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下旨拿掉外朝頭目,朝臣噤若寒蟬,秘書班子卻喜上眉梢

作者:夢澤喵館長

最近突然看明史,有這麼一段描述,禦座上的朱元璋,用力拍了龍椅扶手,不容質疑道:“什麼宰相?拿掉,以後不設了。誰敢奏請複設宰相,朕直接砍了他的腦袋。”

階下衆四品以上、實權大佬們是個個面如土色、噤若寒蟬。而幾名五品以下、閑職官員雖面無表情,但兩眼放光。

這到底是是怎麼回事?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說廢就廢?一個胡惟庸案後,有人發愁,也有人欣喜。

不久之後,朱元璋就搞了一個内閣,找了幾個品級很低、五六品的官到内閣辦事,給他自己幫幫忙。

對于這,當時有些想不通,就暫時放下。

後來,随着曆史資料看得多了,有專家給出了理由,說朱元璋,是個權力控,眼裡揉不得沙子,要集權,怎麼能讓宰相這種體制把國家權力壟斷那麼多呢?于是,創新的弄了一個内閣。

朱元璋下旨拿掉外朝頭目,朝臣噤若寒蟬,秘書班子卻喜上眉梢

明朝初年内閣裡面的辦公場景

接着,讀清史時,雍正也來勁,不喜歡老爹康熙的宰相制,自己另辟蹊徑,搞了一個軍機處。

你說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吧,想咋樣就咋樣呗,反正是建國之父,啥東西不與時俱進,來點創新,也沒什麼。

但你看看雍正這大叔,老爹康熙左右宰相用得如臂使,自己照着用就是了,幹嘛非要搞個軍機處呢?

更有意思的是,軍機處就是雍正經常辦公大殿旁的小房子。他也學朱元璋,找幾個品級低的官員到這小房子,秘密商量國事。

朱元璋下旨拿掉外朝頭目,朝臣噤若寒蟬,秘書班子卻喜上眉梢

清朝軍機處

總結來說,就是雍正不用朝廷已經正常運轉時久的機構。

這是為什麼呢?

最近看了一個牛人解讀,那真是一語點醒我這個迷糊人。

這位牛人就說,在中國漫長的政治制度演化史當中,有這樣一個規律,就是皇帝不斷的會用自己身邊的秘書班子,來替代外朝的宰相的權力。

至于原因嘛,就是别看皇帝至高無上,但他也是孤家寡人,他一個人處在深宮之中,總會對外朝的臣子不放心的。

為什麼不放心呢?

牛人就說,讓你站在皇帝的角度去想,你看,江山是我的,又不是外臣們的。他們一上台,沒準想的是江山跟我有什麼關系,就會靠A錢受賄多撈點錢,沒準想着法子挖空我的江山,甚至還想着替換我。待在深宮的我,怎麼會知道誰是這樣?

朱元璋下旨拿掉外朝頭目,朝臣噤若寒蟬,秘書班子卻喜上眉梢

天子、外臣、外族

是以皇帝天生就是對外朝的宰相、對那些高官,一直是懷有警惕之心的。

是以他們才會沖動,才會創新的設定新的小機構,用這些身邊的人去慢慢代替外朝的那些人。

讀到這裡,我像打通任督二脈一樣,瞬間明白了朱元璋和雍正倆人設立新機構的動機了。

他們不就是疑心外朝的臣子們欺上瞞下,沖動地恨不得馬上用身邊的人去替換外朝臣子們嗎?

内閣和軍機處不就是這倆人的身邊秘書班子嗎?裡面活動的人不就是自己身邊的服務人員嗎?貼心、熟悉、拿捏得妥妥的。

最後的結果就是,外朝沒有宰相,直接聽命于皇帝。

内閣成了明朝新的宰相機構;軍機處成了清朝新的宰相機構。

最後的話

有能力的皇帝,肯定是要用自己的人替換外朝的人,比如唐朝就有太子潛邸一說,潛邸的人員配置,俨然是一個小朝廷。當太子一登基,就直接用自己潛邸的人。

朱元璋下旨拿掉外朝頭目,朝臣噤若寒蟬,秘書班子卻喜上眉梢

是以才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說法,是以才有品階小的官,在老皇帝沒有幾天的時候,去巴結太子。電視劇裡《宰相劉羅鍋》裡面就有一個經典畫面,乾隆的貼心人,和珅去給十五阿哥送禮物。

皇帝想一生輕松快活一點,就沒有瞎折騰外朝機構;皇帝想努力點做出點業績,就通常會新開辟小機構。

至于宰相和皇帝這兩個的關系,更深入的解讀,要從漢朝的制度說起,我準備下一篇文章再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