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難怪李績能入“武廟十哲”,你看他的戰績,碾壓多少古代名将?

作者:禾珯茬

說到李績,他在民間的知名度遠沒有“徐茂公”高,小說裡那個牛鼻子老道軍師,就是以他為原型的。

李績是大唐開國元勳,是僅次于李靖的大唐二号軍神。

整個有唐時期,能壓過李績一頭的也就李靖一人,甚至在整個中國古代名将史中,李績也是少有對手的存在。

正因如此,李績才被選入“武廟十哲”。

難怪李績能入“武廟十哲”,你看他的戰績,碾壓多少古代名将?

一、

這裡先簡單解釋下“武廟十哲”,它指的是中國曆史上十位特别有名的軍事家,分别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績、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這十個人。

開元十九年(731年),此時正是“開元盛世”中期,唐玄宗覺得既然是盛世就要有盛世的氣象;以往隻有文廟沒有武廟,這種重文輕武的事他不喜歡,盛世就要文武兼備才對。

于是,唐玄宗下令建立武廟,以周朝姜子牙為主祭,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并以曆代名将十人從之。而這陪祭的十人,便是後世所說的“武廟十哲”。

想要入選“武廟十哲”的名将,軍事水準必須要非常高,這個是基本門檻;并且不光要能打,還需要在軍事發展領域做出一定的貢獻,可以是提出一些新的軍事思想,也可以是留下重要的軍事著作。

最重要的是,入選之人必須是忠臣良将,那些逆臣賊子再厲害也不能入選。

根據這三個條件,整個大唐也就李靖和李績兩人入選。

李靖的大名不用多說,看過《西遊記》或是《封神榜》的都知道他,大名鼎鼎的托塔李天王,哪吒他爹。

在正史上,李靖也是一個超級猛人,稱他為大唐第一軍神并不為過。他不僅戰績第一,打仗的風格那也是“第一快”!

平蕭銑、定輔公祏、滅東突厥、掃平吐谷渾,基本上都是敵人還沒反應過來,李靖的人馬就已經殺到,這仗就差不多打完了,剩下收尾的工作讓小弟去做,李靖就帶着大軍班師回朝。

李靖一生都在征戰,大小戰役無數,竟無一敗績。

二、

李績比李靖小一個輩分,雖然不像李靖那麼猛卻也同樣能打,而且他有的是時間去追趕李靖。

如果說,李靖是武德和貞觀兩朝軍界的天花闆;那麼,李績就是貞觀後期跟高宗朝的軍界天花闆。

李靖之後,唐朝的軍事體系,基本上就是以李績為尊。在李績的指揮下,大唐又先後滅掉了西突厥和高句麗,緻使版圖達到了有唐時期的最大疆域。

武德年間,李績主要是以副手的角色存在,他一路跟随李世民打王世充、滅窦建德、平宋金剛、劉黑闼等,以及平徐圓朗、輔公祏等叛亂。

到了貞觀初,李績就開啟了狂暴模式,緊跟着李靖的步伐一路狂奔。

貞觀四年(630年),滅東突厥時李績還是李靖的副手;到了貞觀十五年(641年),李績已經能獨自率軍大敗薛延陀。

貞觀二十年(646年),李績又率軍滅了薛延陀,自此北方安定。

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李績率軍滅了高句麗。這可是隋文帝楊堅、隋炀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三位皇帝一直想辦,卻辦不成的事。

這兩件大功,讓李績的戰績可以跟李靖相提并論了。

論謀略和勝率,以及對後世的軍事理念影響力,李績要稍弱于李靖;但是,李績的軍事能力在古代名将史上,也是少有對手的。

難怪李績能入“武廟十哲”,你看他的戰績,碾壓多少古代名将?

三、

貞觀十五年(641年),李績僅用6000騎兵就在漠北,大敗薛延陀十萬鐵騎。

當時唐軍戰馬多被射死,李績在劣勢下依然從容指揮,命士卒全部下馬組成步兵方陣,執長槊直往前沖擊敵軍,另派薛萬徹繞後,薛延陀軍很快就崩潰。

此役大破敵軍,斬首三千餘級,俘獲五萬餘人及馬一萬五千匹。

同為漠北之戰,西漢的衛青、霍去病的戰績又如何呢?

據《史記》記載:“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軍青、骠騎将軍去病将各五萬騎,步兵轉者踵軍數十萬”

好家夥,衛青、霍去病這一下子就帶了十萬騎兵,數十萬步兵出征漠北,這待遇讓李績看了都流口水。

最後的戰績又如何呢?

“執鹵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師率減什三”、“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複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簡單解釋下就是,殺死和俘虜的有7萬多敵軍,自己這邊則折損“十分之三”,也就是步兵至少折損七萬以上,騎兵折損三萬左右,還有十一萬匹戰馬的損失。

不考慮其他因素,單從戰績來看李績是碾壓兩人的!

要知道李績那6000騎兵裡,真正的大唐騎兵才1200人,其他的騎兵是從投降的突厥軍中拼湊起來的;而衛、霍兩人帶着十萬騎兵,可都是西漢的精銳。

這還不是終點,李績最終在郁督軍山(今蒙古杭愛山)對薛延陀完成滅國,前後斬首五千餘級,俘獲男女三萬餘人,最終将漠北納入華夏版圖。這個成就,是衛霍兩人無法企及的。

比完前人,再來跟後世比比看。

大明第一戰神徐達,終其一生也沒能掃清漠北。

嶺北一戰,徐達率領15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出征,卻中了王保保的誘敵深入之計,導緻明軍死傷萬餘人。要知道這一戰,王保保的兵力還不到10萬。後來,女婿朱棣五征漠北也沒能将明朝邊塞的困擾徹底清除。

可見,李績的戰績放在整個古代名将史中,那也是少有對手的。

難怪李績能入“武廟十哲”,你看他的戰績,碾壓多少古代名将?

四、

除了恐怖的戰績外,李績能入選“武廟十哲”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夠忠誠。

李世民曾親口對李績說:“公往不負李密,豈負朕哉!”

李績未歸降大唐前,是瓦崗寨李密的得力幹将,李密敗給王世充後就投降了大唐。當時李績駐守黎陽,控制着李密大部分地盤,如果李績想要自立為王,靠那些地盤也是能夠成為一方諸侯的。

不過,李績并沒有那樣幹,反而選擇跟随李密一起投降大唐。并且,他投降的方式也很特别。

别人都是巴不得帶上地盤一起歸降,那樣就有了要價的籌碼;李績卻主動将所有地盤交還給李密,自己則以李密的舊臣歸降。

他對唐高祖李淵說,黎陽雖然是我在鎮守,可那是李密打出來的地盤,我應該還把地盤交還給他,由他處置;我不能背主貪功,那不是大丈夫所為。

當時李淵就對他這種行為大加贊賞!

後來,李密因造反而死,别人都避之不及,李績依然念故主之情,請求為他好好安葬。李績的這些行為,給自己赢得了一輩子忠誠的美名。

李績不光忠誠還非常講義氣。

單雄信跟李績都是瓦崗寨的創始元老,兩人早已情同手足;可惜後來各為其主,單雄信跟了王世充,李績則歸降了大唐。

王世充被李世民打敗後,單雄信也一同被俘虜,判了斬刑。李績一直替他求情,奈何李淵殺意已定。

臨刑前,李績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來,喂到單雄信嘴裡說:“兄弟,你就吃了吧,權當我追随你到地下了。”

這種義氣确實少見!

五、

正因為如此,唐太宗才會将托孤的重任交給李績;要知道,當時的大唐軍隊幾乎以李績為尊,他要是想起點歪心思,也夠李治喝一壺的。

可見,李唐三代皇帝對他都很信任。

李績也沒讓幾位皇帝失望,關鍵時刻就站在皇帝這邊。

高宗李治登基後,漸漸發現自己成了一個傀儡皇帝。在朝堂上,處處受到太宗老臣的掣肘,這些人表面上對自己恭恭敬敬,實際上卻隻看長孫無忌的臉色。

回到後宮,李治發現自己的皇後王氏一族既然也倒向了長孫無忌集團。

為了從長孫無忌手中奪回大權,李治選擇從後宮下手。因為朝堂已經都是長孫無忌集團的人了,李治唯一還能控制的也就隻有後宮。

拿王皇後開刀,就是李治奪權的第一步。

永徽五年(654年)六月,李治以行“厭勝之術”為由,想要廢掉王皇後改立武則天為後,結果卻受到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的極力反對。

六、

就在雙方勢力僵持不下時,軍方代表李績就站了出來,對皇帝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這等于是給皇帝吃了一顆定心丸,李績這是在向皇帝表忠心,自己絕對不會跟長孫無忌穿一條褲子的。

在當時,李治和武則天最怕的還是軍方。如果軍方和長孫無忌等的态度一緻,那麼一旦皇帝執意要廢王立武,這些人就可以搞一次政變把皇帝換掉。

而如果軍方站在皇帝一邊的話,長孫無忌等人都是文官,沒有武力的支援,頂多就是在朝堂鬧一鬧,很難成事的。

是以,李績這麼一說,皇帝的心就放下了一大半,“廢王立武”這事就成了。也因為有了李績的明确支援,高宗李治才敢大刀闊斧地清算長孫無忌集團成員。

顯慶四年(659年)四月,長孫無忌被人誣告謀反,高宗李治連辯解的機會都不給,就下旨奪去他的所有官爵,貶為揚州都督。其兒子都被罷官除名,流放嶺南為奴。

數月後,高宗又命袁公瑜前去逼迫長孫無忌自裁。長孫無忌死後,家産被抄沒,近支親屬都被流放嶺南為奴婢。

至此,高宗李治與太宗老臣的鬥争,以李治大獲全勝,長孫無忌集團覆滅而告終。如果沒有軍方李績的堅定支援,李治是很難赢得這場鬥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