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并購之王"任建新落馬

中國"并購之王"任建新落馬

顧子明說

2024-05-13 11:11釋出于遼甯财經領域創作者

中國"并購之王 ",落下神壇。

5月11日,中紀委官宣,中化原董事長任建新,原總經理楊興強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審查調查。

楊興強是任建新的左膀右臂,也是任董事長退休後代理其主持工作的“影子”,兩人控制中化近二十年。

此番兩人一起官宣落馬,标志着一張大網,也在慢慢收緊.....

中國"并購之王"任建新落馬

話說任建新這位出身蘭州的西北漢子,是中國商界最傳奇的大佬之一。

26歲的他從機關借錢買斷了一項化工清洗技術,創立了民營公司“藍星”,一路做成了上市公司,借助90年代末的國企重組機會,并購了100多家國有化工企業。

2003年,國務院成立國資委,組建了大型央企國家隊。

在國函〔2003〕115号檔案上,是這樣寫的: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是在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和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重組基礎上新設立的國有大型企業。

此後,中化成為了唯一一個在民企基礎上組建的央企,任建新也搖身一變,從民企老闆變成了央企的總經理。

在任建新的執掌下,中化不僅成為首個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的央企,也成為了中國海外并購的第一先鋒。

從幾億歐元的法國安迪蘇,澳洲凱諾斯,到幾十億歐元的法國羅地亞,以色列阿甘,挪威REC,挪威埃肯,意大利倍耐力,德國克勞斯瑪菲,瑞士摩科瑞......

沒有任何一家中國企業會像中化這樣熱衷于收購海外資産和撒錢,

憑借着不斷的收購全球化工業的巨頭,和不斷增加的天價負債,任建新也将中化送入了世界五百強。

最終,被外媒譽為中國"并購之王"的任建新,将他退休前的收官之戰,指向了全球種業巨頭先正達。

那一年,是2015年,也是很多人命運的轉折點,

那一年,A股一度沖破了5000點,

那一年,王健林在海外瘋狂并購,計劃讓萬達從港股退市,重回A股市場,

那一年,許家印在三五線瘋狂收購土地,計劃讓恒大從港股退市,借殼重回A股市場,

那一年,任建新也開啟了瘋狂的并購之旅,用一個瑞士人無法拒絕的價格擊敗了美國人,計劃将先正達退市,帶回A股市場。

為了能夠促成這筆世紀交易,任建新不但擅自做主,跟瑞士方面私下簽訂了30億美元的天價違約金,還用50億美元的本金,從全球資本市場撬動了500億美元的杠杆。

彼時,中化是國資委旗下财務名額最差的央企之一,蛇吞象式的收購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和資金成本,

任建新的“病羊理論”和超高的溢價收購,也跟權威人士提出的供給側改革背道而馳,

甚至先正達的利潤,根本無法滿足A股的市盈率上市要求。

在當時的大背景之下,任建新主導的這次收購,注定是要捅大簍子的。

但就像房主不炒的突然中斷,給了王健林和許家印短暫的喘息之機,風雲突變的命運,也突然拉了任建新和他的先正達一把。

2018年,特朗普開啟貿易戰和科技戰,種子成了農業的“晶片”,

2019年,科創版橫空出世,解決了正達市盈率不足無法上市的危機,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全球供應鍊遭受沖擊,種子成為了生命線,

2021年,全球糧倉的俄烏不斷升溫,全球面臨糧食供應危機。

原本,若是先正達完成了IPO,緩解了現金流的壓力,任建新也許有機會憑借“先正達”之父的身份平安落地,

但就像隔壁浙江同樣排隊科創版的兄弟公司一樣,中化也遭遇到了不可抗力。

2021年,中化成品油偷稅案爆發,引發上峰震怒,對山東遼甯等地的地煉進行大規模的清理,也引發了中化多名高層落馬,楊興強也不得不離開中化。

彼時,正是中國先正達上市的最佳事件,偷稅案直接導緻中化喪失了國務院的特批,隻能按照規定,等到經營滿三年的2022年6月。

而22年6月之後,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市場慘不忍睹,巨無霸的先正達又不得不擱置,然後又不得不轉戰主機闆。

可彼時,美元進入加息周期,無風險利率的美債都已經上升至5%以上,任建新借的500億美元的利息,将先正達的股東利潤吃成了負數,先正達也就再無IPO的資格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随着2023年中國重新轉向開放,先正達的對手也開始重新敲門,

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首推的企業,就是先正達在歐洲的死對頭巴斯夫,近年來在華德企投資方面,巴斯夫也是一騎絕塵。

法國總統歡迎中國通路,雙方簽訂了一系列的農業進口與合作協定,甚至雙方的合作口号,就是“從法國農場到中國餐桌”。

剛剛結束的430的會議,更是近年來首次沒有重點提出農業和糧食問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最終,任建新還是跟同期一起賭一把的王健林和許家印一起落幕。

隻是任建新本次落馬的直接導火索,并非500億美元的先正達,而是源自甘肅當地一筆30億人民币的違規擔保。

檢視原圖 639K

  • 中國"并購之王"任建新落馬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