期)》發行計劃,募集資金用于提升總損失吸收能力。

從募集說明書來看,本期債券基本發行規模為300億元,其中品種一基本發行規模為200億元,品種二基本發行規模為100億元。本期債券品種一為4年期固定利率債券,在第3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本期債券品種二為6年期固定利率債券,在第5年末附有條件的發行人贖回權。

TLAC非資本債券是指,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為滿足總損失吸收能力要求而發行的、具有吸收損失功能、不屬于商業銀行資本的金融債券。

聯合資信在釋出的評級報告中指出,近年來,工商銀行資本充足性名額有所提升,資本保持充足水準。此外,作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之一,總損失吸收能力監管要求的實施對工商銀行資本充足水準提出更高要求,本期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的發行将使其資本充足水準進一步提升。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為防止“大而不能倒”現象再次引發系統性風險,加強金融監管體系的必要性尤為凸顯。為此,二十國集團上司層于2015年11月采納了由金融穩定理事會呈交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條款》确立了跨國界适用的總損失吸收能力基準。這項條款要求大型金融機構必須保有足夠的自有資源,在遭遇财務困境時,能夠依靠自身力量,即通過“自我救贖”手段維系核心業務運作和基本服務不間斷,進而排除依賴政府進行外部救援的必要性。

在此背景下,2021年10月,人民銀行、原銀保監會、财政部聯合印發《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建立了中國版TLAC監管體系,規定大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風險權重比率應于2025年初達到16%、2028年初達到18%,杠杆比率應于2025年初達到6%、2028年初達到6.75%。

TLAC的實施有助于提高國内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TLAC非資本債券的實施可能會對國内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産生積極影響。這是因為TLAC非資本債券的發行要求銀行提高其資本充足率,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損失吸收能力不足的情況。這可能會促使銀行采取更嚴格的資本管理政策,加強風險管理,優化資産組合,進而降低風險暴露。此外,TLAC非資本債券的發行也會對銀行的資本結構産生影響,推動銀行優化其資本結構,提高長期資本來源的比例。

合計4400億元發行計劃

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在維護全球金融安全網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是以必須擁有超越正常的損失承受及應對能力,TLAC非資本債券被引入以來,已成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達到監管要求的關鍵途徑之一。

自2011年起,金融穩定委員會每年公布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數目維持在28至30家左右。在此期間,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先後被納入,交通銀行稍晚,在2023年首次上榜。

根據《管理辦法》的規定,2022年1月1日前被認定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商業銀行,應當滿足TLAC相關要求;2022年1月1日之後被認定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商業銀行,應當在被認定後3年内滿足TLAC要求。

也就是說,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四家國有大行需在2025年1月1日之前滿足TLAC風險權重比率不低于16%,交通銀行需在2027年之前滿足TLAC風險權重比率不低于16%的要求。

為了達到TLAC合規标準,五家國有大行均已着手準備,紛紛采取措施推進其實作計劃。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五大行均已經公布TLAC非資本債券發行額度,合計發行不超過4400億元。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發行規模分别為600億元、500億元、500億元,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分别計劃發行不超過1500億元、1300億元的TLAC非資本債務工具。

新金融專家餘豐慧指出,TLAC非資本債券的釋出将對銀行業的風險管理政策産生影響,對此,銀行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包括對TLAC非資本債券的發行、定價、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要更加關注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管理;還需要加強對信用風險的管理,以確定在債券發行過程中不出現信用風險事件。

或影響傳統次級債發行結構

在2023年度業績釋出會上,多位國有大行管理層表達了對TLAC要求的應對态度。

“目前我們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已經做好了,可以保證資本新規的順利落地和平穩地過渡。”在建設銀行近日召開的2023年度業績釋出會上,該行首席财務官生柳榮透露,“現在判斷2025年TLAC達标問題不大,因為建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接近18%。接下來TLAC債發行事項會向監管部門送出材料,争取在三季度能發行。”

中國銀行副行長張毅也在該行2023年度業績釋出會上表示,2024年是《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正式實施的第一年,同時要在2025年實作TLAC達标。中國銀行進一步強化資本限制,推動發展方式轉型,確定TLAC如期達标。

交通銀行首席風險官劉建軍也提到,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給交通銀行帶來新的機遇,當然也提出了額外的要求。交通銀行将遵照境内外監管,把握好市場的視窗情況,有序推進合格債務工具的發行工作,以滿足TLAC達标要求,不斷提升風險抵禦能力。

從資本充足率來看,截至2023年年末,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資本充足率分别為19.1%、17.14%、17.74%、17.95%、15.27%。

對于TLAC非資本債券工具的發行程序,鑒于需要完成監管審批等一系列程式,機構普遍推測實際發行工作可能會在今年二季度實作,且初期的發行規模預期較為保守,不會立即達到較大數額。

在盤古智庫進階研究員江瀚看來,TLAC非資本債券推出後可能會導緻銀行次級債品種結構及期限結構的變化。由于TLAC非資本債券是一種具備較好安全性和發行期限可能較短的新型銀行次級債品種,它的推出可能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關注。這可能導緻傳統銀行次級債的發行量減少,或者使得傳統銀行次級債的發行成本上升。同時,TLAC非資本債券的關鍵要素如發行規模、期限、利率等将受到市場供需、宏觀經濟環境、政策導向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未來展望方面,可以期待TLAC非資本債券在市場上的表現能夠持續穩定,為銀行提供更多的資本補充管道。

“随着TLAC的實施,銀行可能需要發行更多非資本債券來補充資本,這将使得次級債的優先級降低。”柏文喜進一步強調,另外,随着市場對TLAC非資本債券的需求增加,一些銀行可能會考慮将其納入自己的資本補充工具籃子中,這将使得銀行的資本補充工具種類增多。是以,随着TLAC非資本債券的推出,銀行的次級債可能會呈現出期限加長的趨勢。同時,為了适應新的市場環境,銀行可能需要重新制定其投資政策和風險管理政策。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