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嗜權如命的劉娥,為何至死不肯稱帝?形勢所迫,兩個貴人警醒了她

作者:布拉達

劉娥原是一個出身寒微的孤女,自幼就遭遇了人生的重大不幸。她的父母雙亡,連一個兄弟姐妹都沒有,更别提堂兄弟了。在那個重視家族觀念的時代,一個孤女的處境可想而知。

年僅15歲的劉娥,更是遭遇了人生的另一重打擊。那一年,她的丈夫為了換錢,竟然将她賣給了别人。一個年紀尚小的女子,就這樣被親人抛棄,命運陷入了更加艱難的境地。

嗜權如命的劉娥,為何至死不肯稱帝?形勢所迫,兩個貴人警醒了她

出身寒微的孤女自身努力登上權力巅峰

盡管出身寒微,命運多舛,但劉娥并沒有就此放棄。她憑借自身的智慧和韌勁,抓住了一次機遇,最終進入了宮廷,成為了宋真宗的皇後。

作為皇後,劉娥并沒有止步于此。她漸漸介入朝政,協助宋真宗處理國家大事。當宋真宗身體每況愈下時,劉娥更是直接主持朝政,掌控了宋朝的實權。

在一場權力的角逐中,劉娥成功扳倒了宰相寇準一黨,并将與她争權的奸臣丁謂一黨也全部肅清。她的權勢越來越大,地位日益穩固。

宋真宗駕崩後,劉娥攝政,成為宋帝國的最高掌權者。她臨朝稱制,僭越了皇帝的特權,實際上已經是在執掌宋朝的最高權力了。

在掌控大權近20年的時間裡,劉娥的權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她不僅在朝政上獨攬大權,就連生活上的一些特權,如乘坐"太安辇"、舉行"長甯節"等,也都與皇帝無異。有迹象表明,她甚至曾經考慮過效仿武則天稱帝。

然而,最終劉娥還是選擇了不稱帝。她權力雖大,但缺乏足夠的支援者;有貴人出面警醒她;而且她本身也意識到,稱帝對她來說收益有限,反而風險極大。于是,她放棄了稱帝的想法,繼續執掌宋朝大權,直至去世。

嗜權如命的劉娥,為何至死不肯稱帝?形勢所迫,兩個貴人警醒了她

劉娥的權力鬥争

劉娥登上皇後之位後,并未止步于此。她漸漸介入朝政,協助宋真宗處理國家大事。當宋真宗身體每況愈下時,劉娥更是直接主持朝政,掌控了宋朝的實權。

這期間,整個北宋政壇分化成了三股勢力:以寇準為首的宰相一黨,反對劉娥幹政;以劉娥為首的皇後黨羽,力圖擴充實力;以丁謂為首的奸臣黨羽,想整垮寇準取而代之。三方在權力配置設定問題上展開了激烈角逐。

劉娥與丁謂結盟,試圖先除掉寇準這個最大障礙。雙方雖然勢均力敵,但宋真宗突然提出讓太子監國,打破了僵局。寇準得知消息,急于搶占先機,當即入宮與宋真宗商議,建議先除奸人丁謂等,為太子創造良好環境。

然而,寇準的計劃洩密,丁謂先發制人,在朝堂上彈劾寇準謀反。宋真宗出爾反爾,将寇準免去宰相職務。事實上,這是劉娥在幕後操縱的結果。

寇準倒台後,丁謂大權獨攬,企圖架空劉娥,将她困于後宮。他提議劉娥每月隻在初一十五上朝,其餘時間待在宮中,日常政務由他處理後遞交給劉娥簽字。

劉娥雖然表面上同意,但暗中觀察着丁謂的一舉一動,等待他露出破綻。果然,丁謂在宋真宗陵墓選址問題上失察,給了劉娥可乘之機。

嗜權如命的劉娥,為何至死不肯稱帝?形勢所迫,兩個貴人警醒了她

在王曾的密奏下,劉娥秘密調查,搜出了丁謂勾結宦官雷允恭的罪證。兩人不僅私交皇宮内宦官,還買官賣爵謀私利。在衆人的彈劾下,劉娥将丁謂貶黜海南島,恢複五日上朝制度,徹底掌控大權。

在與寇準的鬥争中,周懷政這個宦官也卷入其中。他與寇準關系密切,且曾密謀殺丁謂、廢劉娥、擁立太子登基、寇準輔政。但陰謀被劉娥提前發現并撲滅,周懷政遭到牽連。

丁謂為徹底打垮寇準,誣陷他在"乾佑天書"事件中僞造天書、欺君罔上。所謂天書,是宋真宗為給自己貼金,鼓勵各地發掘上天降下的"祥瑞"文字。寇準的部下朱能曾私自進獻過一塊"天書",但寇準并不支援。丁謂就抓住這一點,指責寇準編造謊言。

朱能得知自己被查,不願束手就擒,率領部分士兵反抗。但最終兵敗自盡,反而坐實了僞造天書的罪名。在丁謂的連續攻擊下,寇準最終被貶黜外放。

權力的誘惑與警醒

宋真宗駕崩後,劉娥攝政,成為宋帝國的最高掌權者。她臨朝稱制,僭越了皇帝的特權,實際上已經在執掌宋朝的最高權力了。

1023年,劉娥将自己的生日定為"長甯節",慶賀的儀制規格與天子等同。她還為自己量身打造了一款"太安辇",與皇帝乘坐的規格相當。每次出行,劉娥的儀仗隊規模達到一千零八人,與皇帝的配置幾乎一樣。

1024年,朝廷決定給宋真宗上谥号,給劉娥和小皇帝上尊号,按規定要舉行冊命大典。劉娥受冊命時用了純金,而小皇帝趙受益因為是第一次受冊命,才勉強用了純金,後來就規定他必須用塗金。

更令人诟病的是,劉娥要求在天安殿舉辦冊命典禮,這是皇帝獨有的特權。她的做法明顯是在僭越禮制,對皇帝的特權打起了主意。

小皇帝宋仁宗繼位後不久,朝廷大臣就讨論了權力配置設定的問題。王曾建議效仿漢朝時的制度,太後和皇帝每隔5日親臨承明殿上朝聽政,皇帝坐左邊,太後坐右邊。

嗜權如命的劉娥,為何至死不肯稱帝?形勢所迫,兩個貴人警醒了她

但丁謂堅決不同意,他提出讓太後和皇帝每個月隻在初一和十五上朝聽政。如果遇到大事,就由太後和皇帝召見重臣解決,沒有大事就待在宮裡。平時的政務則由丁謂帶着宰相班子處理好,再送出給劉娥簽字蓋章。

丁謂的用意很明顯,是要将劉娥困于後宮,自己獨攬大權。劉娥雖然表面上同意了,但她深知丁謂的野心,隻是暫時隐忍,等待時機扳倒丁謂。

劉娥臨朝稱制之初,王曾就擔心會重演武則天的曆史,于是特意找劉娥的心腹錢惟演喝酒,警示劉娥要好好對待太子,将來他才會感恩,不會清算劉氏宗族。

錢惟演将此話傳給了劉娥。自此以後,劉娥對待宋仁宗就像親生兒子一樣,從未虧待過他。

到了劉娥去世前一年,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去世,劉娥本打算悄悄拉出去埋了。大臣呂夷簡得知後,當面攔住劉娥,警告她不要這樣做,否則将來宋仁宗會清算劉氏家族。

嗜權如命的劉娥,為何至死不肯稱帝?形勢所迫,兩個貴人警醒了她

經過一番思考,劉娥想起了王曾的話,最終做出妥協,下令給李宸妃以皇後之禮安葬。一年後,宋仁宗得知真相,大為感動,從此對劉氏家族更加恩寵有加。

王曾和呂夷簡的勸阻警醒了劉娥,使她意識到稱帝的風險,最終選擇維護現狀,未效仿武則天。

劉娥不稱帝的原因

劉娥雖然權力巍峨,但她并非無所顧忌。當時的宋朝正處于一個動蕩時期,朝野上下都充斥着各種沖突和不滿。

如果劉娥真的效仿武則天稱帝,必然會引發朝野大亂。畢竟,她隻是一個寒門出身的女子,缺乏皇族血統,稱帝無疑會觸犯舊有的等級制度。

更何況,她的權力還遠未穩固到可以稱帝的地步。雖然她已經掃清了寇準、丁謂等對手,但朝中仍有不少反對派,随時可能醞釀政變。

如果貿然稱帝,必将引來更多的反對聲音,甚至可能導緻内戰爆發。屆時,她不但無法坐穩皇位,反而可能連現有的權力都無法保全。

是以,在權力與和平的兩難抉擇中,劉娥選擇了維持現狀。她深知,隻有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下,她才能繼續執掌大權,否則一切都将付諸東流。

劉娥雖然已經将小皇帝宋仁宗架空,但宋仁宗畢竟出身皇族,在朝野間仍有一定的聲望和支援者。

如果劉娥真的稱帝,勢必會引起這些支援者的強烈不滿和反對。屆時,他們很可能會擁立宋仁宗親政,與劉娥對抗。

更何況,宋仁宗已經長大成人,如果劉娥稱帝,他未必會乖乖聽話。屆時,朝中必将分裂為兩大陣營,内戰一觸即發。

是以,為了避免朝野大亂,劉娥不得不繼續維持宋仁宗的傀儡皇帝地位,以此來安撫那些仍然擁護宋仁宗的朝臣。

經過多年的權力鬥争,劉娥終于掃清了所有障礙,大權在握。她已經可以像皇帝一樣臨朝稱制,享受各種皇帝級别的待遇。

在這種情況下,她若是貿然稱帝,無疑是在承擔巨大的風險。一旦稱帝失敗,她不但會失去現有的權力,甚至可能會遭到清算。

相比之下,維持現狀對她來說風險要小得多。她可以繼續掌控朝政,過着與皇帝無異的生活,而不必冒着被推翻的危險。

再者,劉娥年事已高,她更希望能夠安享晚年,而不是在這個時候去冒險稱帝。是以,在權力和安全的權衡之下,她選擇了相對穩妥的做法。

嗜權如命的劉娥,為何至死不肯稱帝?形勢所迫,兩個貴人警醒了她

總的來說,時局動蕩、宋仁宗的存在,以及現狀的穩定性,都是劉娥不願稱帝的重要原因。她甯可維持現狀,也不願意去冒這個風險。

結語

在掌控大權近20年的時間裡,劉娥的權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她不僅在朝政上獨攬大權,就連生活上的一些特權,如乘坐"太安辇"、舉行"長甯節"等,也都與皇帝無異。

有迹象表明,在這個權力的巅峰時期,劉娥曾經考慮過效仿武則天稱帝。她為自己量身打造了與皇帝等同的"太安辇",慶祝自己生日時的"長甯節"儀式也與皇帝一樣。在冊命大典上,她更是僭越了皇帝的特權。

然而,最終劉娥還是放棄了稱帝的想法。她意識到,稱帝對她來說收益有限,但風險卻極大。于是,她選擇了維護現狀,繼續執掌宋朝大權,直至去世。

在劉娥權力日漸膨脹之際,有兩位貴人出面警醒了她。第一位是王曾,他擔心劉娥會重演武則天的曆史,于是特意找劉娥的心腹錢惟演喝酒,警示她要好好對待太子宋仁宗,否則将來會遭到清算。

錢惟演将此話傳達給了劉娥,自此劉娥對待宋仁宗就像親生兒子一樣,從未虧待過他。

第二位貴人是呂夷簡。在劉娥去世前一年,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去世,劉娥本打算悄悄拉出去埋了。呂夷簡得知後,當面攔住劉娥,警告她不要這樣做,否則将來宋仁宗會清算劉氏家族。

經過一番思考,劉娥想起了王曾的話,最終做出妥協,下令給李宸妃以皇後之禮安葬。一年後,宋仁宗得知真相,大為感動,從此對劉氏家族更加恩寵有加。

正是這兩位貴人的勸阻,使劉娥意識到稱帝的風險,最終選擇維護現狀,未效仿武則天。

綜合來看,時局動蕩、宋仁宗的存在,以及現狀的穩定性,都是劉娥不願稱帝的重要原因。她甯可維持現狀,也不願意去冒這個風險。

在權力與和平的兩難抉擇中,劉娥選擇了後者。她深知,隻有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下,她才能繼續執掌大權,否則一切都将付諸東流。

再加上兩位貴人的勸阻,使劉娥意識到稱帝的風險,最終她放棄了這個想法,選擇維護現狀,直至離世。這也使得宋朝免于重蹈武則天的覆轍,避免了一場内戰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