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萬非法移民抵達美邊境——“9·11事件”後美國又一次挑戰

作者:北京日報用戶端

海地的移民危機:曆史自由度和現代啟示

近日來,海地移民危機在美國南部邊境繼續引爆世界輿論,而且勢頭絲毫沒有減弱,對中美洲"移民大篷車"施加了強大壓力,重建了拉美非法移民到美國的結構。事實上,海地的外國移民浪潮并不是什麼新鮮事。縱觀拉美移民近百年的曆史,海地移民曆來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們與美國的恩怨為這段曆史增添了豐富多彩。目前的危機不僅是曆史的縮影和延續,更是時代變遷的新特征,反映了美國在目前世界動蕩和變革中面臨的系統性挑戰。

百萬非法移民抵達美邊境——“9·11事件”後美國又一次挑戰

這張照片拍攝于 9 月 19 日,拍攝于墨西哥科阿韋拉州阿庫尼亞市,照片中非法移民購買往返于美墨邊境格蘭德河的物資。最近,大量非法移民,其中許多是海地人,沿着Del Rio國際大橋露營,該大橋将德克薩斯州邊境小鎮Del Rio與墨西哥科阿韋拉州的Acunha市連接配接起來。他們不時去阿庫尼亞市購買食物和必需品,然後傳回營地。新華社

一是海地長達一百年的外國移民浪潮

根據國際移徙組織的資料,世界上移徙率最高的10個國家中有5個在加勒比地區。海地顯然是"兩者中最好的"。據估計,迄今移居國外的海地人占該國土著人口的20%。自二十世紀初以來,海地移民已經踏足了美洲大部分地區和許多歐洲國家,如法國。可以說,海地近代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海地移民血淚的曆史。

二十世紀第一波大規模的海地移民潮發生在美國軍事占領期間(1915-1934年)。在同一時期,美國對海地鄰國多米尼加的占領和投資導緻該國制糖業迅速擴張,多個勞動力市場難以滿足需求。在美國占領軍的推動下,大量海地農民前往鄰國從事甘蔗伐木等體力勞動。據統計,1935年,約有50 000名海地人在多米尼克定居。

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海地的移民開始爆炸。特别是在1950年代和1980年代的杜瓦利埃父子獨裁統治期間,當時海上經濟正在衰退,海地人正在逃離。如果說1950年代和1960年代由中産階級和富裕移民主導,他們來到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魁北克,那麼1970年代後的移民則由目的地更多樣化的低收入人群主導,佛羅裡達、巴哈馬群島、法國大陸和法屬加勒比地區成為"新寵兒"。海地人被稱為"海地船民",因為他們在此期間大多乘坐小漁船走私進入美國。在1990年代,特别是在1991年阿裡斯蒂德的民選政府被推翻後,海地看到在美國入伍的船民激增,加劇了與美國政府的沖突,并爆發了海地的第一次美國難民危機。美國對這些移民的粗暴對待,甚至他們在古巴關塔那摩灣的監禁,在全世界引起了軒然。

在世紀之交平靜了幾年之後,2010年海地地震再次引發了新一波海地移民潮。這一波移民浪潮的觸角突破了北美和加勒比地區的界限,開始向巴西、智利等南美國家延伸。與其他目的地不同,海地人幾乎總是作為勞工移民而不是難民來到南美洲。例如,在巴西,海地人最近已超過葡萄牙人,成為移徙勞工的主要來源。南美洲的海地人相對較少。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智利約有20萬海地人,巴西約有10萬人。

目前的美國移民危機主要是由以前居住在南美洲的海地人的"二次移民"造成的。自去年以來,巴西和智利等國受到疫情的嚴重打擊,移民政策收緊,底層海地人陷入困境。與此同時,拜登政府以更自由的移民政策上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美洲的海地人踏上了近5000英裡的跋涉,向北前往美國,"為他們的生命而活",引發了美國曆史上的第二次海地難民危機。

海地難民從未要求美國"觀望"

在這場危機中,美國邊防巡邏隊鞭打并強行遣返海地難民,在世界輿論中引起軒然,不僅招緻聯合國嚴厲批評,指責違反國際法,而且在美國引起廣泛質疑,美國海地問題特使甚至憤怒地辭職。拜登的新移民政策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壓力。

然而,"在陽光下,沒有什麼新東西是新的"。海地移民在美國的曆史表明,拜登的做法甚至沒有"不合時宜"。他隻是做了美國總統"應該做"的事情 - 阻止海地難民進入美國,并盡一切努力。這一政策傳統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當時,一大批不講英語、皮膚黝黑的"海地船民"突然出現在南佛羅裡達海岸,瞬間激起了美國的仇外心理。當時的卡特政府專門制定了所謂的"海地計劃",該計劃對海地難民實施了廣泛的拘留,拒絕了他們的庇護申請,并将他們遣傳回海地。裡根總統不僅繼承了卡特的政策,而且還推出了一項新的海上攔截計劃,将移民執法範圍擴大到遠至巴哈馬和海地的水域,而不會給難民任何機會。布什總統更進一步,在古巴曆史上首次開放關塔那摩海軍基地,收容海地難民,一度超過12 000人。這一政策也被後來的克林頓政府繼承。在兩人統治期間,數百名難民在被發現患有艾滋病後被強行拘留在關塔那摩。這為未來的美國政府利用公共衛生法規限制移民開辟了道路。進入新世紀,喬治·W·布什、奧巴馬和特朗普政府都沒有放寬對海的移民政策,美國和海地的移民進入了相對下降的時期,直到今年這種情況再次被打破。

與其他族裔群體的移民相比,海地人顯然受到美國人更多的歧視甚至種族主義待遇。在與古巴人的比較中尤其如此。在冷戰期間,盡管古巴到美國的非法移民遠遠多于海地人,但它基本上沒有經曆過海地人面臨的排斥和大規模監禁的悲慘局面。原因是,在政治層面上,美國反對卡斯特羅的統治,是以自然而然地将古巴移民視為政治難民;其次,美國的種族主義很難隐藏。與古巴人等拉美裔人相比,海地人和其他非洲黑人美國人極易受到妖魔化,甚至因攜帶細菌而受到長期攻擊。在1970年代,海地人因攜帶肺結核而被監禁,到1980年代和1990年代,這個标簽已被艾滋病所取代。簡而言之,主流的美國移民話語體系更關注中美洲人和其他拉美裔,長期被"拒絕"的海地人的命運從未改變。

三、拉美移民危機深發發酵,美國終将再度襲來

目前的海地移民浪潮引發了今年迄今為止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移民危機。根據美國海關資料,早在7月,就有100多萬非法移民抵達美國南部邊境。特朗普今年早些時候的預測是,拜登的政策将導緻"前所未有的非法移民湧入",這已經成真。面對這場危機,拜登政府更寬松、解決根本原因的移民政策正在失敗,并開始回歸美國主流的嚴厲移民政策。但現在看來,為時已晚。

今年拉丁美洲移民的大規模湧入對美國來說可以說是完全出乎意料的。長期以來,作為世界主導力量,加上獨特的地理孤立,很少有地緣政治挑戰真正威脅到美國。即使美國在世界各地做壞事,該體系的适得其反往往也難以觸及其自身的核心利益(9-11是罕見的例外)。例如,美國在中東和北非長期的不公正曆史涉及催生大量難民的顔色革命,但最終歐洲盟友在2015年為他們吞下了難民危機的苦果;美國的心态正變得越來越無所畏懼。

然而,正義将是遲到的,但永遠不會缺席。本世紀的疫情似乎悄然改變了局面。在疫情的影響下,拉美國家的治理困難進一步加劇,包括海地滑入"失敗國家"的深淵。美國最終讓拉美成為世界上最失敗的抗疫地區,是因為它一貫對"後院"漠不關心,而且自身傲慢自居。在這種背景下,拉美底層人民無路可退,隻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彙聚成美國的洪流。可以說,移民危機可以看作是"9·11事件"之後,美國在國際體系層面再次面臨地緣重大挑戰,說明在目前世紀的變革中,即使美國也不能孤軍奮戰。

作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拉美加勒比研究所副所長

來源 北京日報 客戶|作者 斯特普·邵華

編輯:曾家佳

流程編輯 吳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