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61年在南極,列昂尼德突然劇痛,于是他切開了自己的肚子

作者:斐斐曆史說

在那個年代,前往南極探險可謂是人生最艱難的挑戰之一。極度惡劣的自然環境、生死攸關的危險處處存在,讓每一位探險者都需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過人的勇氣。在這片終年被冰雪覆寫的大陸上,一個來自蘇聯的科學考察隊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建立了一處科考站。就在他們準備慶祝成功時,意外降臨了。隊伍中的醫生列昂尼德突然劇烈腹痛,狀況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極端環境下,失去隊醫無疑将是毀滅性的打擊。最後列昂尼德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他親自為自己進行手術,切開了自己的腹部。在南極這個偏僻而又殘酷的角落,一個勇敢的生命究竟經曆了怎樣的艱難抉擇?列昂尼德又是如何完成這場不可能的手術的?

1961年在南極,列昂尼德突然劇痛,于是他切開了自己的肚子

科學探索的巨大誘惑

南極洲素有"白色大陸"的雅号,其廣衰無垠的冰原和終年嚴寒的氣候,長久以來籠罩着一層神秘色彩。直到19世紀中葉,随着探險家們的不斷深入,南極這個被冰雪所覆寫的陸地才開始漸漸揭開它的面紗。

最先讓探險家們為之心馳神往的,是南極洲豐富的自然資源。根據地質勘探,南極大陸蘊藏着豐富的礦藏,煤、鐵、銅、金、鑽石等各類礦産資源儲量驚人,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後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除了礦藏外,南極還擁有無與倫比的生物資源,數以億計的企鵝、海豹、鲸魚等珍稀物種在這裡繁衍生息。

1961年在南極,列昂尼德突然劇痛,于是他切開了自己的肚子

一旦這些資源得以合理開采利用,将為人類社會帶來巨大财富。是以,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将目光投向了南極,視之為一塊待開墾的寶地。随着20世紀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對南極資源的觊觎亦與日俱增。

1959年,一份标志性的國際公約《南極條約》正式生效,明确規定南極應當永久僅被用于和平目的。在這一契機下,探索和利用南極資源的熱潮在各國蓬勃興起。大大小小的國家紛紛組建了自己的南極科考隊,展開了對南極的長期考察。

蘇聯作為世界超級大國之一,自然也沒有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經過缜密的評估,蘇聯政府認識到南極潛力巨大,完全有望成為國家發展的新動力源泉。于是在1960年,一支由精銳組成的蘇聯國家南極科考隊應運而生,列昂尼德.羅戈佐夫便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

1961年在南極,列昂尼德突然劇痛,于是他切開了自己的肚子

作為一名出色的軍醫,列昂尼德自幼就對南征北戰的生活充滿憧憬。在他看來,前往南極探險是人生最偉大的壯舉,能夠鍛煉意志、考驗勇氣。更重要的是,這将會是一次屬于蘇聯的偉大遠征,将為家國之榮耀書寫新的輝煌篇章。

身陷絕境的蘇聯探險隊

1961年在南極,列昂尼德突然劇痛,于是他切開了自己的肚子

踏上南極大陸的那一刻起,列昂尼德和他的隊友們便置身于一個世所罕見的極端環境之中。南極被稱為"白色沙漠",往往給人以綿延不盡、滿目冰雪的感覺。事實上,這裡的自然條件比人們想象的還要惡劣得多。

南極洲平均氣溫在零下50攝氏度左右,最低氣溫達到了驚人的零下89.2攝氏度,這已經接近液氧的冷凍點。在如此極端的寒冷環境下,即使是鋼鐵也會變得脆裂不堪。而且南極的冰面反照率極高,刺眼的陽光反射會導緻人類視力嚴重受損,稱為"雪盲症"。

更可怕的是,這裡長期籠罩在暴風雪之中。狂風的吹襲速度往往超過200公裡每小時,飛沙走石的威力足以将人體撕裂。一旦遭遇暴風雪的襲擊,恐怕無一人能全身而退。而這種暴風雪在南極随時可能發作,其來去無常使得更加難以防備。

1961年在南極,列昂尼德突然劇痛,于是他切開了自己的肚子

就在考察隊抵達南極幾周後,一場狂風便如約而至,将他們籠罩在其中。寒風呼嘯,冰雪飛揚,隻一會兒功夫,整個營地就被大雪掩埋,帳篷被連根掀飛。科考人員不得不放棄營地,四散奔逃以求自保。

迷失在茫茫雪地中的他們,雖有極地服裝的禦寒保暖,但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下依然招架不住。寒冷刺骨,冰雪刮臉,有幾個同伴當場凍傷,更有兩人失足掉落冰川。饑寒交迫之下,大家不得不休整重整部署。

就在這時,營地裡儲存的食物和燃料被大雪徹底掩埋,眼看着将要無計可施時,幸好他們事先征召了一位經驗老到的阿拉斯加狩獵家。憑借傳統的生存智慧,這位狩獵家很快就找到了當地動物的蹤迹,并為大家解決了溫飽問題。

1961年在南極,列昂尼德突然劇痛,于是他切開了自己的肚子

經過倉促調配,大家在這位狩獵家的指引下設法拾級而上,在一處冰峽後面的山洞中找到了臨時居所。可就在他們以為終于可以獲得喘息之機時,更大的災難卻臨頭而至。

一場大規模的雪崩突如其來,整個營地幾乎就被巨大的冰雪瞬間掩埋。在這場災難中,兩名隊員罹難,大部分人受了或重或輕的傷。而唯一的醫生列昂尼德,也在雪崩中受了重傷,眼看就有生命危險。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科考隊内一個特技人員挺身而出,他運用多年在馬戲團的經曆,施展着種種絕活,最終從廢墟中救出了重傷的列昂尼德。不過,由于缺乏醫療條件,列昂尼德的傷勢一直無法得到徹底的救治。

生死存亡的抉擇

就在科考隊陷入最困境的時刻,更大的危機卻接踵而至。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将整個探險隊伍推向了生死存亡的邊緣。

1961年在南極,列昂尼德突然劇痛,于是他切開了自己的肚子

經過漫長跋涉,考察隊終于找到了一處遮蔽較好的冰川峽谷,在此暫作歇腳。可就在這時,列昂尼德開始出現一陣陣撕心裂肺的劇痛。起初還以為是寒冷和勞累過度所緻,但很快大家就發現情況并不簡單。

列昂尼德的腹部腫脹凸起,疼痛越來越劇烈,甚至出現了高燒等症狀。這無疑是闌尾炎的典型表現,如果不及時處理,恐怕性命難保。而作為隊伍中唯一的醫生,一旦列昂尼德出現什麼閃失,整個隊伍的生命安全就将陷入極大危險。

科考隊内立即召開了緊急會議,商讨對策。可就在這危急關頭,大家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兩難困境。一方面,隊伍裡除了列昂尼德之外,再無其他醫療人員,根本無法對他實施手術救治。另一方面,離他們最近的臨時營地有幾百公裡遠,在南極這種環境下實在太過遙遠,根本難以趕在列昂尼德病危之前抵達。

1961年在南極,列昂尼德突然劇痛,于是他切開了自己的肚子

就在一籌莫展之際,有個人突然想到,在南極的無線電通訊系統雖然存在一定的信号延遲,但理論上仍有接收外界醫療指導的可能。于是隊員們緊急聯系上了莫斯科的一家醫院,尋求遠端指導。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在醫院的專家們反複仔細評估後,最終得出的結論卻是:列昂尼德必須立即接受手術,切除患處才能保命。這無疑令全隊陷入了極度絕望,在如此簡陋的環境下,他們一個個都是外行,怎麼可能進行如此精細的手術?退一步說,就算手術成功,事後如何護理也是一個巨大難題。

正當所有人為列昂尼德的生命安危而捉襟見肘時,列昂尼德自己竟然主動要求,由他親自為自己動手術!起初大家以為他是一時沖動,但很快就發現,列昂尼德是極其認真和堅決的。

1961年在南極,列昂尼德突然劇痛,于是他切開了自己的肚子

作為一名資深軍醫,列昂尼德深知闌尾炎的緻命危險。他明白,在南極這種特殊環境下,任何拖延都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而一旦他病危,整個考察隊将無人可醫,所有人都将陷入絕境。

出于對生命的渴望,以及對全隊的負責,列昂尼德下定決心,要親自為自己實施這場"不可能完成的手術"。他知道這将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威脅着自己的生命安全,但為了大家都能夠活下去,他别無選擇,隻能拼上一切。

1961年在南極,列昂尼德突然劇痛,于是他切開了自己的肚子

一場不可能的手術

做出親自動手術的決定後,列昂尼德開始了艱難的備戰。他清楚,要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下完成一場闌尾切除手術,難度之大前所未有。

首先是手術器械的問題。盡管列昂尼德早有先見之明,在出發前就攜帶了一部分必需的外科手術器械,但在那場災難性的雪崩中,大部分醫療裝置都被掩埋或損毀。剩下的僅有一把手術刀、幾枚止血鉗和少量繃帶。

1961年在南極,列昂尼德突然劇痛,于是他切開了自己的肚子

面對這一窘境,列昂尼德隻得發揮創意,利用營地中存有的其他物資自制簡陋的"手術器械"。他從廢棄的鐵皮上割下合适的金屬片,小心磨去棱角制成手術鉗和刀具;用淡鹽水浸泡布條消毒後作為繃帶;從同伴的烈酒儲備裡摻兌勉強調制出與酒精液相似的消毒劑。

更大的挑戰來自于如何在極寒環境下維持手術的潔淨程度。盡管營地并非無遮攔蓋,但在一片漫天飛雪中開展外科手術,勢必會有被污染的高風險。為此,隊員們從馱鹿的毛皮上撕扯出大段氈布,利用釘子和鐵絲搭建出一個臨時的手術"帷幔",将手術現場盡可能地與外界隔離開來。

與此同時,列昂尼德要求其他人堅守在兩米開外,營造一個清潔區域,防止落雪或者呼吸排放的熱氣擾亂手術環境。年長的阿拉斯加狩獵家更是建議利用溫室效應消融冰雪,将洗淨的雪水作為沖洗用水。

1961年在南極,列昂尼德突然劇痛,于是他切開了自己的肚子

盡管做了諸多艱難的準備,但一個又一個新問題卻接踵而至。例如如何在手術中維持體溫?如何保證氧氣供給?如何照明以確定能夠清晰觀察手術視野?如何彌補失血等等。面對這一個個生死攸關的難題,列昂尼德不得不臨機應變、高智商發揮。

比如在照明問題上,他要求每一個隊員都必須主動獻出自身所有的火柴和蠟燭,集中所有火力照亮手術區域。而為了維持體溫,則是讓大家輪流在壁爐裡添加燃料,同時操縱鐵闆間接加溫手術區,防止列昂尼德在失溫中失去知覺。

就這樣,在南極這片人迹罕至之地,一場注定載入史冊的不可能手術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1961年在南極,列昂尼德突然劇痛,于是他切開了自己的肚子

盡管已竭盡全力進行準備,但當列昂尼德拿起手術刀,切開自己的腹部時,場面仍然異常血腥驚心。鮮血迅速湧出,傷口撕裂的痛楚使他不由自主地呻吟出聲。在一旁的同伴們不由得面色慘白,生怕列昂尼德就這樣失血而亡。

好在多年的臨床經驗讓列昂尼德沉着應對。他細緻而熟練地逐漸探查,終于在腹腔内找到了腫脹的闌尾。就在所有人的注視下,他纖細而有力地切除了那個可怕的病竈,并迅速縫合好傷口。

1961年在南極,列昂尼德突然劇痛,于是他切開了自己的肚子

歸途艱辛

就這樣,列昂尼德在南極的荒野之地親自為自己完成了一場生死攸關的手術,将自己從鬼門關上拽了回來。但接下來等待他和全隊的,卻是一場更為漫長、更加艱辛的歸途。

手術過後的列昂尼德虛弱不堪,失血過多導緻體溫難以維持,時常出現意識模糊的狀況。他的腹部裹着厚厚的繃帶,創口正在逐漸愈合,但任何劇烈的動作都可能讓傷口裂開,引發出血。

1961年在南極,列昂尼德突然劇痛,于是他切開了自己的肚子

更糟糕的是,随着時日推移,南極的嚴寒已不再像之前那樣持續,整個冰面開始出現融化的迹象,大片冰川峽谷陷入了瓦解之中。一旦繼續留在原地,随時可能遭遇雪崩等災難性事故。

科考隊的其他成員雖然也大多有外傷在身,但總體情況要好于列昂尼德。他們當機立斷,迅速在剩餘的拉雪橇和帳篷上收拾行裝,開始艱難的返程之路。

很快,大家就意識到這已不是之前那種在固體冰面上的跋涉,而是在海冰和積雪之間艱難前行。道路濕滑難行,每一步都有陷落的危險,整個過程異常緩慢而小心謹慎。

1961年在南極,列昂尼德突然劇痛,于是他切開了自己的肚子

更何況,夾雜在冰雪之間的往往還有遍及南極的冰川裂縫。如同張牙舞爪的巨口,這些裂縫稍有不慎便可能置人于生命危險。探路的隊員不得不随身攜帶冰鎬和警示繩索,以防萬一遇到陷落情況時能撐一線生機。

就這樣,他們步履維艱地向前推進,時而在漫天風雪之中寸步難行,時而又不得不在濕滑的海冰和冰田中摸索前進。沉重的拖雪橇使他們的前行速度無比緩慢。

為了保護列昂尼德免受颠簸,隊員們輪流為他擡扛擔架。這種姿勢使他們時常摔倒在冰面上,身上布滿瘀傷。但更大的考驗來自大自然無情的壓迫,那種陣陣寒風吹人冰涼的感覺讓人如堕冰窖般瑟瑟發抖。

1961年在南極,列昂尼德突然劇痛,于是他切開了自己的肚子

就這樣,他們在南極苦行了數百公裡之久,誓要把列昂尼德平安送上回程的船隻。期間兩次險些葬身于海冰和冰川裂縫之中,三次遇上大風雪天氣被迫停驿,一度誤入了未知的冰洞區域差點永生難返。

數不清有多少個夜晚,他們隻能裹着絕緣氈布蜷縮在漂泊的冰面上,忍受着肌肉酸痛與啃骨鑽心的寒冷。渴了就用嘴啃食冰雪,但結果嘴裡卻常常凍傷;餓了就啃食經過火制的鮮肉,但腸胃總有些不适應。

有一個隊員不慎跌落冰縫,雖最終獲救無恙,但雙腳都已凍傷變黑,不得不被迫截肢。可偏偏在這之後,又有兩人相繼倒下了,一人在極度寒冷中走失,另一人當場心髒驟停......

結尾

可就在大家幾乎已絕望之時,遙遠的地平線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微弱的影子 -- 那是回程的救援船隻!在極地特有的海市蜃樓效應的作用下,這艘船的影子被無限放大。到最後,全隊精疲力竭、步履蹒跚地爬上了甲闆,列昂尼德也終于得以獲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