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永遠的綠洲

作者:敦煌釋出
永遠的綠洲

在河西走廊西端,有一片令許多人心馳神往的綠洲——敦煌。

絲綢之路孕育了聞名遐迩的敦煌。我摯愛的家鄉敦煌,他承載了千年夢想,在時間的長河中,這裡流淌着多少攝人心魄的故事,在空間的舞台上這裡又演繹了多少絢麗多彩的人生。

永遠的綠洲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其實,由“大”而“盛”,得益于這種開放包容的姿态,敦煌才能走向輝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正是這種相容并蓄,才成就了浩瀚的海洋中的一葉葉扁舟。敦煌,是沙漠中的小城市,如今,掀起了“人類敦煌,心向往之”的熱潮,敦煌,緣何有如此的魅力,其實,敦煌,已成為每個人心中的“綠洲”。

縱觀曆史,絲綢之路的開辟,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才能頻繁交流,因而也造就了敦煌的輝煌。古人雲:“行者常至,為者常成。”在敦煌文化孕育下,名人層出不窮,名人之是以出名,乃是成就了一番事業。張骞途經敦煌乃至西行鑿穿西域,成為了家喻戶曉人物。班超、窦固等西出敦煌,因屢建戰功而名垂青史,他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為後人所敬仰。

如果心之所向,則會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也會一葦以航。

永遠的綠洲

從敦煌西行的玄奘,他從執着到超越的心靈之旅,乃是西行穿越的難忘人生經曆和此行所帶來的巨大心靈震撼。他把這種“理想,行動,堅持,超越”精神理念帶給了更多人,以至于影響了幾個世紀。風塵仆仆的玄奘,何嘗不是筚路藍縷,忍受了難以忍受的寂寞,曆時多年,行程數萬裡,最終取得“真經”——他擷取的不僅僅是經卷,更是一種人生的體驗,一種堅韌不拔,懷素抱真的人生價值。玄奘的一生,隻堅持做了這一件事而名垂史冊。試想,倘若他半途而廢,禁不住“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寂寞與蒼涼的煎熬,在月泉畔流連忘返,在沙州街市肆意徜徉,那《大唐西域記》就得改寫。而今,莫高窟回響千年的風鈴,似乎還在訴說他們東來西往的奮鬥壯舉。

永遠的綠洲

在嚴峻的考驗面前,“舍”與“不舍”,總是那麼難以抉擇。然而,面對鳴沙山,或許“聚沙成塔”給了敦煌的過客以啟示。或許,他們中的某個人踽踽獨行,在血色的黃昏旅途中,他們感到自己不過是這個大地上一粒微不足道的沙粒,自身雖小,但憑借無數個微小的自己,也能支撐起綿亘幾十裡的鳴沙山。鳴沙山的沙子,盡管白天被人踩着滑下,然而夜晚卻會被風卷上山頂,這是一種堅持,如果沒有這種堅持,鳴沙山不會保持這種懷抱嬰兒的姿态,更不會吸引遊客紛至沓來。敦煌的沙泉共生是一種永恒的美麗,是一種堅持,更是一種奇迹。沙粒的侵擾,也不過是一瞬間的過客,“沙鳴晴嶺”才是常态。沙山能一輩子保持一個姿态,離不開“積跬步而緻千裡,聚微光而成星河”的堅持。

如果把學生比作沙粒,那為師者又何嘗不是風呢?風的鼓動,風的磨砺,造就了鳴沙山的素樸與歎為觀止的奇觀。“破繭成蝶”不是幸運,而是艱難的成長過程,是厚積薄發之後的涅槃重生。

永遠的綠洲

到了近代,以常書鴻、段文傑、樊錦詩等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守護人”,堅守大漠、默默耕耘,他們把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莫高窟,積澱形成彌足珍貴的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他們有“擇一事、終一生”的堅定信念,他們胸懷夢想、守一不移、不懈奮鬥的忠貞品格深深激勵着我們。有一句名言:“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之前,人們稱呼老師為“教書匠”,那麼,老師也為匠人。身為師者的我,也應像莫高窟工匠一樣,笃行不怠,久久為功。師者,亦當懷一顆匠心,擇一事,愛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到達心之所向。老師,一輩子教書育人,灑下辛勤的汗水,用愛心培育“樹苗”。“樹”長成型,他們的心底的“綠洲”也會郁郁青青。那些裝進記憶裡的“綠洲”,無非是自己的一葉小舟乘風破浪,駛向理想的彼岸的惆怅與驚喜。

永遠的綠洲

如果說堅持與磨砺是夯實了敦煌文化的基石,那麼,推陳出新才是敦煌文化的生命。敦煌文化不斷創新,才會有“源頭活水”奔湧。敦煌古代的郵驿懸泉置,昔日是多麼的輝煌,如今,智能通信已遍地開花,數字技術已經讓敦煌文化傳播得更遠,影響力也更大。千年遺址隻能孤獨地守着戈壁,訴說着古道的一個個凄美的故事。

永遠的綠洲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如今,走在敦煌的陽關大道上,盡管戈壁茫茫,但凡心中有一片永遠的“綠洲”,家鄉的“陽關大道”定會越走越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