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電驢”告别狂飙

作者:南方都市報
“小電驢”告别狂飙

街頭駕乘電動自行車的市民。大陸全社會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超過3.5億輛。 IC供圖

“小電驢”告别狂飙

2023年7月11日,市民在小區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點掃碼充電。 新華社發

“小電驢”告别狂飙

2023年10月9日,一名男子駕駛電動自行車從街頭一處藝術塗鴉牆前經過。 新華社發

當新國标的潮水退去,“小電驢”告别狂飙,進入存量博弈階段。

4月26日,新日股份釋出2023年年報,至此,國内幾大電動兩輪車企業均已公布去年業績。對比發現,愛瑪、雅迪和綠源2023年營收、淨利潤均實作了增長,屬于穩健派,但增幅均較2022年收窄;新日和小牛“掉隊”明顯,其中新日營收淨利均下滑,小牛虧損進一步擴大;九号業績則是少有的一抹亮色,淨利潤同比增長32.5%,踩下加速踏闆。

從狂飙到徐行,“小電驢”市場經曆了什麼?政策紅利吃盡的大背景下,“内卷”的企業在努力突圍中都有什麼樣的打法?成效如何?

【 頭部企業“降速” 】

在大陸,電動兩輪車品牌主要有兩大陣營:以雅迪、愛瑪、台鈴、新日、綠源等為代表的傳統品牌和以小牛、九号等為代表的新銳品牌。

其中,傳統品牌中,愛瑪、雅迪、台鈴憑借着500萬以上的年銷量位于第一梯隊,新日、綠源、小刀等年銷量在100萬以上,屬于第二梯隊。

2023年,電動兩輪車傳統品牌中,無論第一梯隊還是第二梯隊,業績資料都缺乏“亮色”。

營收方面,“一哥”雅迪去年營收347.63億元,增幅由2022年的15.2%變為11.9%;愛瑪營收210.36億元,同比僅微增1.12%,而2022年,其營收增幅為35.09%;綠源的營收增幅也從2022年的39.9%收窄至6.3%。

淨利潤增幅方面,有着同樣的收窄趨勢。

愛瑪去年淨利增幅從2022年的182.1%斷崖式降至0.41%;綠源淨利增幅從2022年的99.1%收窄至23.4%;雅迪落差相對小一些,從2022年的57.8%降至22.2%。

也有“倒退”的。

去年新日營收為41.06億元,同比下降16.27%;淨利潤為0.88億元,同比下降45.75%。今年一季度,其營收和淨利雙降趨勢延續。

曾經,新日也坐過電動自行車銷量頭把交椅,成龍為其代言,還曾贊助過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并頭頂“A股電動車第一股”的光環。2022年,新日喊出了“重回第一”的口号,不過從财報資料來看,仍有點遙遠。

從狂飙到徐行,不過短短數年。

時間回到2019年。當年4月份,電動自行車“新國标”《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正式實施。該标準取代了1999年實施的老國标,對電動兩輪車參數要求、資質認證、工廠考察等方面更加嚴格規範,大量不達标的中小型企業加速出清。

每年增加的替換需求拓展了行業市場容量,再疊加低碳出行、疫情錯峰出行等因素影響,大陸電動兩輪車銷量一路上漲。

相關機構資料顯示,大陸電動兩輪車銷量從2019年的3680萬輛狂飙至2022年的6007萬輛,“小電驢”迎來了高光時刻。

但紅利終有時。

時間進入2024年,距離“新國标”的施行已經過去5年。當年“新國标”實施後,各省市均對超标電動車設定了替換過渡期,這些過渡期大多于2024年截止。也就是說,新國标替換需求已基本完成。又恰逢全球經濟不穩定、消費者購物愈發謹慎,電動兩輪車由此進入存量博弈階段。

一位兩輪車企業銷售負責人對南都灣财社記者坦言,去年市場不景氣,加之公司在電動自行車闆塊沒有發力,銷售情況“可以說非常不好”。

電動車觀察員徐榮對南都灣财社記者表示,市場飽和之後,雅迪、愛瑪等頭部品牌營收和淨利保持增長已屬不易。

不過,對于二三線品牌來說,境況就不同。品牌不響、價格不低,打動不了年輕消費者,對鄉鎮和農村的中老年消費者吸引力又不足,整體處境比較尴尬。

【 小牛不“牛”? 】

新銳勢力中,有人歡喜有人憂。

作為電動自行車高端化、智能化的兩大代表,九号和小牛時常被拿來對比。隻是,當九号去年實作淨利32.5%的增長時,小牛卻一頭“栽進”虧損泥潭。

2023年,小牛營收為26.5億元,體量上遠不如年營收過百億的愛瑪、雅迪、九号。而且,與2022年相比,其營收下降了16.3%,降幅較2022年擴大。

淨利潤方面,這位曾頭頂“兩輪特斯拉”“電動車界愛馬仕”光環的企業也連虧了兩年,2022年虧損額為4950萬元,2023年則擴大至2.718億元。

銷量也下滑明顯,從2022年的83.16萬輛降至2023年的70.98萬輛。

經銷商也在流失。2022年,小牛在國内門店數量為3100家,2023年财報顯示,這一數字變為2856家,少了244家。

無論從哪個次元看,其高端化之路都越走越泥濘。

“本來可以成為行業一線,走到如今這種地步,有點可惜。”一位業内人士感歎道。

在業績電話會議中,小牛高管層将原因歸結于消費降級,稱“去年下半年,中國一線城市的消費降級,引發了高端市場客戶的謹慎消費行為”。

海外市場上,小牛高管曾稱,“歐洲國家(德國、荷蘭等)的電動汽車市場下滑,導緻公司在歐洲的分銷合作夥伴面臨營運中斷,阻礙了去年的銷量增長。”

但在業内人士看來,除了外部壞境的影響,小牛還是應該從自身找原因。

徐榮稱,小牛的産品理念沒有錯,但營銷思維存在一定問題。

他解釋稱,小牛從涉足這個行業至今,一直注重C端,但是電動兩輪車這類産品的銷售模式還是傳統管道,電商隻能是補充和錦上添花,而小牛在招商方面不會借力。

“此外,小牛的品牌公關也做得不好,遇到負面輿情不能及時處理。”徐榮說道。

南都灣财社就業績情況聯系小牛公司,截至發稿,未獲得回應。

【 高端化突圍難 】

即便有小牛的前車之鑒,仍有企業發起“沖高”浪潮,不斷推出高端車型,如雅迪的“飛越”系列、愛瑪的“引擎”系列、綠源的S90系列、新日的凱迪拉氪等。

對于高端化,愛瑪的判斷是:“随着行業競争的加劇、産業秩序的重構以及消費需求的變遷,高端化既是電動兩輪車行業的必然選擇,也是品牌企業的必由之路。”

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對于整個行業而言,高端化突圍比想象中要難。

以雅迪為例,當别家都在嘴上嚷嚷着高端化時,其于2021年7月釋出了全新的高端出行品牌——VFLY(飛越)。為了彰顯高大上的氣質,釋出會現場選在了上海保時捷體驗中心。

根據官網,VFLY目前有4款産品,除了續航性能和外觀設計,AI智能也是官方大力宣傳的看點。使用者可通過語音詢問天氣、設定導航、打電話、聽音樂,甚至可通過提前錄制的聲紋解鎖車輛。

将近3年過去了,VFLY無論銷量還是品牌知名度都難言優秀。南都灣财社記者發現,VFLY此前在電商平台上開的旗艦店已經消失,目前能檢索出的店鋪為深圳一家經銷商所開,店内目前有3款車型在賣,價格分别為4890、5290和6890元,銷量均為0。

伴随着高端化的是,近些年雅迪研發費用持續上漲,從2019年的3.86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11.92億。

但高端化路線并沒有帶動其毛利率的上漲。2019年至2021年,雅迪毛利率分别為17.4%、15.9%和15.2%,2022年升至18.1%,但2023年又掉頭降至16.9%。

為何高端化突圍難?

在電動自行車行業,一直有個觀點:高端化是僞命題。在部分人士看來,人們對電動自行車的需求十分明确: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最大限度安全。至于手機解鎖、頭盔導航等智能化功能,不過是“錦上添花”。

還有觀點指出,過多的智能化功能,反而會增加耗電量,進而縮短電池的使用壽命。

徐榮對南都灣财社記者表示,高端化意味着利潤高,好比成為手機領域的蘋果和華為,這是每個企業的夢想。但也需要看到,未來的電動兩輪車消費者将分為兩類人群,一類是年輕群體,追求個性、時尚和智能,電動車對他們來說某種程度上是玩具;另一類人群則是将電動兩輪車當作通勤代步和謀生的工具,最看重續航遠、動力、耐用等基本功能。

“電動車的高端化,如果離開了品質和安全,都是噱頭。”他表示。

産品同質化嚴重,高端市場突圍難,企業們能卷的隻剩下價格了。

财報顯示,去年,雅迪電動兩輪車平均單車收入從2022年的約1568.35元降至2023年的約1488.25元。

愛瑪去年電動兩輪車平均單車收入為1812.6元,同樣低于2022年的1834.9元。

“在飽和的市場,價格戰沒有任何效果。如今電動車行業進入微利時代,一線品牌應該在技術研發上下功夫,創造新質生産力,推進行業高品質發展,而不是以量取勝。”徐榮表示。

【 “掘金”東南亞 】

國内市場飽和,國外市場則是一片藍海。

随着越來越多國家設定碳中和目标,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和使用,電動兩輪車在全球市場也迎來機遇。

今年4月1日,印度電動交通推廣計劃正式生效,為期4個月。印度政府為該計劃提供50億盧比資金支援。具體而言,兩輪電動車享每輛1萬盧比補貼,小型電動三輪車和大型三輪車每輛補貼分别為2.5萬盧比和5萬盧比。

在越南,“禁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2022年,越南政府出台決定,要求河内、胡志明市、海防、岘港和芹苴5個大城市自2030年後在部分轄區郡停止或限制使用機車。

研究機構Market Research Furture預測,到2030年,電動兩輪車全球市場規模将超過1000億美元,2022年到2030年的年複合增長率将為34.57%。

如此龐大的市場,對中國電動兩輪車企業來說,是開疆拓土的機會。在出海方面,多家企業将目光瞄向東南亞。

雅迪表示,東南亞是其接下來發力的重點。今年初,雅迪在越南北江省諒江縣譚黃工業園區舉行生産廠奠基儀式。該生産廠計劃于2025年投産,設計年産能為200萬輛電動機車。約30%的産量将出口至東南亞其他國家,包括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及寮國。

愛瑪也在加快品牌出海程序,推進生産本地化。今年3月份,愛瑪在印度尼西亞的生産廠正式投産。

新日也在年報中稱,公司已着手在印尼建設生産基地,組建本土化營運團隊。

綠源也不例外。其表示,将重點提升在東南亞市場(如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及越南等地的主要城市)的影響力。

徐榮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自行車生産國、銷售國和使用國,國際市場對中國産的電動自行車,包括三輪、低速四輪都比較青睐,這些年出口規模越來越大。

但是,中國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上,面臨着貿易政策和營銷推廣的難題。

徐榮認為,電動車出口受制于各國政策,其中認證、關稅等都提高了出口成本;另外國内和國外的市場需求不一樣,電動兩輪車的市場滲透率不一樣,營銷推廣手段也會面臨問題。

不過,徐榮表示,随着頭部企業紛紛在國外建廠,本土化政策很大程度會改善很多難題。

愛瑪科技集團研發副總經理王春磊在談到印尼工廠時也表示,“它原有的機車制造體系還在,基本能夠覆寫到我們電動車零部件的制造體系。我們會将我們的技術标準、品質标準輸出到供應商,做相應的賦能。”

不過,結合各家企業年報,幾家企業的海外市場開拓仍在起步階段。

以愛瑪為例,去年其境外業務營收2.26億元,同比增長2.21%,在總營收中僅占比1.07%。

新日去年外銷營收為0.51億元,同比增長2.99%,占總營收的比例也隻有1.24%。

“小電驢”出海,前路仍漫漫。

采寫:南都·灣财社記者 劉蘭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