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年龍門邨“上新”,為勞動者打造“幸福之家”

作者:上觀新聞

被譽為“微縮萬國民居群”的曆史保護建築群龍門邨内,多了一處新就業群體服務驿站、居民共享空間。5月11日,老西門街道“勞動創造幸福”緻敬建設者們紅五月主題活動在龍門邨内的“衡廬73”舉辦。

百年龍門邨“上新”,為勞動者打造“幸福之家”
百年龍門邨“上新”,為勞動者打造“幸福之家”

攝影展+服務包,讓職工處處感幸福

為展現西門職工群衆建功新時代的良好精神風貌,老西門街道總工會組織開展了“建設者們”主題攝影征集評選活動。

活動鼓勵廣大攝影愛好者們以各類職工群體的工作、勞動場景為拍攝主題,記錄城市建設者們凝心聚力提升社群品質、助力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動人瞬間。通過開展“線上+線下”同步征集,共征集到327幅攝影作品。在市攝影行業協會專家們的認真評審下,獲獎作品正式出爐。

百年龍門邨“上新”,為勞動者打造“幸福之家”

活動現場,攝影作品創作者分享作品拍攝靈感,并倡議更多人拿起手邊的攝影工具,一同記錄更多在老城廂用勞動創造幸福的瞬間。

百年龍門邨“上新”,為勞動者打造“幸福之家”

在黃浦區總工會的指導與支援下,近年來,老西門街道總工會以“小切口”撬動“大服務”,通過送政策、送健康、送關愛、送文化、送技能,牢固樹立“工會+”理念,為激發轄區企業工會更為澎湃的創新驅動發展活力,讓企業職工享受更多實實在在、看得見的實惠,活動中,老西門街道向轄區企業完美(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希瑪瑞視眼科醫院有限公司的工會負責人贈送企業職工“服務包”,其中包含共享空間體驗、文體活動、心理咨詢、法律援助服務等暖心服務。

百年龍門邨“上新”,為勞動者打造“幸福之家”

勞動者在石庫門裡有了“家”

位于老城廂的龍門邨,是一座“沒有圍牆”的文化曆史博物館。這裡共有七十六幢房子,布局異常整齊,建築形式極豐富,有西班牙式、蘇格蘭式、古典巴洛克式以及中國民居,由此也誕生了上海最長的新式裡弄……近千居民生活在龍門邨,煙火氣十足。經常有遊客會走進來,感受最道地的裡弄風情。

如今,龍門邨也是新就業群體較為集中的區域。故此,老西門街道通過共享陣地的建設,打造了一處全新的職工之家、新就業群體服務驿站,更好地賦能新業态、新就業群體。

百年龍門邨“上新”,為勞動者打造“幸福之家”

據悉,“衡廬73”空間由老西門街道攜手區内社會組織“上海日行新社群服務中心”,以黨建引領、衆籌共建、共治共享為理念共同合力打造。該空間項目不僅是政府和“兩新”組織衆籌共建社群的一次全新嘗試,也是街道創新社會治理,轉變政府單方建設模式,引導社會組織參與治理同時反哺社群,由“公轉”向“共轉”轉變,由“被動授予”向“主動作為”轉變的一次創新探索。

百年龍門邨“上新”,為勞動者打造“幸福之家”

步入這棟三層石庫門裡弄房屋。養眼的綠植、精緻的擺件、中式的家具等,處處透露着老城廂的煙火氣與詩意。議事亭、茶室、冥想室、戶外露台等各種屬性的空間,應有盡有,能夠滿足周圍居民、新就業群體工作、生活、學習等不同場景需要。

百年龍門邨“上新”,為勞動者打造“幸福之家”

此外,“衡廬73”空間還将融入街道基層治理脈絡,根據實際需求,立足“黨建實踐站”“居民議事廳”“公共服務屋”“公衆交往園”和“城廂記憶屋”五大功能定位開展日常營運。

針對新就業群體的服務,老西門街道除了有“硬體”上的配套,更有“軟體”上的支援。活動中,龍門邨居民區黨總支負責人與龍門邨新就業群體代表上台,共同聯合釋出龍門“新”約。

百年龍門邨“上新”,為勞動者打造“幸福之家”

在1.24平方公裡的老西門街道轄區内,建設者們與這片沃土共呼吸、同發展。在活動特别設定的微論壇環節中,關于老城廂工作生活的新就業群體代表圍繞“在老西門,遇見幸福”這一主題,一道“噶三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