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文若楠
2016年,王勁松從老東家賽諾菲辭職,創立和鉑醫藥(02142.HK)。這位前賽諾菲中國研發中心總裁一下子成了“三無人員”——沒有工作,沒有辦公室,更沒有團隊。
業内人眼中“人狠話不多”的王勁松極少會把困難挂嘴邊,那是他為數不多的向外界袒露的艱難時刻。
彼時,他正計劃收購Harbour Antibodies轉基因小鼠技術平台,作為公司發展的起點。這個決定充滿風險。在當時的中國醫藥界,走技術創新路線的模式幾乎沒有先例可循,而投資人對于這種前沿技術是否能轉變成實實在在的産品也抱有諸多質疑。
8年後的今天,這一場激進的冒險有了屬于它的價值。
2023年,和鉑醫藥在資本寒冬中迎來首次盈利。财報資料顯示,2023年,和鉑醫藥全年錄得總收入8950萬美元,同比增長119.9%,全年總盈利2276萬美元。截至2023年年末,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4億美元。
在尚未有産品商業化的背景下扭虧,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
“公司2023年實作盈利是在兩個架構下,第一,我們更加聚焦開發公司的重點産品;第二,公司技術平台的價值通過多樣的合作模式快速得到展現。和鉑走過接近8年的時間,這是一個自然的發展階段。”在今年3月舉行的BIOCHINA2024大會上,王勁松告訴時代财經。
實作盈利,隻是一個開始。站在新的起點上,王勁松直言,他的2024年關鍵詞是“不能停”——技術突破不能停,産品線創新不能停,商業模式優化不能停。
“不止2024年,這是我們一貫堅持的态度。”王勁松對時代财經說。
和鉑醫藥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勁松。圖檔來源:受訪者提供
依靠技術跨越凜冬
2018年4月,港交所在《主機闆上市規則》中新增了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許未有收入、未有利潤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股上市融資。
時間過去6年,圍繞在港股18A公司身上的關鍵問題仍然是“何時盈利”。根據已披露的年報資料,2023年,共有4家港股18A公司盈利,分别是康方生物(09926.HK)、複宏漢霖(02696.HK)、和鉑醫藥和先瑞達醫療(06669.HK)。
不同于其他三家18A公司通過管線産品商業化實作盈利,和鉑醫藥另辟蹊徑,依靠的是技術輸出。
“報告期内,公司的收入構成主要包括産品授權、研究服務和技術授權,總收入的增長主要得益于與輝瑞、Cullinan Oncology Inc.(下稱“Cullinan”)及科倫博泰(06990.HK)的授權合作協定。”和鉑醫藥在公告中解釋道。
2023年2月,和鉑醫藥與Cullinan簽訂授權及合作協定,Cullinan獲得在美國及其領土和屬地(包括哥倫比亞地區和波多黎各)開發及商業化HBM7008(一款同時靶向惡性良性腫瘤抗原B7H4和T細胞共刺激分子4-1BB的創新雙特異性抗體)的獨家許可權,和鉑醫藥則獲得2500萬美元預付款和最高達約6億美元裡程碑付款,以及最高近20%銷售額百分比的分級特許使用權費。
10個月後,和鉑醫藥迎來年内第二項對外授權合作。這一次的合作對象是輝瑞旗下的Seagen,協定對價亦上升到另一個量級。
2023年12月,和鉑醫藥與輝瑞就HBM9033(一款基于Harbour Mice®平台開發的新型MSLN抗體偶聯藥物)的全球臨床開發及商業化簽訂獨家授權協定,和鉑醫藥将獲得總額為5300萬美元的預付款及近期付款、最高達10.5億美元的裡程碑付款,以及有資格從淨銷售額中獲得從高個位數到高十位數不等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成立不到8年即實作扭虧,在王勁松看來,和鉑醫藥從2016年成立到2023年盈利,這是一個自然發展的結果,與公司的創新基因、合作基因息息相關。
“可以看到公司已經獲得了國際排名前10的MNC(跨國企業)的認可,這是因為我們的創新不僅是技術,更主要是創新能力。達成合作後,我們也會更有信心,并集中資源把重要的戰略項目往臨床中後期、上市、商業化階段推進。”王勁松告訴時代财經。
踩準每一個轉身節點
2015年,中國實施新藥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推動國内醫藥産業發展重心從仿制轉向創新。在做藥人看來,這是一個實作理想的絕佳契機,對王勁松來說,亦是如此。
他告訴時代财經,“相比于其他職業選擇,創業能夠更好地到第一線,做最前沿的技術和新藥創新,同時也為中國的生物醫藥創新做我應該做的事情。”
在醫藥行業摸爬滾打超過20年,王勁松認為,成為推動中國醫藥産業發展的一份子,是他的期望,更是義務。
成立一家Biotech正符合王勁松當時的想法。“多年的工作經曆,我逐漸感受到初創企業可能有更多的機會鑽研及深耕一些細分的領域,為病人創造價值。”他對時代财經說。
不過,新藥開發并非易事,業内人常用“九死一生”來形容其中的風險之高。對于投資方來說,這無異于一場豪賭,哪怕當時國内已經有利好政策引導風向。
2016年1月,王勁松從賽諾菲離開後便緊鑼密鼓地操辦起創業的事,全人源單克隆抗體是他瞄準的方向。他準備收購Harbour Antibodies轉基因小鼠技術平台,将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對于當時的國内來說,無論是全人源單克隆抗體,還是轉基因小鼠技術平台,都是很新鮮的事物。而新鮮,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在這種情況下,王勁松在投資人那裡屢屢碰壁,等拿到第一筆融資時已經是2016年12月。
拿到融資後,王勁松開始在抗體藥開發上大展拳腳。2017年,和鉑醫藥啟動惡性良性腫瘤免疫管線和免疫性疾病管線,包括新一代全人源抗CTLA-4抗體普魯蘇拜單抗(HBM4003),巴托利單抗(HBM9161)及特那西普(HBM9036)。4年後,巴托利單抗和特那西普均進入到臨床3期。
2020年赴港股上市時,和鉑醫藥的管線已經拓展到11款。
隻是自2022年下半年,當寒氣向生物醫藥行業襲來,Biotech被裹挾其中,如何過冬成為業内熱議的話題。王勁松提前感受到了“凜冬将至”的氣息,和鉑醫藥内部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就此開啟。
開源節流,是王勁松給這場改革制定的政策。
2022年11月中旬,和鉑醫藥宣布成立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利用Harbour Mice®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發的免疫細胞銜接器雙抗平台HBICE®,為合作夥伴提供從發現到臨床研究審批(I to ITM,Idea to IND)的完整臨床前藥物開發服務。
一天後,和鉑醫藥又宣布與藥明生物(02269.HK)控股子公司藥明海德訂立資産轉讓協定,出售生物大分子研發創新中心項目的生産廠房。
盡管這一場改革困難重重,但在王勁松看來,經曆過2016年那“最艱難的一年”,眼前的這些不易已是稀疏平常的事。他甚至用“高光時刻”來形容和鉑醫藥這一年的經曆。按照他的說法,這些均是公司在發展階段中不斷優化的結果,是公司面對行業大環境變化下所做出的合理選擇。
“從成立公司第一天起,我們就已經做好了要一直不停轉變、向前發展的準備,随着公司業務發展,公司出現不同方面的調整,這是很正常的。”王勁松告訴時代财經。
圖檔來源:圖蟲創意
在目前的創新藥發展生态裡,走“Biotech+CRO(合同研發組織)”模式的有許多公司,包括信達生物(01801.HK)、百奧賽圖(02315.HK)等。但随着生物醫藥寒冬在全産業鍊條上蔓延,2023年,醫藥“賣水人”的高增長戛然而止。
當CXO遇上下行周期,和鉑醫藥會如何持續推動諾納生物的發展是目前市場的一大疑問。
“諾納生物的定位是一個全球性的、領先的技術平台公司。我們在近年來已經把它從以抗體為底層技術,延伸到細胞治療、mRNA(信使核糖核酸)領域,還有ADC(抗體偶聯藥物)、核藥、多肽等,已經超越了我們内部建産品管線所需要的技術體系。在此情況下,我們會做基于技術專利的授權。為了提高技術授權的效率,我們會為合作方提供資料,這是在授權層面所做的更新。”王勁松告訴時代财經,“在諾納生物的商業邏輯裡,技術是核心,一些合作方在全球範圍内找不着這一類技術可以使用,隻能是到諾納生物來購買專利的使用權,這是我們與傳統的CRO最大的差别。”
諾納生物作為和鉑醫藥創新鍊條上的延伸,在支撐公司業績增長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一組資料可以佐證。2023年,和鉑醫藥整體實作近9000萬美元的營業收入,其中,諾納生物實作收入接近6000萬美元,和鉑醫療實作約3000萬美元的收入。目前,諾納生物在全球層面擁有50多個合作夥伴,30多個項目正在向各個階段全面推進,基于該平台開發19個項目已進入臨床階段。
從病人需求出發
身為一家Biotech的掌舵者,在發展戰略的闡釋上,王勁松惜字如金,但“以病人需求為核心,從病人需求出發”這句話,他卻反複提及。
這與其臨床醫生出身的背景不無關系。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王勁松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布列根和婦女醫院,擔任風濕病研究/臨床醫師。
王勁松告訴時代财經,臨床醫生是他個人發展的起點,一直以來,他的目标就是把實驗室的科研成果、科學發現轉變成對病人有價值的産品。這也是和鉑醫藥推進項目的底層邏輯。
“創新藥作為一個産品,它最終的價值就是通過市場銷售,實作治療疾病的目的。一個病人所牽扯的不僅僅是疾病,還有背後的家庭、工作等,藥品本身具有非常大的社會效應。”王勁松對時代财經說道,“一家創新藥企是否成功,産品或技術有沒有價值是最高評價标準,即它有市場價值,而且是在國際市場有價值。而價值來源于真正的創新。那麼如何定義創新呢,就是最終是不是能被病人認可。”
具體到一款創新藥的開發上,Biotech可以單打獨鬥,也可以找到合作夥伴共同作戰。此前,在某次醫藥論壇上,有投資人直言,在中國創新藥發展早期,Biotech們并不偏好合作開發管線。
王勁松則并不避諱合作。“在和鉑醫藥發展的邏輯裡,我們定了三個次元——全球化、差異化的創新、合作。對于一些優異的項目,我們會在合适的時期尋求有資源的合作方,與我們形成互補。”王勁松對時代财經坦言,“我們目前最擅長的還是利用技術平台做抗體的發現、早期的臨床試驗。在開展全球化大型臨床試驗上,目前我們沒有這樣的能力和資源。拓展BD(商務合作)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合作方,推進産品價值的實作。”
自成立以來,和鉑醫藥已分别與艾伯維、阿斯利康、Cullinan、輝瑞在管線産品開發上達成戰略合作。2023年年末與輝瑞的合作中,諾納生物獲得5300萬美元首付款及最高超10億美元的裡程碑付款。
當“潑天的富貴”出現,中國創新藥市場上尋求BD合作的項目和公司亦越來越多,今年3月,有業内人士用“多如牛毛”來形容當下國内的BD生态。
在王勁松看來,BD是産品線布局的一部分,如果啟動項目是為了BD,這肯定是錯誤的方向。“無論是什麼情況,BD的邏輯仍然是這個項目在全球市場有無特有的價值,有無差異化的優勢。”
扭虧是下一程故事的開始。作為一家緻力于開發創新藥的Biotech,和鉑醫藥仍然需要一款上市産品,實作完全意義上的商業化。
根據2023年年報,目前,和鉑醫藥擁有超10種專注于惡性良性腫瘤與免疫性疾病的候選藥物,其中4款均實作對外授權。而最靠近商業化的當屬巴托利單抗(适應症:重症肌無力),這是一種選擇性地結合及抑制新生兒FcRn(新生兒Fc受體)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
王勁松來不及慶祝眼前的勝利。按照他的說法,走出舒适區,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