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的今天 1871年5月10日普法戰争結束 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

作者:南風雨無憂鹿

鐵蹄下的阿爾薩斯洛林:普法戰争的民族角力

1871年5月10日,一份沉重的和平條約畫下了句點。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普法戰争中,失敗的法國不僅賠款高達50億法郎,更被迫割讓資源富集的阿爾薩斯省和戰略要地洛林。這無疑是對法蘭西民族自尊的重創,但戰火熄滅也昭示着一個新時代的來臨。讓我們回溯這段動蕩歲月,追溯民族主義與霸權主義互相角力的緣由。

祖師爺的”鐵與血”路線

曆史上的今天 1871年5月10日普法戰争結束 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

19世紀下半葉,德意志統一程序如火如荼。為了實作這一民族夙願,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采取了”鐵與血”的強硬路線。他先後擊敗丹麥和奧地利,挫折了法國在幕後操控南德諸邦、阻礙統一的圖謀。

1870年,俾斯麥巧妙挑起了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誘使法皇拿破侖三世對普魯士宣戰。普魯士識破了這一團結德意志民族的大好時機,高舉民族主義的旗幟,呼籲各地同胞共禦外侮。

野心勃勃的法國 擴張之路歸于陷阱

另一方面,法國執政當局亦抱有擴大版圖、彰顯大國地位的野心。在民族主義氣焰之下,法軍統帥拿破侖三世渴望借機擴充國力,進而鞏固法蘭西在歐陸的主導地位。

曆史上的今天 1871年5月10日普法戰争結束 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

可望不可及的萊茵河戰略要塞法蘭克福一隅,成了法軍的第一目标。編組22萬精銳的萊茵軍團虎視眈眈,企圖以攻城掠地的雷霆手段迅速擊潰普軍,逼使其俯首稱臣。

萊茵河之戰:法軍陷入被動

1870年8月2日,戰火自薩爾布呂肯地區燃起。出人意料的是,法軍的進攻遭遇了挫折。8月4日,普軍46萬人馬集中兵力,順利擊潰了法軍的進攻勢頭,反客為主地進入了反擊階段。

法軍節節告敗,被迫退回國境,轉入防禦。萊茵軍團原本企圖一舉北伐法蘭克福,卻不料陷入了戰略被動,戰線節節敗退。

曆史上的今天 1871年5月10日普法戰争結束 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

色當大捷改寫命運

1870年9月1日至2日,雙方軍隊在色當地區展開了決定性的大戰,史稱色當會戰。9月1日中午,威廉一世統帥下的46萬普軍已完成了對萊茵軍團的合圍,并集中重裝火力猛烈炮擊。

下午,在法軍數次突圍被擊退後,拿破侖三世親自到一線指揮,卻最終不得不向威廉一世發出投降書:”我願将佩劍交到陛下手中”。第二天,83000多名法軍官兵無奈繳槍投降。這一決戰,法軍損失高達12.4萬人,而普軍僅損失9000餘人。

失敗延綿 民族命運陷入危機

曆史上的今天 1871年5月10日普法戰争結束 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

色當之戰無疑是對法軍的緻命打擊。巴黎随即爆發革命,拿破侖三世被趕下台,第二帝國随之崩塌。臨時組建的國防政府節節敗退,到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鏡廳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國,成為首任皇帝。德國遂告統一。

五月割地賠款 百年恥辱難掩

1871年5月10日,法國新政權最終不得不在《法蘭克福條約》上簽字,接受殘酷的現實。

根據條約條款,法國不僅被迫割讓資源富集的阿爾薩斯省和戰略要地洛林給德國,還需賠償高達50億法郎的巨額賠款。在賠款付清之前,德軍還将長期駐紮在巴黎及法國北部多個省份,占領費用由法國承擔。

曆史上的今天 1871年5月10日普法戰争結束 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

這無疑是對法蘭西民族自尊心的重創。失去工業重鎮阿爾薩斯,法國經濟受創;割讓洛林,這個曾是法國對德國屏障的要塞從此失守。巨額賠款更是拖累了法國幾十年的發展。

民族主義的雙刃劍值得反思

這場戰争給我們諸多反思: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極大凝聚民心、激發信心,但也可能被利用、加劇對抗。俾斯麥的”鐵與血”路線雖一統德意志,但通過戰争手段強行占領土地,埋下了新的沖突根源。

我們更要審視大國擴張的代價。戰争帶來流血犧牲,赢家亦需承擔長期占領的沉重負擔。民族自尊與領土完整雖不可或缺,但武力絕不應是解決分歧的唯一出路。

曆史上的今天 1871年5月10日普法戰争結束 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

總之,普法戰争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唯有互相了解、和平對話,民族與國家方能真正強盛安康。讓我們以史為鑒,努力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用理性克服偏見,用對話解決分歧,用合作實作共赢。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與我互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