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1歲台灣老兵病故,妻子攜骨灰返鄉尋子,兒子:娘太多、不缺娘

作者:老崔說曆史

71歲台灣老兵病故,妻子攜骨灰返鄉尋子,兒子:娘太多、不缺娘。一句話背後隐藏着一段動人心弦的親情故事。一個年邁的老兵在人生最後時刻竟未能見到分離多年的兒子,留下無盡遺憾。妻子扶着骨灰盒踏上返鄉之路,滿懷期待能找到失散40年之久的兒子,卻未料到會遭到兒子的冷漠拒絕。一段母子之情究竟經曆了怎樣的沉浮起伏?母親又是如何與兒子重逢的呢?這段親情動人心弦,讓人不禁扼腕歎息。

71歲台灣老兵病故,妻子攜骨灰返鄉尋子,兒子:娘太多、不缺娘

一、戰火紛飛,母子生離别

71歲台灣老兵病故,妻子攜骨灰返鄉尋子,兒子:娘太多、不缺娘

炮火連天的1949年,内戰硝煙籠罩着山東半島。張彩霞所在的栖霞市距渤海灣僅咫尺之遙,槍聲不時遠遠傳來。就在這動蕩不安的環境中,她于2月份生下了家中的第一個男嬰。一向多病的張彩霞,為了這個兒子差點失去了性命。好不容易熬過産期,眼見兒子順利降生,她和丈夫施宮存高興萬分,迫不及待為兒子取名宮金成,小名叫金金。

然而喜悅之後,一場更大的磨難正等着這對新手父母。施宮存是一名海軍軍官,随着解放軍的步步逼近,他所在的部隊被迫做出撤離大陸的決定。一家人本來打算一同前往台灣,卻沒料到金金在出疹子期間,部隊來不及等待,最終不得不将孩子托付給了一位奶媽照看。

1949年5月的一個夜裡,施宮存匆匆地回到家中。"彩霞,快點收拾東西,我們今晚就要跟随軍艦撤離去台灣!"他大聲對妻子下令。盡管内心百般不舍,張彩霞還是将金金交給了奶媽劉翠蘭看護。她将僅有的錢财全數給了劉翠蘭,希望她能盡心照顧孩子。就這樣,在母子分離的哭聲中,夫妻二人踏上了漂泊的船隻,開始了四十年的牽腸挂肚之旅。

71歲台灣老兵病故,妻子攜骨灰返鄉尋子,兒子:娘太多、不缺娘

二、漂泊台灣,尋子心切

抵達台灣基隆港後,施宮存繼續在海軍服役。一家人和其他老兵的家屬一樣,被安置在基隆港附近的一間破舊房屋内居住。房子狹小潮濕,每逢台風雨水就從房頂的破洞漏下來。生活拮據,張彩霞不得不和其他人一起開墾荒地種菜,勉強度日。

1962年,一場意外讓施宮存的眼睛受了傷,不得不提前退役。雖然得到了一筆傷殘補助金,但收入驟降,生活品質一落千丈。為維持生計,施宮存隻能靠街頭修理電器電子産品維生。

71歲台灣老兵病故,妻子攜骨灰返鄉尋子,兒子:娘太多、不缺娘

盡管生活艱辛,張彩霞始終沒有放棄尋找兒子的希望。每每聽到有關山東半島的消息,她總是豎起耳朵仔細分辨,生怕錯過任何線索。時間一晃就是幾十年,直到70年代末,張彩霞的三個女兒都已經成家立業,大女兒更是移民到了美國。

有一天,遠在美國的大女兒突然打來電話詢問張彩霞的老家親人。這讓張彩霞恍然大悟,自己确實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在老家青島一帶。經過多年的艱辛生活,她幾乎已經将這段往事抛諸腦後。

女兒的一通電話,讓張彩霞回想起了當年被迫遺棄兒子的情景。盡管一無所知,但她仍懷着一線希望,希望能通過親人找到兒子的下落。于是,年過七旬的張彩霞決定親自踏上尋子之路,将先人施宮存的骨灰帶回故鄉安葬,順便尋找兒子的蹤迹。

71歲台灣老兵病故,妻子攜骨灰返鄉尋子,兒子:娘太多、不缺娘

三、重返故裡,遭兒子拒絕

1989年春節前夕,張彩霞一家人踏上了歸鄉之路。收拾好簡單的行李,他們先乘坐渡輪抵達了大陸福州,然後再轉乘火車前往山東青島。一路上,張彩霞的心情無比激動。40年過去了,她終于能回到故鄉,也許還能尋獲關于兒子下落的線索。

火車在栖霞老家的車站徐徐停下,眼前的一切仿佛讓張彩霞回到了四十年前。街道的模樣、房屋的風貌,一切都如故人歸般熟悉。張彩霞的外甥們早已在月台上等候多時,一見到張彩霞,紛紛上前擁抱親吻。沒見過面的晚輩們,也都熱情相擁。

71歲台灣老兵病故,妻子攜骨灰返鄉尋子,兒子:娘太多、不缺娘

寒暄過後,張彩霞迫不及待地詢問起當年被遺留下來的兒子金金的下落。然而,親人們均一籌莫展,這讓張彩霞的内心頓時充滿失落。為了不讓親人們過于擔心,她強作欣然,祭拜了父母和已故的親人。

祭祀結束後,張彩霞再次向癱瘓在床的大哥打聽兒子的蹤迹。大哥一臉愧疚地說道:"妹啊,這些年來我們也一直在找,可一點線索都沒有,你放心,我們會繼續努力的。"

幾個月後,終于有了一線曙光。一位朋友告訴張彩霞,有人在青島市一處偏遠村莊見到了一個四五十歲的農民,長相與金金年輕時非常相似。獲知這個消息,張彩霞興奮萬分,立即帶上女兒和一些見面禮前往那個村子。

71歲台灣老兵病故,妻子攜骨灰返鄉尋子,兒子:娘太多、不缺娘

翻山越嶺,張彩霞終于在一片田野裡看到了那名疑似兒子的農民。隻見他身穿藍布衣衫,正在鋤地勞作。盡管相隔數十米遠,張彩霞仍然認出了兒子的側面容貌,當即喜極而泣。她向那人走去,懇切地說明來意。

然而,出乎張彩霞意料的是,那名農民對她視而不見,甚至斥責道:"我有三個娘,不缺娘,還是趕緊離開罷。"說完,他頭也不回地繼續鋤地。張彩霞萬沒想到,四十年過去了,重逢的場面竟如此尴尬冷淡,她的眼淚在衷心的失望中奪眶而出。

四、養母往事,解開心結

張彩霞回到栖霞老家後,一直無法釋懷兒子的冷淡态度。她滿懷期望終于找到兒子,卻遭到當頭一棒,兒子視她如路人甚至趕她離開,這讓她傷心欲絕。幸而,二姐姐的一番話讓她漸漸了解到事情的來龍去脈。

71歲台灣老兵病故,妻子攜骨灰返鄉尋子,兒子:娘太多、不缺娘

原來,當年被托付照看金金的奶媽劉翠蘭并未能很好地完成這一重托。由于家境貧寒,加上身體每況愈下,她隻能将金金再次托付給一位姓慈的村婦看護。慈氏原本就有自己的兒子,但她仍欣然接受照顧金金,将其當作親生兒子一般疼愛。

然而,就在金金四歲那年,劉翠蘭因病去世,而張彩霞他們一家也早已遠走台灣,完全失去了聯系。慈氏一個人照顧兩個孩子,日子過得十分拮據。她曾多次帶着金金前往栖霞城裡尋找張彩霞家人,但都一無所獲。就這樣,金金被慈氏撫養長大,對她就是親生母親的印象。

71歲台灣老兵病故,妻子攜骨灰返鄉尋子,兒子:娘太多、不缺娘

多年後,張彩霞終于回到栖霞,金金才得知自己的身世。可是,在慈氏的影響下,他對張彩霞并無親情可言,反而将她視作生母,對張彩霞的到來态度極為冷淡。張彩霞聽完二姐姐的講述,終于了解到兒子當年的經曆。她恍然大悟,立即前往金金的住處,向他一五一十地說明了當年的遭遇,并賠禮道歉。

原本對張彩霞愛理不理的金金,聽後也被母親的誠懇所打動。他回憶起小時候的一些片段,意識到張彩霞确實就是他的親生母親。從此,金金徹底打開了心扉,主動與母親團聚。為了彌補兒時的遺憾,金金更是竭力孝敬養母慈氏,讓她晚年無憂。

五、相守至終,天人永缺

母子重逢後,張彩霞一家長住在栖霞。在女兒們的悉心照料下,張彩霞的身體狀況日益好轉。她經常會和金金一起到村裡的莊稼地幹活,兩人就如幾十年前一般,親密無間。

71歲台灣老兵病故,妻子攜骨灰返鄉尋子,兒子:娘太多、不缺娘

即便在晚年,張彩霞也從未放棄過為兒子操勞的心思。每每看到兒子辛勤勞作的身影,她總會偷偷代勞一些活計。有時候金金發現後會生氣地說:"娘,你已經這麼大年紀了,還是休息吧,别累着自己了。"張彩霞卻總是含笑搖頭,堅持要盡自己的一份力。

1991年,張彩霞突然病倒,經診斷是肝癌晚期。女兒們自然是萬分着急,極力設法讓母親入院治療。然而,張彩霞卻執意要在家中渡過最後的時光,她說就想好好陪伴兒子幾天。

71歲台灣老兵病故,妻子攜骨灰返鄉尋子,兒子:娘太多、不缺娘

見母親如此決絕,女兒們也隻得作罷。從此,張彩霞便卧病在床,金金就在床邊陪伴。她時常會向兒子訴說當年分離的艱難,并反複叮囑金金要孝順慈母。有時張彩霞也會懷念起已故的丈夫,遺憾終究未能與兒子一家三口團聚。

1992年春節前夕,張彩霞病情加重。女兒們趕到病榻前,萬分心痛。她雖然早已重新認定親生母親,但終究還是念念不忘把自己養大的慈母。臨終時,張彩霞拉着女兒的手,囑咐她們一定要孝敬慈母,絕不能虧欠了她。

結尾、

就在大年三十的午夜時分,張彩霞安詳離世,止年73歲。她生前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與丈夫施宮存團聚,也未能及時見到金金。但不論如何,她都努力去彌補這一缺憾,即便到了人生的最後一刻,她依舊在挂念着丈夫和兒子。金金和姐妹們依照母親遺願,将她的骨灰與父親的并葬一處,期望他們就此能永世相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