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一箱牛奶線上下賣50元,在購物平台卻隻要30元,來看看原因

作者:欣期八
為何一箱牛奶線上下賣50元,在購物平台卻隻要30元,來看看原因

同一産品為何線上線下價格相差甚遠?

你是否也遇到過這種情況:在超市看中一箱牛奶,标價50元,心想還是有點小貴啊。轉身打開手機App,發現同款牛奶在某電商平台的價格竟然隻需30元!

怎麼回事?為什麼同一産品,線上線下價格相差這麼多?是不是線下的貨比較"純正",線上的"次品"是以便宜?又或者線下商家炒作哄擡價格?

為何一箱牛奶線上下賣50元,在購物平台卻隻要30元,來看看原因

導緻同一産品線上線下價格差異的主要原因,并非單純的品質或商家因素,更多是由于成本差異、營銷政策差異以及可能存在的品質差異所緻。來,就讓我們一一撥開迷霧,看看背後的真相。

成本差異。作為實體店,線下商家需要支付門店租金、員工工資、裝修費用等一系列營運成本。而網店的營運成本相對較低,隻需一個倉庫就可以開展業務。

為何一箱牛奶線上下賣50元,在購物平台卻隻要30元,來看看原因

線下實體店還需要繳納一些稅費,而網店銷售方式通常是"C2C",賣家隻需承擔少量費用。線下實體店存在中間環節賺取差價,而網購可以直接從制造商手中購買,減少了中間環節。

營銷政策差異與品質差異也是導火索

除了成本差異,營銷政策差異也是導緻同一産品線上線下價格有差異的重要原因。

品牌商家為了同時占據線上線下市場,不得不采取差異化定價政策。他們線上下實體店定一個相對較高的"參考價",而線上上則以較低價格促銷,以吸引更多消費者網購。

為何一箱牛奶線上下賣50元,在購物平台卻隻要30元,來看看原因

這是因為線下實體店和網店的營銷方式存在差異。線下實體店依賴實物展示和體驗營銷,消費者可以親自看到、觸摸商品,對産品有更直覺的感受。而網店主要依賴圖檔展示和各種促銷活動吸引消費者,無法像實體店那樣讓消費者親身體驗。

品牌商家線上下實體店定一個較高的"參考價",讓消費者對産品有一個心理定位和預期。而線上上則以較低價格促銷,以價格優勢吸引消費者網購。這種差異化定價政策的目的,是為了線上上線下同時占據一席之地。

為何一箱牛奶線上下賣50元,在購物平台卻隻要30元,來看看原因

品質差異也可能是導緻同一産品線上線下價格不同的一個原因。品牌的線上"電商專供"産品,在某些元器件和材質上可能與線下實體店貨品存在差異,進而導緻價格有所不同。

但也有品牌商表示,線上線下同款産品品質是完全一緻的,隻是為了防止消費者對比價格,故意線上上貨品打上"網絡專供"的标簽。這無疑是一種誤導性營銷手段,讓消費者對線上貨品品質産生疑慮。

為何一箱牛奶線上下賣50元,在購物平台卻隻要30元,來看看原因

理性消費是王道 開放包容看待價格差異

成本差異、營銷政策差異以及可能存在的品質差異,是導緻同一産品線上線下價格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

作為消費者,我們不應過多地追求所謂的"線下正品"或"線上次品",而是要理性看待這種價格差異的存在。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品牌商家都希望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産品和服務。

為何一箱牛奶線上下賣50元,在購物平台卻隻要30元,來看看原因

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在獲得所需商品的是否也獲得了良好的購物體驗。比如實體店能否提供專業的導購服務,網店是否擁有完善的物流配送。這些,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權衡的因素。

對于那些明顯以次充好、以次品冒充正品的不良商家,我們理應謹慎對待,切勿上當受騙。但理性消費才是王道,我們應該用開放、包容的心态看待線上線下價格的差異,選擇最适合自己的購物方式。

為何一箱牛奶線上下賣50元,在購物平台卻隻要30元,來看看原因

線上線下并非非黑即白、非正即次的對立關系。它們是一種并行的、互為補充的購物模式。線下實體店能帶來親身體驗,線上網購則擁有便利性和更多選擇。

随着新零售的發展,線上線下的界限将會進一步被打破。也許有一天,我們在網上選好心儀商品後,可以直接去離家最近的體驗店體驗并提貨。到那時,價格差異自然也會有所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