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新東方家庭教育

2024-05-08 10:10釋出于北京育兒領域創作者

作者:主創團·紫陌

知乎上有個問答:“父母對你傷害最深的一件事是什麼?”

其中幾個高贊回答都跟父母說的話相關:

考試沒考好,被罵:“一天到晚就知道吃,腦子比豬還笨!”

事情沒做好,被嫌棄:“我怎麼生了你這個沒用的東西!”

談到将來,被質疑:“就你這樣能有什麼出息?”

……

相信每一個成年人,看到這些話都會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紮心和難受。

更何況是小小的孩子呢?

他們把父母的話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也會用父母的話來看待自己的人生。

正如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所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将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好的話語,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激發出更多的潛能和動力;

而負面話語,卻會讓孩子感到沮喪、無助和失望,讓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産生懷疑。

下面這5句話,對孩子有害無益,希望父母們一句也别說。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哭什麼哭,你還有臉哭?”

晚上八點,隔壁傳來孩子的哭聲,緊接着,是媽媽嚴厲的聲音:

“哭什麼哭,你還有臉哭?這麼簡單的題都能做錯。”

“今天晚上不把這幾道題做對,你就别睡覺。”

哭聲被壓抑下來,變成輕微地啜泣。

“還磨蹭什麼,趕緊把例題看一遍。”媽媽接着催促道。

不禁為那個孩子感到可憐。

倒不是因為學習上的辛苦,而是覺得,這麼小的孩子,就要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

想起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說過的一句話:“孩子哭泣時,應該讓他将情緒發洩完畢,而不是強行阻止。因為哭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才是。”

哭泣是孩子釋放委屈和壓力的一種方式,倘若這些負面情緒得不到釋放,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怯懦、封閉,甚至抑郁。

曾幾何時,我們也被要求:

跌倒了:“不疼不疼,快起來!”

受傷了:“你是男子漢,不能哭!”

難過了:“多大點事呀,至于嗎!”

于是,我們強行把眼淚憋回去,假裝堅強,并開始學會了隐藏情緒,内心卻孤獨而痛苦。

心理學上說:情緒永遠是優先的,并沒有對錯之分,他們隻是我們内心世界的真實反應。

将壞情緒釋放出去,才能身心健康。

而哭泣恰恰是孩子釋放情緒最直接的方式。

是以,家長不要因為煩躁而阻止孩子哭,而是應該等孩子情緒平複後,再進行安慰和積極地引導。

當孩子看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和重視,内心會充滿安全感,也會了解父母的苦心。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你看看XXX……”

綜藝《少年說》有一期節目讓人印象深刻。

一個女孩吐槽媽媽總是拿自己和表姐比較,每天挂在嘴邊的話就是“你看看你表姐……”。

女孩承認,表姐是很優秀,但自己也有優秀的地方。

她願意幫媽媽洗碗,也經常起早貪黑地學習,但這些,媽媽從來都看不到。

女孩一直以來渴望的,就是媽媽的一句誇獎,卻從未如願。

中國新聞網曾發起過一次投票,内容是:這些話,你最讨厭聽到哪句?

結果,有12.8萬人都選擇了“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幾乎占總投票人數的一半。

可見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之深。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可能父母的本意,是想激勵孩子上進。

可這種比較,在無形中否定了孩子之前所做的全部努力。

不但會摧毀孩子的自信,還容易讓孩子産生逆反和對抗心理,索性“破罐破摔”。

作家張佳玮曾說過:“最壞的教育,并不是物質上的窮養,而是強調對比與差距的優劣,不斷提醒孩子‘你的境況很糟糕’,這遠比窮養更糟糕。”

與其用“比較”的方式去激勵孩子,不如多給孩子一些正向鼓勵。

平時要多誇獎孩子的優點,肯定孩子所做的努力。

對于不好的方面,用“我知道……”“我希望……”“我相信……”等話語去了解和鼓勵孩子。

有了父母的認可與支援,孩子才會充滿自信、不斷超越。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真是沒用”

生活中,你是否經常這樣批評孩子?

“和你說過多少次了,就是記不住。”

“你怎麼這麼笨,什麼都幹不好。”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真是沒用”

……

這種“恨鐵不成鋼”的抱怨,雖然隻是父母一時的情緒發洩,但對于孩子來說,卻是一種能力上的否定。

不但會傷害孩子的自尊,還會讓他們覺得父母嫌棄自己,認為自己不被愛。

馬斯洛需求理論中說,每個人都有“尊重需求”和“自我實作需求”。

當父母指責孩子“什麼都做不好”、“沒用”時,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和價值感都遭到打擊。

久而久之,會産生自我懷疑和厭棄,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沒用的人”,進而自我設限。

想要孩子進步,不要一味地批評和指責,而要學會用肯定的語言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

比如:

“沒關系,下次要小心點。”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還可以更好一點。”

“你比我小時候強多了。”

……

這些話,會激發出孩子的好勝心,為了得到父母的表揚,他們會努力讓自己做得更好。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前幾天去朋友家做客。

一進門,就見朋友的女兒一副氣鼓鼓的樣子,不免覺得奇怪,這孩子不但成績好,性格也乖巧,今天這是怎麼了?

朋友說:“不用理她,跟我置氣呢,明年就中考了,偏要報什麼舞蹈班,多耽誤學習呀。”

“女孩子學舞蹈挺好的,可以提升氣質。”我随口說了一句。

“就是嘛,而且我隻是周末去跳,也不會影響學習。”孩子見有人支援,趕緊為自己争取。

朋友卻拉下臉,語氣強硬地說:“你就死了這個心吧,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孩子不再開口,神情落寞地進了房間。

當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時,有些父母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一錘定音”,根本不和孩子商量,孩子隻能無條件服從。

可是,服從并不代表信服,孩子雖然迫于父母的權威,不敢公然忤逆,内心卻積攢了無數的委屈和不滿。

長此以往,容易形成兩個極端。

一種是不斷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逐漸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形成依賴的性格; 

另一種則會把越積越多的不滿轉化為與父母的對立和沖突,影響親子關系 。

雖然父母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但有時難免有自己的思維局限。

遇到分歧時,也應該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适當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即便是拒絕,也要講出自己的理由,并且用一種溫和的方式,而不是簡單粗暴的“一言堂”。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電視劇《承歡記》中有這樣一幕。

麥承歡的媽媽對她說大姨來了,讓她打扮漂亮點去酒店吃飯。

可當麥承歡推開門,卻見到一屋子人。 

原來,麥媽媽沒經過女兒的同意,就和男方家人共同籌備了女兒的訂婚宴。

可在此之前,麥承歡已經因為男友的無擔當和他家人的傲慢與輕視,而選擇了分手。

結果,一向聽話的女兒終于忍無可忍,把一直以來積壓在心裡的委屈全都說了出來,并搬出家門。

麥媽媽這才開始檢討。

父母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打着“為你好”的旗号,自以為是地去幹涉孩子的生活。

殊不知,這樣的“好”已演變成一種“控制”,讓孩子感到沉重和窒息。

真正為孩子好,不是替他們規劃好一切,更不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預想去發展,而是要學會放手,讓他們安心做自己。

當孩子面臨選擇時,父母可以給出建議,但不能代替他們做決定,孩子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更加堅定和自信。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愛孩子,就從“選擇性說話”開始

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說過:“當孩子是在一種了解、尊重、鼓勵的家庭氛圍中,會對父母的信任感倍增,也會讓他的成長更有動力。”

比起物質養育,精神養育更加重要。

家長的一句話,可以成為孩子向上的動力,也可能成為孩子一生的傷痛。

父母真正愛孩子,就從“選擇性說話”開始。

盡量避免和孩子說一些粗暴、打擊和否定的話,而要多說一些溫和、鼓勵和支援的話。

當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與包容,改變就會悄無聲息地發生。

點亮“在看”,你我共勉。

檢視原圖 5K

  •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 孩子最讨厭的這五句話,90%的父母都說過,你說過幾句(父母請自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