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傳統汽車零部件企業集體奔赴新能源領域,加大投資布局,推進技術創新,無不想在新能源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甚至醞釀又一次騰飛。
海力達也是其一。近幾年,在保持傳統領域優勢的同時,面向新能源領域,其瞄準熱門的新能源汽車熱管理以及氫能闆塊,展開了一系列布局,并不斷加快節奏,目前來看,已是成果顯著。
近日,海力達全球CEO總助、海力達中國董事及全球新技術戰略總監沈俊豪在接受蓋世汽車采訪時透露,過去兩年,海力達新能源汽車熱管理冷媒閥産品已規模化量産,內建子產品産品也已量産傳遞,氫能闆塊布局全面鋪開,且中低壓氫閥已全部量産,當然其傳統業務也在持續發力,市場佔有率仍保持領先,“海力達‘雙輪驅動’的業務格局正逐漸形成。”
角逐熱管理市場,戰略布局持續提速
行業已有共識,新能源汽車熱管理市場潛力巨大。
究其原因,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迅猛增長為該市場帶來了龐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的複雜性也推動了單車價值量的提升,沈俊豪表示,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的單車價值量約為傳統汽車的兩倍。
而作為熱管理系統的關鍵零部件之一,閥件在熱管理系統愈發複雜的背景下正呈現量價齊升的态勢。
以新能源汽車空調系統熱管理為例,如今,熱泵空調替換PTC已成趨勢。沈俊豪也提到,現在大家走的路線基本确定是熱泵,而從閥件來看,每輛電動車熱泵系統差不多需要2~3個冷媒閥,如果以平均數3個來算,價值就達到了300餘元。
不止如此,如果是采用更環保的新型制冷劑,比如二氧化碳(R744)的熱泵,由于其對壓力、洩漏的挑戰非常高,材料成本會增加,密封等方面的工藝要求也更高,其單車價值量自然随之提升。
就海力達而言,目前其在熱管理冷媒閥領域已擁有非常完善的産品矩陣。
據蓋世汽車了解,在冷媒閥方面,為滿足多樣化的需求,海力達依托全球化的研發體系,全系列布局R134a冷媒閥産品,目前已規模化量産正常電子膨脹閥、大口徑電子膨脹閥以及不同口徑的常開常閉SOV電磁閥和單向閥,後續還會推出更低洩漏性能的大口徑電子膨脹閥及冷媒多通閥。
海力達熱管理冷媒閥産品;圖檔來源:海力達(下同)
其中,電子膨脹閥作為海力達熱管理的拳頭産品,憑借其高耐久性、低内漏的優點,已經有多年的量産實績,目前為衆多OEM和Tier-1供貨,市場品質表現非常穩定。
大口徑電子膨脹閥作為其核心産品,采用了高精密的機械零部件、内平衡結構設計、自補償的運動機構件、智能化的電機控制算法,具有響應速度快、低内漏、低噪聲、雙向流通、全生命周期精确控制系統中的流量和壓力的特點,有效提高熱管理系統的能效和可靠性。
按照規劃,未來海力達全球将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快速響應市場的需求,推出适用于CO2、R290等更環保新型制冷劑使用的電子膨脹閥、電磁閥、多通閥等産品,為市場提供更多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冷媒閥解決方案。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熱管理內建子產品方面,海力達的內建子產品生産線已正式投産,內建子產品産品已在行業多個OEM實作量産傳遞,相關研發能力、系統驗證能力、制造能力、供應鍊體系以及品質管控流程均趨于完善。
海力達熱管理內建子產品
按照沈俊豪的說法,過去兩年,海力達在熱管理闆塊的整體戰略布局明顯加快,且進展超出預期。
據他介紹,在剛進入這個市場時,海力達計劃先從閥入手,然後自下而上慢慢去做,“但市場疊代很快,不會給我們這麼多時間,在這個邏輯下,我們并行推進閥與子產品的布局,同時都量産了,也拿到了頭部客戶的訂單。對我們來說,這一步做得還是比較成功的。”
更為關鍵的是,戰略布局的加快,還為其帶來了更高層面的利好,“我們往上做到子產品這個層級之後,可以從系統或子產品層面看到,如何把閥做得更好。要知道,閥的自制率高以及性能表現好,是非常重要的,車企在選擇子產品供應商時,也會評估其對零部件掌握的水準。是以并行布局閥與子產品,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沈俊豪補充道。
他指出,把冷媒閥的市場影響力做得更大,是海力達的首要任務,“通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這一圈走下來,我們發現,閥的潛力還是很大,而且在這一闆塊,我們的優勢也非常獨到的。盡管大家都在做一些內建的産品,但在這個産品上,你隻是擰幾個螺絲,還是拼拼湊湊做出來一個産品,抑或是其中的子零部件你都能做好,這是有很大差別的。當你真正把它做好,競争對手其實并不是那麼多。”
他表示,目前海力達已獲得多家頭部企業從部件到子產品的訂單,接下來将持續與這些頭部企業維持好的關系,由此來看後續,海力達的市場占有率有望達到一個更高的級别。
瞄準氫能産業,劍指生态鍊
今年以來,多項利好氫能産業發展的政策密集釋出,據氫能聯盟研究院統計,在2024年初的地方兩會上,全國共有22個省級行政區将氫能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及氫能發展的省份數量保持逐年增加的趨勢。氫能已成為大陸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重點發展方向,正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就海力達而言,早在新能源轉型之初,其就将氫能作為重點發展方向之一。按照沈俊豪的說法,行業勢必要往減碳的方向走,而對海力達來說,從電動化到清潔能源是一條很好的路徑。
據了解,作為一家具備汽車行業背景的公司,海力達剛涉入氫能領域時,主要聚焦于氫能在汽車上的應用,包括氫燃料電池汽車儲氫和供氫系統低、中、高壓核心閥門産品。
海力達35MPa和70MPa氫瓶閥
以儲氫瓶閥門為例,海力達采取低壓和中壓閥先行的政策,通過逐漸擴大市場佔有率,為後續的高壓閥門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據沈俊豪介紹,目前,海力達的高壓氫閥還處于試驗階段,但中低壓氫閥已經全部量産,且已有一定市場規模,“因為我們布局的比較早,在部分産品領域,我們已經占到約10%的市場佔有率。”
不過他也指出,目前車用氫閥的整體體量還不大。
業界周知,在汽車領域,氫能最主要是在重卡領域落地應用。但目前來看,氫能重卡仍處于商業化初期,還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成本挑戰,制氫成本、運氫成本以及加氫站成本均有待進一步降低。沈俊豪表示,保守估計,2028-2030年,它的量才會變得可觀,這取決于政府補貼、商業模式的成熟、TCO(總擁有成本)的降低等綜合因素。
而毋庸置疑的是,要優化成本,國内氫燃料産業鍊的生态建構仍需發力。
有業内人士指出,制氫成本問題關乎産業長遠發展,而目前降成本的速度遠不夠快,“要關注氫能産業的生态鍊和供應鍊,讓整個供應鍊同步崛起和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也在相關場合表示,“現在氫能很‘熱’,但還隻是戰略價值層面的‘熱’,我們需要把戰略價值變成商業價值,核心就是氫能的成本效益。”
他還提到,中國在氫能核心關鍵技術方面主要是燃料電池和電解槽方面已經取得重大的技術突破,還要繼續優化更新,尤其是燃料電池的耐久性。同時,以綠氫制備和燃料電池為龍頭,帶動氫能全産業鍊的商業化。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在海力達的規劃中,其在氫能闆塊的布局,早已不局限于車用。據悉,海力達已圍繞氫能的全産業鍊展開布局,包括制氫端(電解水制氫)、儲氫端(固态儲氫、高壓氣态儲氫)以及應用端(交通領域、建築和發電領域),且在這些領域已獲得了相應的訂單。
海力達氫能全産業鍊閥類解決方案
沈俊豪提到,目前,海力達在全球三大地區(北美、歐洲、亞太)都已有氫能的頭部客戶,“在短短的一段時間内能夠做到這個程度,我們還是比較自豪的。當然整體的氫能應用量還有待發展,這跟宏觀經濟等方面有關系,但我們相信未來量會起來,我們這步棋下得還是很好的。”
他強調,在閥這個領域,海力達希望可以從車用出發盡可能覆寫整個氫能生态鍊上各個環節能用到的低壓、中壓到高壓的産品(不涉及大型的工業用閥),“我們希望在整個氫能生态鍊裡都有海力達的産品,且持續提高份額及影響力。”
“兩輪驅動”戰略下,謀求穩健增長
很顯然,面向新能源汽車熱管理與氫能新賽道,海力達已取得明顯成效。而需要指出的是,這不僅得益于其在新領域布局的持續推進,也離不開其在傳統動力總成業務領域所積累的堅實基礎。
除了上述新能源兩大闆塊之前,海力達依然維持傳統動力總成領域的業務優勢:全球銷量排名第三的發動機可變氣門正時供應商,同時也是全球銷量排名第一的雙離合變速箱電磁閥供應商。
海力達變速箱電磁閥産品
作為擁有百年技術沉澱的動力總成供應商,海力達是電磁閥類産品在細分應用市場中的隐形冠軍,擁有全球生産約6千萬支電磁閥的豐富經驗。這為其向新能源汽車熱管理與氫能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撐。
不僅如此,近幾年,在傳統業務上,海力達仍在持續發力,保持領先,這使其在推進轉型過程中,繼續穩健向上發展。
據沈俊豪介紹,憑借電磁閥産品在動力總成系統中強比對相關的優勢,海力達不斷提升産品品質,積極配合用戶端的需求,赢得客戶信賴,捍衛現有市場佔有率。
另外,基于現有設計方案及制造技術,特别在變速箱業務領域不斷發掘新的項目機會,與技術趨勢緊密結合,擴大在混動領域的應用。
此外,基于長期的開發經驗總結,積極驗證并導入具有成本優勢的替代材料、新工藝以及新供應商,實作持續的降本增效。
“我們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沈俊豪指出,之前海力達的産品主要聚焦于内燃機和變速箱,現在産品的跨度增大,且更加穩定,随着新能源汽車熱管理以及氫能業務的持續推進,海力達“雙輪驅動”的業務格局正逐漸形成。
他表示:“從業務上來說,我們沒有那種大起大落或者倒閉的風險,我們是非常穩定的一家公司,和那些純賭一條線的企業是不一樣的。”
當然他也強調,在中國市場,海力達需要更加努力地推動電動化及氫能的發展,但是這個業務必須要賺錢,“很多東西不賺錢,你鋪開做很大也不行。”
這也是海力達擇優選擇客戶的原因所在。據了解,海力達在客戶選擇上很慎重,更加聚焦于那些能夠可持續發展的頭部客戶。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國内車市正上演激烈的價格戰。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3月便有超20個品牌通過不同方式拉低購車門檻。車企競相殺價,汽車零部件企業自然也面臨更大的降本壓力。
據沈俊豪透露,為此,海力達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工作,“我們把自己逼得更狠,餘量要逼出來,這樣别人在降的時候,你不會手足無措。”
具體他提到,一方面,技術上的VAVE一定要做;另一方面,供應商管理上,圍繞未來業務,大家要更好地綁定,“例如在技術上,我們可以給供應商合作夥伴提出很多建議,也有精益團隊與他們一起合作,去看如何優化成本。如果一味壓價,擠壓上遊利潤空間,并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他還指出,全球共享平台的應用,也有利于企業降本增效。以氫能領域為例,海力達實作了全球研發資源資料共享、全球客戶資源推廣、全球氫能市場資訊共享以及全球氫能技術路線共享。
海力達不斷推進“在中國,為中國”本土化研發程序。以中國市場為例,今年2月,海力達位于常熟的研發測試中心順利完成了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綜合性能試驗室(焓差試驗室)的驗收,并正式投入使用。今年還會完成專屬氫能高壓測試房間建設,亦會投入使用。這些皆标志着海力達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持續發力。
另據沈俊豪此次透露,接下來,海力達常熟工廠将進一步拓建,“把之前的常熟老工廠進行合并,變成一個更大的工廠。這也代表,我們中國業務持續良好發展,同時也更積極地布局中國市場。”
基于此,海力達對接下來的發展也充滿信心,“在這一兩年,整個市場的格局可能會有一些颠覆性的變化或者是洗牌。在那個時候,我相信,我們前期的這些布局,包括客戶關系的維護,以及我們的供應鍊建設,會真正的為企業可持續性發展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