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清為什麼不培植八旗,使武裝力量掌控在自己手裡?

作者:長江大中華

晚清之是以沒有大力培植八旗,讓武裝力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實有多重原因。

當時的大清王朝,已然是風雨飄搖,内外交困,想要重制昔日榮光,已非易事。而在曆史的長河中,他們的同族祖宗金朝,在末年時期曾有過一次類似的嘗試,那便是打造了一支名為忠孝軍的武裝力量。

提及金朝末年的忠孝軍,我們不得不感歎其曾經的輝煌與最後的悲壯。在金哀宗即位之初,為了挽救危局,他毅然決然地廢黜了權奸,着手整頓軍隊。而忠孝軍,便是這次整軍行動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據《金史》記載,金哀宗為了打造這支精銳之師,特意從各地選拔精兵,甚至不惜從蒙古統治區招募歸正人。這些歸正人,有的是回纥、乃滿、羌、渾等民族,有的是中原地區因戰亂而避罪來歸的百姓。他們對蒙古有着深重的國仇家恨,是以戰鬥力極為強悍。金朝為了激勵他們,不僅在生活上給予優待,還配備了精良的軍械馬匹,并進行了嚴格的訓練。

忠孝軍的統領完顔陳和尚,更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出身于蒙古占領區,曾在蒙古軍中服役,後尋機逃回金朝。他不僅對母親極為孝順,更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将領。他統帥的忠孝軍,軍紀嚴明,勇猛善戰,成為了金朝末期的一支重要力量。

晚清為什麼不培植八旗,使武裝力量掌控在自己手裡?

然而,曆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不會因為個人的英勇而停下腳步。金朝在内外交困中,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而忠孝軍,也在戰火中逐漸消散,成為了曆史長河中的一抹悲壯色彩。

再回到晚清時期,雖然大清王朝也曾面臨過類似的困境,但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并沒有像金朝那樣打造出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這其中,既有經濟上的原因,也有政治上的考量。但無論如何,曆史總是充滿了遺憾和教訓。

對于很多穿越文寫手而言,他們往往過于理想化地認為,隻要穿越到過去,憑借現代人的智慧和知識,就能輕易地改變曆史程序。然而,他們卻忽略了曆史的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曆史的發展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不是單憑一己之力就能輕易改變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曆史中确實存在一些英雄人物和偉大事件。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為曆史的程序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即便如此,我們也應該保持一種客觀和理性的态度來看待曆史,而不是過于理想化或過于悲觀。

回顧金朝末年的忠孝軍和完顔陳和尚的故事,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和英雄輩出,更可以從中汲取到一些寶貴的啟示和經驗。比如,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往往與其軍隊的實力和上司者的智慧密不可分;再比如,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決定其命運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以,對于我們現代人而言,我們應該從曆史中汲取智慧和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準。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同時,我們也應該保持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心态來看待曆史和現實。曆史雖然已經過去,但它所蘊含的智慧和價值卻是永恒的。而現實雖然充滿了挑戰和困難,但隻要我們保持信心和勇氣,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艱難險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最後,我想說的是,無論是金朝末年的忠孝軍還是晚清時期的八旗軍隊,他們都曾經是大清王朝的重要支柱和力量源泉。雖然他們最終都未能挽救大清王朝的覆滅命運,但他們的英勇事迹和傳奇故事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我們應該銘記這些曆史記憶,不斷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此外,對于晚清未能大力培植八旗的原因,我們還可以從更深層次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來探讨。晚清時期的中國社會正處于一種複雜的轉型期,傳統的封建制度已經逐漸瓦解,而新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尚未完全确立。在這種背景下,八旗軍隊作為清朝的支柱力量之一,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境。一方面,八旗軍隊的戰鬥力逐漸下降,已經無法适應新的戰争形勢和敵人的強大火力;另一方面,八旗軍隊的忠誠度也受到了嚴重的考驗,一些将領和士兵開始出現了離心離德的傾向。這些因素都使得晚清政府難以像金朝那樣打造出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

晚清為什麼不培植八旗,使武裝力量掌控在自己手裡?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晚清政府在軍事建設方面的一些努力和嘗試。比如,他們曾經嘗試過引進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和軍事制度來改革軍隊;同時,他們也曾經扶持過一些新興的軍事勢力來增強自己的實力。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嘗試最終都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晚清未能大力培植八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複雜的。這既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軍事形勢有關,也與晚清政府自身的決策和行動有關。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以一種客觀和理性的态度來看待這段曆史,從中汲取教訓和經驗,為未來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啟示。

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曆史的發展總是充滿了變數和不确定性。雖然我們可以從曆史中學習到很多東西,但并不能完全預測和掌控未來的走向。是以,我們需要保持一種開放和進取的心态來面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變化和發展,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未來。

忠孝軍成軍之際,蒙古對金朝的攻勢已如狂風驟雨般猛烈。金國已如風中殘燭,昔日的屏障西夏已被蒙古的鐵蹄踏平,僅剩下的河南與陝西地區也暴露在蒙古軍的刀鋒之下。金軍長達數十年的抵抗,卻未能取得一場對蒙軍的勝利,士氣早已低落至極。

蒙古軍為了征服金國,精心策劃了雙路進攻的戰術。一路大軍從北方渡過洶湧的黃河,直取金國的首都開封;另一路則從陝西進攻潼關,企圖撕裂金國的防線,直搗其腹地。在這兩路大軍中,北路因需渡河而面臨重重困難,是以蒙古軍将主攻方向放在了潼關一路。而金國則利用内線作戰的便利,調動兵力,以機動靈活的戰術應對。其中,以騎兵為主的忠孝軍成為了金國抵抗蒙古軍的主力。

金正大四年(1227年),蒙古軍終于消滅了西夏,随即将目光投向了陝西的金國控制區。蒙古大軍勢如破竹,接連攻下了平陽、臨洮等地。到了五年,由蒙古開國名将赤老溫率領的蒙古大軍開始圍攻慶陽。面對蒙古大軍的圍攻,金國調集了包括忠孝軍在内的精銳部隊前去解圍。

在這場關鍵的戰役中,完顔陳和尚表現出了驚人的勇氣和決心。他在決戰前便沐浴更衣,仿佛在為即将到來的死亡做準備。他率領的忠孝軍更是士氣高昂,人馬都披着厚重的铠甲,手持戰刀長矛,背負弓箭,如同猛虎下山般沖向蒙古軍。在完顔陳和尚的指揮下,四百忠孝軍竟然奇迹般地擊潰了八千蒙古大軍,使得蒙古軍陣腳大亂,落荒而逃。這一戰,金軍取得了二十年來的首次大捷,金哀宗得知捷報後激動得淚流滿面。

大昌原一戰後,忠孝軍和完顔陳和尚的名聲大振。然而,這場勝利也給金國帶來了負面影響。金朝上下因勝利而志得意滿,對于即将到來的危機缺乏足夠的警惕。正大七年(1230年),金朝和蒙古原本有望達成和議,但金陝西左副元帥牙吾塔因大昌原大捷而得意忘形,對蒙古使者出言不遜,激怒了蒙古大汗窩闊台,導緻和議破裂。

和議破裂後,蒙古軍立即發動了新一輪的攻勢。正大七年八月,蒙軍名将史天澤部進攻衛州,意圖牽制金軍并為突破潼關創造有利條件。衛州位于黃河北岸,是開封的北大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金軍統帥完顔合達率領十萬大軍前往救援衛州。經過激戰,金軍終于打敗了蒙軍,解了衛州之圍。史書記載,金哀宗得知捷報後親自登上承天門犒勞三軍,并授予将士們世襲的榮譽和豐厚的賞賜。

作為金軍的前鋒部隊,完顔陳和尚的忠孝軍也在這場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的勇猛善戰為金軍取得了勝利,暫時解除了金國北方的威脅。然而,勝利的喜悅并沒有持續太久。正大八年正月,蒙古軍在陝西潼關方向上加緊了攻勢。蒙古名将速不台率領大軍攻破小關,劫掠盧氏和朱陽等地,嚴重威脅到了潼關的安危。

面對蒙古大軍的進攻,潼關守軍一面堅守陣地,一面向上級求援。這一次,援軍是由完顔陳和尚率領的一千忠孝軍為先鋒,都尉夾谷澤率領一萬人馬為後續部隊。兩軍在倒回谷中交鋒,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

完顔陳和尚面對号稱四萬人馬的蒙古鐵騎和征戰亞歐的蒙古名将速不台,毫無懼色。他指揮忠孝軍如同閃電般插入蒙古軍隊的縱深,利用騎射優勢對蒙古軍進行猛烈打擊。忠孝軍的人馬都披着厚重的铠甲,有效抵禦了蒙古軍的箭矢。而蒙古軍隊則在忠孝軍的箭雨下紛紛落馬,陣腳大亂。

就在此時,後續的夾谷澤軍隊也趕到了戰場。在完顔陳和尚和夾谷澤的内外夾擊下,蒙軍大敗虧輸,紛紛潰退。忠孝軍一路追殺到倒回谷口才收兵回營。這一仗,蒙古軍損失慘重,速不台也遭到了元朝皇帝窩闊台的嚴厲指責。

然而,盡管忠孝軍在完顔陳和尚的率領下屢建奇功,但金國的滅亡已是大勢所趨。随着蒙古軍的不斷進攻和金國内部的腐敗衰落,忠孝軍的輝煌也逐漸走到了盡頭。盡管他們曾經在戰場上創造過奇迹般的勝利,但最終還是無法挽回金國的命運。

蒙古軍在多次進攻潼關無果的情況下,決定采取成吉思汗臨終前的遺策——借道宋朝迂回潼關。按照這個作戰部署,蒙軍兵分三路向金國發起全面進攻。其中一路由窩闊台率領直接進攻開封;一路為左軍從濟南出發進軍開封;而最重要的右路軍則由拖雷率領三萬騎兵執行成吉思汗的遺策借道宋朝迂回唐鄧。

正大八年八月,拖雷軍開始出動。他們巧妙地避開金國的防線借道宋朝向金國腹地發起攻擊。金軍雖然奮力抵抗但面對蒙古軍的強大攻勢和戰略迂回戰術逐漸陷入了被動局面。忠孝軍雖然英勇善戰但在整個戰局中也難以扭轉乾坤。

随着戰争的持續金國的敗局已定。忠孝軍雖然曾在完顔陳和尚的率領下創造出輝煌的戰績但在大勢所趨之下他們也無法改變金國的命運。最終金國在蒙古軍的猛攻下走向了滅亡忠孝軍的輝煌也随之落幕。

這場戰争不僅見證了忠孝軍的英勇與頑強也揭示了金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深刻問題。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不僅僅取決于軍隊的強弱更在于整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治理水準。隻有内外兼修、綜合發展才能在激烈的競争中立于不敗之地。

拖雷軍巧妙迂回至興元、洋州之間,進而進軍饒風關。金哀宗聞訊,決心與拖雷軍決一死戰,集結剩餘的十五萬大軍于襄鄧一線,其中騎兵兩萬,步兵十三萬,陣容龐大。

然而,拖雷深知金軍機動性不足之弊,便采用靈活機動的戰術。他佯裝北進開封,吸引金軍北上。途中,拖雷派遣輕騎不斷騷擾金軍,使其疲憊不堪,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晚清為什麼不培植八旗,使武裝力量掌控在自己手裡?

正大九年正月,金軍冒雨冒雪進至三峰山,與拖雷大軍展開決戰。此時,金軍饑寒交迫,軍士們身披甲胄,在雪中僵硬站立,武器也凍得冰冷刺骨。與此同時,窩闊台率軍渡過黃河,增援拖雷,形勢對金軍愈發不利。

拖雷見時機成熟,故意放開通往鈞州的道路,暗中設下伏兵。金軍果然中計,全軍崩潰,聲勢浩大如山崩。在蒙軍的夾擊之下,金軍全軍覆沒,金朝也在這場戰役中走向了衰敗。

此戰充分證明,一個王朝的興衰存亡,并非單憑一兩個英雄人物或一支精銳之師便能扭轉乾坤。當王朝腐敗透頂時,任何外部的救助都不過是杯水車薪,難以挽救其滅亡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