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文化】“摸着石頭過河”的來曆‖王達陽

作者:方志四川

“摸着石頭過河”的來曆

王達陽

導語:改革開放40多年來,如果要提一個改革開放的标志性語言,許多人會說“摸着石頭過河”,而且認為這是鄧小平的原創。其實,引用這句話較多的上司人是陳雲。從20世紀50年代到改革開放新時期,至少可以找到6處陳雲引用這句話的記載,有落在紙面上的批示,也有在談話場合口頭說的,還有在黨的正式會議上的講話。但可以肯定的是,“摸着石頭過河”也是鄧小平上司的改革開放采取并反複強調的鮮明态度和重要方法。

摸着石頭過河——求穩當

“摸着石頭過河”原是一句民間歇後語,完整地說是“摸着石頭過河——踩穩一步,再邁一步”或者“摸着石頭過河——求穩當”。這富有民間智慧的歇後語後來被黨内檔案借用,形象地表示一種科學的工作方法,即采取試驗的方法,逐漸推廣深化某項措施,強調的是要本着謹慎穩妥的态度,進行嘗試和探索。

“摸着石頭過河”很早就出現在黨和國家的正式檔案中,用于指導具體工作,特别是經濟工作。如1959年農業部黨委上報毛主席并黨中央的報告《關于一九五九年農業生産的幾點意見》中說:實行少種高産多收的方針和耕地三三制的偉大理想,必須有步驟,必須是“摸着石頭過河”,一九五九年全國的耕地面積和播種面積不能減得太多[1]。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的檔案材料也常引用這句話。如1981年10月29日,國務院批轉國家經委、國務院體制改革辦公室《關于實行工業生産經濟責任制若幹問題的意見》的通知說:“實行經濟責任制,目前還處在探索階段,各地區、各部門要加強上司,要摸着石頭過河,水深水淺還不很清楚,要走一步看一步,兩隻腳搞得平衡一點,走錯了收回來重走,不要摔到水裡去。這樣才能使經濟責任制健康地向前發展。”[2]報告引用“摸着石頭過河”,生動、準确地表達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實行經濟責任制要走一步看一步地探索。

通過這幾個例子,我們更清楚地體會“摸着石頭過河”含有大膽探索、穩妥前進的意義。現在這句話通常被人們認為是改革的方法論,有以下幾層意思:第一、河必須過,改革必須進行,在河邊逡巡回避問題是不行的,站在河中停滞不前更危險,倒退更不應該;第二、沒有橋、沒有現成的經驗辦法可照搬照用;第三、河水比較深,可能還有漩渦,要摸索着過,改革碰到的難題問題很多,有風險有危機;第四、慢點走,找到支點站穩了再走下一步,改革要多試驗多總結經驗摸索前進,試驗成功了再推廣鋪開,既強調穩妥、也強調探索。

引用“摸着石頭過河”較多的上司人是陳雲

在黨的上司人中,陳雲、李先念、谷牧、聶榮臻等很多人都引用過“摸着石頭過河”,并且經常用在指導經濟工作中。

例如李先念,他長期擔任國務院副總理,指導國家經濟工作。1962年2月16日,李先念緻信鄧辰西(時任國務院财貿辦公室副主任),指出:“是否在計劃外進口一百萬美元商品?我看還是放在計劃以内,計劃外用彙不到萬不得已不準許,而且在訂貨時要一步一步地看,摸着石頭過河,穩當些。”[3]1978年9月9日,國務院務虛會上,李先念在讨論現代化建設問題時,指出:“引進項目實行排隊,先安排急需的和已經看準了的,其餘的看準一批辦一批,摸着石頭過河。”[4]李先念引用這句話是對具體工作方法指導,要求對結果不确定的事物要采取邊試驗邊探索的方法。

陳雲是距今我們所能查到的黨内最早提倡、明确使用并反複強調“摸着石頭過河”的上司人。在《陳雲文選》《陳雲年譜》中,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到改革開放新時期,至少可以找到6處陳雲引用這句話的記載,有落在紙面上的批示,也有在談話場合口頭說的,還有在黨的正式會議上的發言。

1961年3月6日至8日,陳雲在聽取化工部彙報時說:“看來,一件工作的改革,要先進行試驗,不能一下就鋪開來搞。搞試驗要敢想、敢說、敢做,但在具體做時,必須從實際出發,摸着石頭過河。要把試驗和推廣分開,推廣必須是成熟的東西,未成熟之前不能大幹。”[5]先試驗,再總結,然後才推廣,反映了陳雲注重從實際出發總結經驗的工作思路。

改革開放新時期,陳雲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探索改革的道路上,他把“摸着石頭過河”作為上司經濟工作和全面改革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對全黨作出要求。1980年12月16日,陳雲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話,說:“我們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穩。因為我們的改革,問題複雜,不能要求過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論研究、經濟統計和經濟預測,更重要的還是要從試點着手,随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摸着石頭過河’。開始時步子要小,緩緩而行。這絕不是不要改革,而是要使改革有利于調整,也有利于改革本身。”[6]

【曆史文化】“摸着石頭過河”的來曆‖王達陽

陳雲的講話既是對當時經濟調整的具體要求,也是關于改革的方法論指導。他強調要“摸着石頭過河”,是說改革要從試點着手,邊調整邊前進。這也是陳雲一貫提倡的注重試驗、随時總結經驗的工作方法,即,對不很懂的事情,要反複地、全盤地考慮,還要經過試點,才能弄清楚決策是否正确,辦法是否完備。

陳雲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多次強調堅持“摸着石頭過河”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性[7]。1984年6月30日,陳雲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反映美國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顧問愛德樂對大陸财經工作提出兩條意見的内部材料上批示:“有經曆的外國人也是摸着石頭過河,所有外國資本家都是如此。凡屬危險項目,他們不搞,甯吃利息。這是一個千真萬确的道理。”[8]

陳雲強調“摸着石頭過河”着重點在于要從實際出發、注重總結經驗。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些觀點認為,“‘摸着石頭過河’說明改革缺乏系統的、完整的理論體系”[9],導緻“改革措施不配套、目标模糊、階段任務不明确”[10],“一個粗糙的總體改革方案也比‘摸着石頭過河’好”[11]。關于這些讨論,陳雲認為,他們沒有真正了解“摸着石頭過河”是強調在實踐中摸索、不斷總結經驗的含義。1988年5月12日,陳雲和浙江省委負責同志談話時,說:“有人在報上批評‘摸着石頭過河’這句話,但沒有講出道理來。‘九溪十八澗’,總得摸着石頭過。‘摸着石頭過河’這句話,我沒有放棄。”[12]他在這次講話前後,反複強調要堅持摸索前進、注意總結經驗。1988年10月,陳雲與當時的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再次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裡,學習西方市場經濟的辦法,看來困難不少。你們正在摸索,摸索過程中碰到一些問題是難免的,還可以繼續摸索,并随時總結經驗。”[13]

“摸着石頭過河”是鄧小平上司改革開放的态度和方法

很多人以為“摸着石頭過河”是鄧小平經常說的一句話,但實際上查遍權威的鄧小平著作,包括《鄧小平文選》,改革開放前的《鄧小平文集》,以及記錄鄧小平生平思想的《鄧小平年譜》,都沒有查到鄧小平說過“摸着石頭過河”這句話。查閱與鄧小平有過接觸的人所撰寫的回憶文章或訪談材料,也沒有發現有人講到鄧小平說過這句話。最典型的例子來自國家原副主席榮毅仁撰寫的《“勇于創新多作貢獻”》一文,其中說到:“小平同志告誡大家:改革‘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就是從實際出發,摸着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14]其中,“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加了引号,這是鄧小平的原話,《鄧小平文選》有記載;而“摸着石頭過河”沒有作引,說明這不是鄧小平的原話。可以了解,榮毅仁的回憶反映了鄧小平沒有說過這句話的記載,但是在改革開放中堅持“摸着石頭過河”的思想。該文出自鄧小平逝世一周年之際中央文獻研究室采訪編輯的《回憶鄧小平》一書,材料嚴謹可靠。

筆者還查閱了《人民日報》和中國知網,搜尋了1976年至2000年期間發表的包含“摸着石頭過河”的文章,發現起初學者們并沒有将這句話當作鄧小平的語言來引用,隻是提到改革開放是鄧小平上司的,并把“摸着石頭過河”作為改革開放的一個方法、思路來讨論。但逐漸地,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一部分作者把“鄧小平說”和“摸着石頭過河”聯系在一起,漸漸地有人認為是“鄧小平‘摸着石頭過河’的小理論”[15]等。于是,“摸着石頭過河”逐漸被人們認為是鄧小平的原話,還一度被傳播為鄧小平的“摸論”。

雖然沒有鄧小平說過“摸着石頭過河”這句話的記載,但并不是要把鄧小平和這句話撇清關系,恰恰相反,鄧小平雖然沒有說過“摸着石頭過河”這幾個字,但可以肯定地說,“摸着石頭過河”是鄧小平上司的改革開放采取并反複強調的鮮明态度和重要方法。

對于上文提到的陳雲在1980年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鄧小平明确表示贊同,他在會議結束的當天發表了《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的講話,開篇就說:“我完全同意陳雲同志的講話。這個講話在一系列問題上正确地總結了大陸三十一年來經濟工作的經驗教訓,是我們今後長期的指導方針。”[16]他還說:我們要找到發展的路子、實作現代化,需要繼續擺脫各種框框的束縛,“真正摸準、摸清大陸的國情和經濟活動中各種因素的互相關系”[17]。更早的時候,1978年12月,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緻向前看》講話中,鄧小平就提出:我們管理經濟,“在全國的統一方案拿出來以前,可以先從局部做起,從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做起,逐漸推開。中央各部門要允許和鼓勵它們進行這種試驗。試驗中間會出現各種沖突,我們要及時發現和克服這些沖突。這樣我們才能進步得比較快。”[18]

【曆史文化】“摸着石頭過河”的來曆‖王達陽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上司集體對改革開放采取先試驗、再總結、改進、推廣的方法,這種改革開放的基本思路就是“摸着石頭過河”。鄧小平說:改革要“先從一兩件事上着手,不能一下子大幹,那樣就亂了。國家這麼大,情況太複雜,改革不容易,是以決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較大以後再下決心”[19]。作為大陸對外開放的視窗,創辦經濟特區就是先從四個經濟特區開始,逐漸擴大到十四個沿海城市,再一步步向全國的縱深推廣。1979年7月到1980年底,在鄧小平的上司支援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正式成立,這些被視為改革開放“試驗田”嘗試了一系列新的做法、形成了很多新的成功經驗,在全國産生極大影響,有力地推動了改革開放的深入展開。

改革要“摸着石頭過河”,鄧小平并不是一味求快,而是激勵全黨面對改革開放這個嶄新實踐,沖破思想藩籬,大膽開拓,穩妥前進。“膽子大”和“步子穩”,鄧小平總是結合在一起說的。鄧小平把改革當做中國的第二次革命,說:“我們确定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所謂膽子要大,就是堅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穩,就是發現問題趕快改。”[20]一方面,改革沒有現成的答案,沒有萬無一失,要大膽試驗,隻有通過試驗不斷取得經驗才能推進改革的深入,逐漸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另一方面,通過試驗的方法意味着改革開放要不斷總結經驗、及時糾正錯誤。1986年9月,鄧小平接受美國記者華萊士采訪,向全世界介紹大陸的改革事業時說:“我們的辦法是不斷總結經驗,有錯誤就趕快改,小錯誤不要變成大錯誤。”[21]

證券、股市在20世紀90年代初屬于新鮮事物,究竟應該怎麼認識,人們看法不一。針對這項新事物,1992年2月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說到:“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态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22]在這次十分重要的談話中,鄧小平還語重心長地指出:“每年上司層都要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23]

【曆史文化】“摸着石頭過河”的來曆‖王達陽

可以看出,鄧小平與陳雲對改革開放的基本思想觀點是完全一緻的。有學者指出:“正因為如此,人們把‘摸着石頭過河’也視為鄧小平的一個重要思想,看作是第二代中央上司集體的重要思想。”[24]

注釋:

[1]《中共中央批轉農業部黨組關于一九五九年農業生産的幾點意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檔案選集(1949.10—1966.5)》第30冊,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7頁。

[2]《國務院批轉國家經委、國務院體制改革辦公室<關于實行工業生産經濟責任制若幹問題的意見>的通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83頁。

[3]《李先念傳》編寫組、鄂豫邊區革命史編輯部:《李先念年譜》第3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409頁。

[4]《在國務院務虛會上的講話》,《李先念文選》,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6頁。

[5]《陳雲年譜(修訂本)》(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77頁。

[6]《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陳雲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頁。

[7]趙士剛:《“摸着石頭過河”小議》,載《黨的文獻》2006年第1期。

[8]《陳雲年譜(修訂本)》(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406頁。

[9]潘維明:《對理論工作的一點看法》,《人民日報》1985年11月29日。

[10]《1986年經濟實況分析和近期展望》,吳敬琏、胡季等主編《中國經濟的動态分析和對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188頁。

[11]姜慶湘:《一個粗糙的總體改革方案也比“摸着石頭過河”好》,載《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87年第3期,第11—12頁。

[12]金沖及、陳群主編《陳雲傳》(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789頁。

[13]陳雲:《目前經濟工作的幾個問題》,《陳雲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頁。

[14]榮毅仁:《“勇于創新 多作貢獻”》,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回憶鄧小平》(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頁。

[15] [日]矢吹晉著,張惠才摘譯:《鄧小平的曆史功績》,載《國外中共黨史研究動态》1995年第6期。

[16][17][18]《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頁,第354頁,第150頁。

[19][20][21][22][2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頁,第118頁,第174頁,第370—383頁,第370—383頁。

[24]韓振峰:《“摸着石頭過河”改革方法的來龍去脈》,載《上司文萃》2014年第10期,第82頁。

來源:炎黃春秋雜志社

作者:王達陽(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