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文/貔貅
編輯/貔貅
導語:
在相聲圈内,有一位長壽相聲大師被譽為"相聲界長壽公",他就是92歲高齡的楊少華。日前,網絡上不斷有楊少華豪飲美酒、狂吃大肉的視訊在流傳,引發網友廣泛關注和熱議。作為上世紀相聲藝術的傳承者,楊少華頗具傳奇經曆,其生活作風也引人深思。讓我們從楊少華的一生中,探讨一下當代相聲藝術發展狀況以及相聲藝人的現狀。
乍富求榮無舊藝 楊少華一生輾轉振蕩
楊少華出生于上世紀30年代的北京,家境貧寒,幼年時期便辍學打工維生。12歲時有幸拜師著名相聲大師郭榮啟,開始學習相聲藝術。可惜運氣不佳,相聲茶社倒閉,師徒關系中斷,楊少華不得不進鋼廠謀生。
進入鋼廠曲藝團後,楊少華遇到了第一位貴人馬三立。馬三立不僅親自教導楊少華相聲演員,還安排其與自己兒子馬志明搭檔同台演出,進而為楊少華打開了成名之路。然而,性格有些自負的楊少華對貴人子弟出身的馬志明有所不滿,經常在表演時報複搭檔,導緻二人分道揚镳。
獨立之後,楊少華雖有一定地位,卻未大放異彩,一直靠給他人當捧哏維持生活。直到1989年57歲時遇到搭檔趙偉州,二人推出名作《枯木逢春》,楊少華才算真正站穩了相聲界的舞台。随後,楊少華與趙偉州解除合作,轉而培養自己的兒子楊議,一度将相聲界的大好前景都攬于己身和親子手中。
"報老師恩、報朋友恩,讓其他人掙錢,我隻想把錢賺到自己兜裡。"這是楊少華多年來一直堅持的觀念。盡管事業有起有落,可好歹憑借這種毫不掩飾的功利心理和鐵石心腸,楊少華活到今天,并成為相聲界"老而彌堅"的傳奇人物之一。
事業心重于生活 高齡依舊不離煙酒
進入後半生,楊少華的離世消息時有曝光,引發網友關注。究其原因,楊少華高齡營業、放縱生活習慣是主要因素之一。
2022年11月,90歲高齡的楊少華大病住院,但仍需被兒子從醫院接出參加飯店剪彩儀式,并給獅隊發紅包,可見為了營生和發家緻富,楊少華根本無暇顧及身體狀況。此外,楊少華的子女更将其當成了人肉廣告牌,疫情期間不顧父親年事已高,将其拉出賣便當,在社交平台秀其飲食愛好以博關注增粉。
楊少華本人也樂在其中,他自稱基因好是活到現在的原因。其生活方式大快朵頤,視訊裡時常能看到楊少華"大魚大肉配一杯酒"的場景。有趣的是,他居然節儉到連一支煙都要向别人"占便宜"。和大多數老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楊少華很少提養生之道,毫無節制地吃喝玩樂,可謂活得夠"自在"。
值得稱道的是,盡管如此放縱生活作風,楊少華仍有鍛煉維持體力的習慣,也時常自诩絕不勞煩兒子,可見其中還是有一顆赤誠相聲的執著之心在支撐。在這一問題上,楊少華似乎試圖通過行動去影響大衆,讓人重新思考相聲藝人應該怎樣生活。
相聲舊道消亡中 勿忘行當精神初心
有評論認為,楊少華的做派正代表了當下相聲界及整個曲藝圈的一種"沒落"。相比前輩如郭德綱等人始終堅守藝術的本分,現在不乏一些相聲藝人沽名釣譽,鑽營商業化的營利空間。同時,曲藝行當内鬥也十分嚴重,道德操守難以令人信服。
這其中固然有時代變遷和商業環境的原因,但更多還是相聲界自身發展道路的扭曲和導向的偏離。正如一位曲藝評論家所言,"相聲要努力說出獨特思想、獨特人生體悟、獨特的思維方式"才是本源。然而,如今不乏相聲演員為了商業包裝而做作呆闆,流于膚淺,逐漸失去了作為傳統曲藝藝人的操守。
楊少華一生的際遇或許可以給現下世人一些啟示:相聲這門藝術雖然随時代發展而不斷變革,但其核心精神和文化内涵是永不過時的。獨特的表演才能、出衆的生活體驗、過硬的道德修養,才是培養出一流曲藝藝人的關鍵。同時,藝人也應該高尚品德,清醒地認知到身為相聲藝人的社會責任。
縱觀楊少華的一生經曆,我們可以感受到曲藝藝人群體的種種現實困境。我們有理由質疑他們的生活方式,但更應該思考如何在新時代環境下,傳承和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楊少華或許隻是一個特例,但他的人生曆程折射出的這些問題,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和反思。
對此你們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