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排 | Sunnyue 稽核 | Sunnyue
來源:品牌頭版
時隔一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五一假期了。
不知道多少年前開始,大夥兒就對調休表示“極度不滿”。
總共五天假期,調休2個周末各1天,占用1個周末2天。說到底,這不就放了個一天假嘛。
诶,不要慌。你以為假期是給你休息用的?
實際上,之前就有調查與報告多次展示,連休實際上是另一種促進消費的方式。
當網友們在尋找五一調休好處半天之後,最終得出一個結論:沒有好處。
●圖源:微網誌
連調休都變着法子貢獻GDP,不仔細算算,頗有一種“被賣了還幫忙數錢”既視感。
不過好歹也是想盡辦法的“騙”,有的品牌内褲要2萬元一條,有的品牌發夾3000多一個。
這不都是明搶了嗎?
你說,你這内褲是金子做的,還是發夾是金子做的?
什麼?鑽石做的?那沒事了!
因價而火
奢侈品與消耗品的千差萬别
沒錯,這次要“批”的就是前陣子爆火的miumiu“刺繡絲質和羊毛内褲”,售價曾高達4.22萬元,還曾引發全網熱議。
看看這鑲滿鑽的外表,不禁聯想起坐下的時候到底多痛苦。
雖然小編一直知道奢侈品用不到換洗的時刻,但這種用“内褲外穿”來盡顯奢侈的美還真是第一次見。
内褲外穿,确實是本末倒置,但是不同于平時穿的内褲是消耗品,MIU MIU的鑲鑽内褲,是奢侈品。
●圖源:MIUMIU官網
按快消品的營銷政策來定義奢侈品,自然是不對的。
這就好比試圖用兒童玩具的斑斓色彩和簡易操作來描繪一幅世界名畫,雖然表面看起來都“差不太多”,但實質上卻大相徑庭。
快消品,如飲料、零食等,通常以其便捷、實用和價格親民為特點,吸引廣大消費者進行日常消費。
普通來說,穿的那确實都是消耗品,相信不上T台都沒人穿這種内褲吧。
●圖源:截圖
而奢侈品,如進階時裝、珠寶、名表等,則以其獨特的設計、精湛的工藝和昂貴的價格著稱。
奢侈品是靠爆款而活的,奢侈品可以推100個商品隻要有幾個爆款就夠了,這一百個可以每種隻生産夠展示的數量,再根據市場回報擴充産能。
而不像快消品每種都需要較高的庫存。
●圖源:MIUMIU官網
消費者對品牌的評價主要基于兩大核心标簽。
首先是産品标簽,它直接關聯到品牌所銷售的産品類别。
其次是價格标簽,它決定了品牌在消費者心中所處的市場定位。
在這兩者中,價格标簽尤為關鍵,它常常是消費者判斷品牌層級的主要依據。
即使巴黎世家也推出“自嘲”是屌絲内褲的内褲,但是價格恐怕也不是真“屌絲”能夠觸及的。
奢侈品用事實告訴我們,以後再也不能說“窮得隻剩内褲了”。
高價政策
MIUMIU的小計罷了
其實當你被這些“鑲鑽内褲”,高價發夾,高價眼鏡繩,還有其他超高單價的産品吸引目光的那一刻,Miumiu的已經“赢了”。
Miu Miu通過個别品類和産品的超高價政策,成功抓住了大家的眼球,品牌形象也瞬間提升了好幾個檔次。
這其實就是一場高端時尚圈的“流量收割機”,不做品牌“顯眼包”不行!
●圖源:淘寶
穿香奈兒的可能是低調奢華,但穿Miu Miu的絕對是豪氣沖天。
如今這時代,Miu Miu以“高端奢侈”之名,穩穩占據潮流榜單。
在2024年,全球奢侈品市場似乎正經曆着一陣寒流,各大奢侈品牌均面臨業績下滑的困境。
然而,就在這個奢侈品市場的大環境下,體量相對較小的品牌Miu Miu卻逆勢而上,展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Miu Miu的出色表現不僅為自己赢得了市場佔有率,更是推動了其母公司普拉達集團的業績增長。
4月25日,普拉達集團披露2024年一季度财報。
财報顯示,截至3月31日止的三個月,普拉達集團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6.5%(按固定匯率計算,下同),達11.87億歐元,超市場預期。
作為主力品牌的Prada,銷售額同比增長7%至8.26億歐元;而Miu Miu的銷售額達2.33億歐元,同比增長89%。
●圖源:普拉達集團财報截圖
消耗品營銷政策也往往是以大衆市場為目标,注重産品的普及性和快速流通。
奢侈品的營銷政策更側重于塑造品牌形象,強調産品的獨特性、稀缺性和高品質,以吸引特定的、追求獨特品味和高品質生活的消費者群體。
一旦Miu Miu的标杆産品被消費者蓋章認證為“豪橫”代表,那品牌地位可就嗖嗖往上漲,銷量也是跟着一路高歌猛進。
因為标杆産品,不僅僅是個産品,也更是身份和品味的象征。
價格向上,中産都望而卻步
有時候吧,大多數人總認為一分錢一分貨,貴的東西自然好。
但是剛剛說了,不能把奢侈品混為一談啊。
我看“一分錢一分貨”後面得加一句“十分錢兩分貨”!
但是萬萬不用擔心,當品牌整的活越來越大,所謂“割韭菜”的鐮刀就越來越難揮刀中産頭上。
前一陣子,美國紐約布魯克林藝術團體MSCHF創作出一款“比一粒鹽還小”的微型手提包。
線上上拍賣會中以63750美元(約合人民币46.2萬元)的價格售出。
●圖源:網絡
看着很大,和正常包包沒什麼差別是吧?
你再看看下圖。
這款微型手提包的購買者甚至會收到一台顯微鏡和顯示器,友善來觀賞這個手提包。
●圖源:網絡
不是我說,買個包還得用顯微鏡看,顯微鏡的價格也包在總價裡面了嗎?
就算包括在内了,想必還是有人說,這不純純欺負老實人麼?
“我隻是想買包,又不想要顯微鏡”想必又會成為另一種說辭。但是吧,能用46萬拍下這個包的人,真不會跟你斤斤計較這“三瓜兩棗”。
是以我說擔心是大可不必,消費得起高端奢侈品的,買個奢侈品就和買個烤腸一樣,根本不會去考慮它的樣子。
而普通人買個實用消耗品都要去貨比三家,各種各樣的“窮鬼套餐”,“省錢攻略”,“指南”遍布各大平台。
●圖源:小紅書
其實我們隻需要擺正自己的心态,正視自己的位置就好了。
如今各大品牌都開始進軍下沉市場,新中産三件套,已是都市麗人炫耀性的消費符号。
月薪三五千,硬着頭皮去買個奢侈品湊熱鬧擠進本不屬于自己的“圈子”,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有點兒“昙花一現”了。
整的活越大,消費陷阱離咱們就越遠,特别是奢侈品。
結語
雖然最近有句話總在網絡上傳播,給人徒增焦慮:“月薪幾萬,才能吃得起xx?”
在沒有條件或者說實在是沒有精力去把自己的生活打扮得十分體面的情況下,不得已用一些品牌去“修飾”已成為更多人的常态。
但更多時候,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在不“大傷元氣”的情況下理性消費。