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内容創作已經繞不開AI了

作者:休閑荒野
内容創作已經繞不開AI了

手搓視訊的時代到來了

作者/ IT時報記者 林斐

編輯/ 王昕 孫妍

對于AI大模型對生産流程和創作帶來的便利和變化,媒體從業者已有切身體會。

前不久,我向報社負責視訊制作的同僚推薦了一個AI音樂創作網站——app.suno.ai,解決困擾她許久的視訊配樂麻煩。過去,如果從版權庫購買視訊背景音,那麼往往音頻品質不高,且與視訊本身比對度不夠;而如果用視訊編輯平台自帶的BGM,則會導緻多平台分發時面臨侵權風險。

app.suno.ai隻需輸入風格、類型、内容主題等相關的中文關鍵詞,短短一分鐘内就能自動生成兩首兩分鐘的歌曲,歌曲有歌詞和人聲演唱,編曲也在及格水準以上。對音樂品質要求适中的短視訊制作來說,AI生成的BGM無疑提供了新的選擇。

就個人而言,我最常使用的AI輔助功能,是将采訪錄音在語言大模型網站中跑一遍,讓AI進行預先整理,再進行人工校對,采訪錄音整理時間直接縮短一倍以上。下一步,我準備在版面、稿件配圖上嘗試使用AI生成的圖檔。

近年來在内容創作領域,消費級人工智能呈現出迅猛的發展态勢,以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DALL-E等為代表的“文生圖”大模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視覺藝術創作格局。這些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商業創意圖庫的商業模式遭受沖擊,我們現可通過諸如Stockcake等網站擷取數百萬張基于公共領域版權許可的AI生成圖檔,免費用于各類項目,極大地降低了擷取高品質視覺素材的成本。

與此同時,音樂創作領域也見證了一系列AI産品的崛起,如國外的MAGNet、Udio、NeuCo AI、Soundful,國内的網易天音、騰訊TME Studio、BGM貓等,均緻力于借助AI技術大幅降低音樂創作門檻,使非專業使用者也能輕松創作出高品質的音樂作品,滿足各種應用場景的需求。

最近,Adobe宣布将內建OpenAI的Sora AI技術引入其旗艦産品Premiere Pro視訊編輯器中,盡管看上去隻是視訊編輯工具的一次正常更新,但這也意味着AI技術有能力革新視訊創作,甚至“殺死”傳統的制作模式。

内容創作已經繞不開AI了

從Sora公布的官方示範視訊和使用者視訊來看,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真實場景,還是CG模式,都已經完全達到了我們常見的影視劇、廣告片的效果。而要得到這一結果,使用者隻需要準确描述出自己想要的畫面、場景即可,降低了視訊制作的專業門檻。

内容創作已經繞不開AI了

目前,普通使用者使用Sora生成的視訊尚存時長限制,主要是由于目前大模型在存儲與算力上的限制。随着大模型算力成本的降低,AI工具的日益進化,尤其是在圖像與音樂生成領域所展現的快速跨越,未來無需依賴導演、演員、攝影師、燈光師等專業團隊,普通使用者僅憑一段文字描述就能輕松創作出長度更長、品質更高的視訊作品,甚至涉足電影、電視劇的制作。

用一位網友的說法就是“手搓電影時代的到來”。

AI内容創作不僅限于批量生産,也能實作高度個性化定制。使用者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情感狀态、特定情境等因素,向AI提供詳細或抽象的創作指導,進而得到獨一無二的作品。此外,AI還可以與使用者進行實時互動,動态調整創作過程,如根據使用者回報實時修改劇本情節、調整音樂風格或優化視訊剪輯。這種互動式創作模式将大大增強使用者參與感。AI技術不僅能夠根據文本直接生成電影,還可能具備模仿特定導演風格的能力,仿佛邀請張藝謀、姜文、宮崎駿、昆汀·塔倫蒂諾等大師親自操刀“同題作文”。

現在GPT-4等大模型仍在持續進化。未來,随着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生成對抗網絡(GANs)等技術的持續優化,AI将更加智能、靈活,能夠應對更多元化的創作需求。

關于AI生成内容是否屬于“藝術”的争論在網絡上此起彼伏,在我看來,此類讨論在AI技術對藝術創作形式已經産生颠覆性影響的當下顯得有些多餘。正如OpenAI聯合創始人在TED演講中所預言,未來的數字大腦有望與生物大腦同樣出色,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後者。憑借對海量資料的高效處理,AI将在技能層面超越人類,創造出超越我們現有想象力的藝術作品與思想成果。

面對AI技術引發的巨變,無論是研究者還是消費者,都難以精确預見未來的發展路徑。但可以确定的是,内容創作行業将迎來深度轉型,許多工作崗位将面臨被AI替代的風險。

面對這一挑戰,我們不能消極回避或保持幻想,更應該積極适應變革,不斷提升自身在AI輔助環境下的創新思維與跨界協作能力,既能享受科技帶來的便捷與效率提升,又能妥善應對潛在的挑戰。

排版/ 季嘉穎

圖檔/ Adobe Sora

來源/《IT時報》公衆号vittimes

E N D

請加「星标」不錯過我們

内容創作已經繞不開AI了
内容創作已經繞不開AI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